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建章宮遺址:僅剩下夯土臺基和漢代的石碑

建章宮遺址:僅剩下夯土臺基和漢代的石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章宮前殿遺址

建章宮前殿遺址,位於高堡子村。其高大的夯土臺基仍殘留地面,上有巨大的柱礎石。出土有西漢常見的幾何中紋鋪地方磚和“天無極”、“長樂未央”瓦當等,其西北的東柏樑村還出土有一長方形陶質建築脊飾構件,上有“延年益壽,與天相待,日月同光”12字篆銘。1957年由陝西人民委員會公佈爲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鳳闕遺址

雙鳳闕遺址,位於雙鳳村東南,西距建章宮前殿約700米,是建章宮的東門,因其上裝有兩隻高丈餘的鎏金銅鳳凰而得名。毀於西漢末年戰火。現僅殘存闕形夯土臺。

  神明臺遺址

神明臺遺址,位於六村堡鄉孟家村東北角。現僅存一大塊土基,高10米,東西長52米,南北寬50米。

神明臺爲漢武帝時建築。武帝劉徹慕仙好道,於公元前104~100年修造神明臺。神明臺是建章宮中最爲壯觀的建築物,高達50丈,臺上有銅鑄的仙人,仙人手掌有7圍之大,至於仙人之巨大可想而知。仙人手託一個直徑27丈的大銅盤,盤內有一巨型玉杯,用玉杯承接空中的露水,故名“承露盤”。漢武帝以爲喝了玉杯中的露水就是喝了天賜的“瓊漿玉液”,久服益壽成仙。神明臺上除“承露盤”外,還設有九室,象徵九天。常住道士、巫師百餘人。巫師們說,在高入九天的神明臺上可和神仙爲鄰通話。

建章宮遺址:僅剩下夯土臺基和漢代的石碑

神明臺保持了300多年,魏文帝曹丕在位時,承露盤尚在。文帝想把它搬到洛陽。搬動時因銅盤過大而折斷,斷聲遠傳數十里。銅盤勉強搬到灞河邊,因太重再也無法向前挪動而棄置,後不知所終。

神明臺歷經2000多年風吹雨打,至今只餘千瘡百孔的夯土臺基,立於臺上觀賞,仍可遐想“立修基之仙掌,承雲表之清露”的古漢風韻

  漢太液池遺址

太液池,亦稱泰液池。建章宮池名。《三輔黃圖》卷四載:“太液池,在長安故城西,建章宮北,未央宮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潤所及廣也。”太液池位於建章宮前殿西北,以象北海,佔地10頃,是渠引昆明池水而形成的一個範圍寬廣的人工湖。遺址在三橋鎮高堡子、低堡子村西北一片窪地處。池北岸有人工雕刻而成長3丈、高5尺的大石鯨,西岸有6尺長的石鱉3枚,另有各種石雕的魚龍、奇禽、異獸等。池中建有高達20餘丈的漸臺。爲了求神祈仙,漢武帝還在池中築有三座假山,以象東海中的瀛洲、蓬萊、方丈三座神山。《西京賦》曰:“神山峨峨,列瀛洲與方丈,夾蓬萊而駢羅。”《拾遺記》曰:“此山上廣中狹下方,皆如工制,猶華山之似削成。”太液池岸邊湖中,有各種動植物。《西京雜記》卷一載:“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蘀、綠節之類”,“其間鳧雛雁子,佈滿充積,又多紫龜綠龜;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鷓鴣、鵁鶄、鴻鶂動輒成羣。”《漢書·昭帝紀》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春二月,有“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漢昭帝爲此作歌雲:“黃鵠飛兮下建章,羽肅肅兮行蹌蹌,金爲衣兮菊爲裳;唼喋荷行,出入蒹葭,自顧菲薄,愧爾嘉祥。”太液池湖光水色,山水相映,景色宜人,是建章宮中著名的風景區。池中置有鳴鶴舟、容與舟、清曠舟、採菱舟、越女舟等各種遊船。漢成帝常在秋高氣爽之季與后妃趙飛燕泛舟戲遊於湖中。太液池作爲一個大的人工湖,爲建章宮提供了大量蓄水。

1973年2月,在高、低堡子村西側發現一件長4.9米、中間最大直徑爲1米的橄欖形石雕,就是當年池邊的石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