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如果曾國藩當初造反的話 曾國藩可以順利登基爲帝嗎

如果曾國藩當初造反的話 曾國藩可以順利登基爲帝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曾國藩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到這個問題,小編可以明確的告訴你,若是當年曾國藩造反稱帝的話,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因爲當年的條件是不允許的,所以他是沒有用那個能力大一統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如果能夠成功的話,按曾國藩的性子,早就造反稱帝了。

如果曾國藩當初造反的話 曾國藩可以順利登基爲帝嗎

1864年六月(同治三年),曾國藩統帥的湘軍在曾國荃率領下攻破了太平天國首都金陵,太平天國就此覆滅,而正是湘軍爲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立下了汗馬功勞。

曾國藩也因此被清廷封爲一等勇毅侯,賞穿黃馬褂,戴雙眼花翎御賜紫禁城騎馬的待遇,成爲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整個湘軍系統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不勝數。有“中興將相十九湖湘”的說法,湘軍上下志得意滿,忘乎了所以。

緊接着就發生了湘軍水師統帥彭玉麟遞給曾國藩一張寫有“東南半壁無主,老帥豈有意乎”的紙條;之後曾國荃率領湘軍三十多名將領來到大營勸進(曾國藩稱帝)。沒有料想到的是,曾國藩將彭玉麟的紙條吞到嘴裏,在湘軍將領面前一言不發只留下了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就離去了。

曾國藩爲什麼不接受湘軍衆位將領的意見,坐擁東南半壁江山,與清廷抗衡呢?在古代,造反也是一門比較複雜的事,稍有不慎就會失敗,不能出任何的問題,也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問題。

如果曾國藩當初造反的話 曾國藩可以順利登基爲帝嗎 第2張

曾國藩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打出什麼旗號,以什麼名義起兵推翻清朝。

古代講究出師有名,名正言順。曾國藩起兵的旗號和名字如果名不正言不順,起兵必然失敗。不要小看了起兵的旗號和名義,如果起兵的名義對了,則一呼百應,豪傑景從;反之,則兵敗如山倒,死無葬身之地。

當初,洪秀全楊秀清以恢復漢人江山爲口號,打出“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的旗號。在清朝腐敗統治下的各地民衆紛紛加入太平軍,捻軍在北方遙相呼應,一時間太平軍橫掃東南如卷席,佔據了東南半壁江山。

曾國藩看到太平軍信上帝教,所過各地,燒燬書籍,搗毀孔廟、關廟等等舉動,便舉起了保護儒家文明的大旗討伐太平軍。《討粵匪檄》“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爲之所也。”

把自己樹立爲替天行道的正義之師,維護傳統文化和人倫禮教的衛道士。從而號召了一大批讀書人站到了自己身邊,根據容閎在《西學東鑑記》的記載,鼎盛時期,“各處軍官寄於曾文正之大名者不下200人,幕僚又有100多人,此還更有候補官員、懷才志士,以及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專家無不聚集,各盡其才。”

當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就不能再打太平軍“恢復漢人江山”的旗號,那樣就和當年的吳三桂一樣,早就失去了漢人的信任,漢人不會爲了支持他的;也不能以維護傳統文化和人倫禮教的名義起兵,因爲清朝入關以來尊孔,康熙幾次拜謁明孝陵等等舉措,在文化上清王朝就是傳統的維護者。

如果曾國藩當初造反的話 曾國藩可以順利登基爲帝嗎 第3張

曾國藩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起兵的時機不適合,已經失去了最佳的時機。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後,起兵的最佳時機已經失去了。那麼最佳的時機是什麼時候呢?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咸豐皇帝逃亡熱河,長江以南有太平軍,以北有捻軍。清王朝內憂外患,這個時候纔是趁火打劫,混水摸魚的好時機,如果曾國藩率軍在江西起兵,面臨的形勢一片大好。這個形勢就是元末朱元璋所面臨的北方有元朝朝廷,長江上下有幾股勢力,只要聯合太平軍、捻軍,何愁清廷不滅。

然而太平天國覆滅後,清廷也早已開始防範曾國藩,在金陵周圍佈置重兵,僧格林沁的騎兵也開始部署在河南。而且東南半壁經歷了十幾年的戰亂後,造成的是遍野白骨,滿地荊棘,喪失的生命最少爲二千萬至五千萬。以富庶著稱的長江下游各省,受禍尤烈,幾於無地不焚,無戶不擄,死亡殆盡。倖存者亦均面無人色,呻吟垂斃。人口凋敝,百業俱廢,人心思治,早已不能支持曾國藩起兵。

如果曾國藩當初造反的話 曾國藩可以順利登基爲帝嗎 第4張

曾國藩面臨的第三個問題就是湘軍特殊的建制和使命已經不適合用來起兵。

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曾國藩在其家鄉,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以保衛鄉土爲口號,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命名爲湘軍。湘軍將領主要是湘鄉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

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湘軍的士兵由營官自招,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是一支臨時性的軍隊。但是勇營的臨時性質和組成(從農民中臨時徵募),使得其素質和戰鬥力都是很低下的。

天京之役湘軍人數達到高峯也才12萬人左右,經歷了長期的出省作戰後,湘軍和各地綠營兵聯合作戰,也逐漸被傳染了官軍的油滑風氣。在進攻太平天國的後期,湘軍也出現了各種原本只有綠營纔有的現象。包括缺額不補、敗績不報、騷擾地方、友軍不救、私自離營等等。

這也表面湘軍正在整個清朝的官僚和軍事體制中,快速墮落。打下天京城後,湘軍大肆屠殺,搶劫數日,湘軍還獲得了數量驚人的財物。但湘軍上繳給清朝政府的繳獲卻寥寥無幾。另一方面,卻有人目睹湘軍在長江江面駕駛船隻,滿載財寶和婦女向西返回家鄉。

所以,1864年開始的湘軍,已經人心思歸,無心戀戰。師老兵疲,湘軍暮氣已深,這些發了橫財的湘軍士卒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浴血拼殺,早就厭倦了戰爭,這種情緒甚至連曾國藩都不能控制。當皖北捻軍再度集結,曾國藩竟然調撥不動一兵一卒北上阻擋捻軍。

次年,曾國藩受命北上剿滅捻軍時,還有十八營湘軍沒有裁撤,可竟無一人願意跟隨老帥出征。最後竟只有一營勉強跟隨曾國藩北上。此時湘軍已經到了不能戰且不願戰的地步。湘軍成立初期,因爲沒有軍餉,他們沿途設卡,靠收買路錢來保證軍餉。沒有軍餉,湘軍是不會跟曾國藩走的。

如果曾國藩當初造反的話 曾國藩可以順利登基爲帝嗎 第5張

曾國藩所面臨的第四個問題就是朝廷的態度。

朝廷對他早有防範。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7月,曾國藩攻下了嶽州府,立下了赫赫戰功,而清廷只賞給了他三品頂戴,其實他早已是二品朝臣。同年8月又攻陷武漢,一道聖旨,令他代理湖北巡撫。可有大臣密奏:“匹夫一呼百應,此並非朝廷之福也。”在短短的7天之內,湖北巡撫之職易主。

後又賞兵部侍郎銜,其實此職並無多大作用,多年前他就居此官位了。湘軍攻陷天京後,清廷不準曾國荃800裏紅旗奏捷,繼而又賴掉了咸豐帝生前“取江寧者封王”的許諾,只給了曾國藩一等侯的爵位,同時又追究僞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脫的責任。

還有擁有七萬多淮軍的李鴻章和擁有楚軍的左宗棠與曾國藩並不是穿一條褲子,還有許多齷齪。曾國藩派李鴻章去上海就是爲了上海能夠出豐厚幾十萬的軍餉,然而李鴻章到達上海,就立馬組建自己的淮軍,對曾國藩籌劃湘軍的軍費絲毫不理。對曾國藩來說這兩人是極大的牽制。

如果曾國藩當初造反的話 曾國藩可以順利登基爲帝嗎 第6張

曾國藩面臨的第五個問題就是曾國藩本身的問題。

曾國藩的年齡太大了,造反要趁年輕啊,攻克金陵時,曾國藩已經五十多歲了,有老婆,有兒子,有兄弟,身後有曾氏家族近數十口人。曾國藩不能爲了一己之私將整個家族的性命都搭上。最大也最主要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修身、平家、治國、平天下”的典型知識分子。曾國藩沒有稱帝的野心,他的個人追求是做一箇中興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曾國藩在金陵城破後,功成身退,裁撤湘軍,沒有起兵稱帝,避免了戰亂。湘軍、淮軍、北洋軍這些軍隊效忠將領而不效忠國家,漢人地主武裝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權力,爲清朝的覆滅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