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杜甫是杜預的後代 這個觀點從何而來?

杜甫是杜預的後代 這個觀點從何而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是杜預的後代,這個觀點從何而來?

杜甫出身於一個世代爲官的家庭。他的祖先多半是些太守、刺史、縣令之類的官員。所以杜甫後來在《進雕賦表》中曾說:“自先羣恕預以降,奉儒守官,末墜素業矣。”又在《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誌》中說:“吾祖也,吾知之。遠目周室,迄於聖代,傳之以仁義禮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這種屬於封建社會的特權階級的家庭,“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切生活都恪守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信條。杜甫整個少年時代,都是在這種板滯的儒家氣氛中度過的,“不但在族望上,便論德行和智慧,他知道,也應該高人一等”(《聞一多全集·唐詩雜論》)。

在諸祖中,最使杜甫敬仰,對他影響也最大的,是第十三代祖、晉代名將杜預,和祖父、初唐詩人杜審言。

杜甫是杜預的後代 這個觀點從何而來?

杜預(222一284),字元凱,京兆杜陵人,西晉名將、學者。他博學多通,明於治廢之道。他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幾也。”在內七年,他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號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因西晉破吳之戰,皆如預策,故在民間引起了“以計代戰一當萬”的歌謠。這位“身不跨馬,射不穿札”的將軍,又極關心民間疾苦。他曾引滍洧諸水以浸原田萬餘頃,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老百姓號曰“杜父”。他又開揚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里,內瀉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南土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立功之後,杜預乃耽思經籍,爲《春秋左氏傳集解》,又參考衆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卒後,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溢曰“成”(《晉書》卷三十四列傳第四《杜預傳》)。

杜預的“立功立言”,一直是鼓舞杜甫積極追求仕進的力量之一。因此,杜甫不但在《進雕賦表》中崇敬地提到他,爲自己是這位文稻武略的學者、將軍的後代而感到無上光榮,而且早在開元二十九年(741),杜甫還居住在首陽山下杜預的墳墓所在地時,就寫了《祭遠祖當陽君文》,“磨刻豐石,樹此大道”,表揚這位遠祖顯赫的名號;表明築室首陽之下而居,是“不敢忘本,不敢違仁”。晚年,杜甫在《回棹》詩中還念念不忘“吾家碑不昧”。功業顯赫的杜預,使杜甫產生了多麼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