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中國古代作爲刑具的枷在西晉時纔出現

中國古代作爲刑具的枷在西晉時纔出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有一個鏡頭,劉邦他爹劉太公的脖子上戴着一個特大的木枷。其實,秦代的法律雖然嚴苛,不過那會兒確實沒有發明出枷這樣的刑具。

最早的枷到西晉纔出現,此前的“枷”僅僅有兩個意思:一、農具的一種;二、衣服架。

先說說作爲農具的“枷”。“枷”,農耕時候被叫成槤枷或“拂”,公元七世紀,當時的齊國(在今山東半島)首先使用槤枷打麥。這是在《國語·齊語》有記載的。另外,唐朝顏師古在《注漢書》中也明確說:“拂音佛,以擊治禾,今謂之槤枷”。就從唐朝算起,這種打麥的農具“槤”,已有1200多年了。現在,山西有些偏遠的農村還在使用這種古老的農具。用今天的眼光看,“槤枷”的構造很簡單,由一個長長的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中間靠一根木軸牽連。用雙手攥住長柄上下使勁揮動,“槤枷”就隨着一上一下地拍打。每年農曆六七月,是農民們最忙的時候。一大早,婦女們把收割來的農作物鋪在寬闊並能曬上太陽的院子裏,有的直接鋪在過車的汽道上,等到太陽最毒辣的時候,婦女們拿出槤枷拍打,一粒粒豆子便破殼而出。說白了,槤枷就是原始的脫粒機。

有的朝代生產力不發達,大部分農具一半務農一半從戎,也就是說和平年代當農具,戰亂年代做武器。自然,枷也不例外。這不到了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槤枷真的“棄農從戎”,被用作“兵器”,出入沙場。那種打仗用的槤枷叫“拂槤枷”,由於當時冶鐵技術得到發展,枷不再是木的了,都是用鐵打造的,劈頭蓋臉下來,敵人當然吃不消。但是,槤枷“充農從戎”的歷史並不長。南宋時期,火藥被應用到戰爭中,槤枷這才又回到農村麥場上。

中國古代作爲刑具的枷在西晉時纔出現

至於“枷”古時還被稱爲衣架,這個說法也是有來頭的。《禮記·曲禮上》說,“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枷”,指木叉做的衣服架子。”想不到,以往晾曬衣服的木叉還這麼有趣。

這是從枷的本義說的。

枷作爲一種刑罰工具出現,它的雛形要追溯到原始社會和奴隸制社會。當時因生產力極端落後,是沒有刑枷的。部落之間的戰爭不斷,被抓到的俘虜,也就是奴隸,都是用繩索來限制他們的身體和自由的,這從一些出土的文物和殘存的崖畫中可以看到。後來,爲了更加限制奴隸或者罪犯的自由,便有了刑枷的雛形。最早的木枷的起源大概就是由樹木的枝杈架在奴隸的脖子上,前端再捆上一根樹木來限制奴隸的脖子,而雙手則捆縛在前杈的樹木上。電影《成吉思汗》中有這樣的鏡頭,再現了刑枷發展中的一個片段。

枷,長方形,木製,中間有圓孔,兩半合攏而成,是過去最主要的戒具之一,在晉代纔出現,一直沿用到清。在這麼長的歷史中,規格、重量、樣式不斷變化,時重時輕、時大時小。這在許多文學作品或者影視劇中都能看到,比如《水滸傳》《玉堂春》等。

秦王朝暴政,殘酷的刑罰在歷史上是有一筆的,但木枷確實不是那個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