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 歷史劇 > 《大宅門1912》等續集爲何失了味道(圖)

《大宅門1912》等續集爲何失了味道(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宅門1912》等續集爲何失了味道

依照好萊塢的市場規律,一部電影大火之後必然要出續集,續集火了以後還會出續集的續集。直到這套系列電影的觀衆緣耗盡,這個題材就會成爲“廢柴”。近年來,這個規律也開始作用於中國的電視劇產業,一系列成功作品接“二”連“三”推出續集:兩部《大宅門》之後有《大宅門1912》,《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之後又來了“青撞更2”...遺憾的是,續集中威名不墮者寥寥無幾,遭了觀衆批評者大有人在。

爲好劇拍續集,投資人和創作者都是懷着美好的願望開機的,最終的折戟沉沙或者反響全無是他們始料未及的。續集不如正傳,往往是原因是創作者,尤其是編劇的表達欲沒那麼強烈了。電視劇是綜合的藝術,負責“無中生有”的是編劇。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產業環境中,編劇有相對充裕的時間打磨劇本,是爲“創作”。而電視劇一旦開機,導演的任務是多快好省地將劇本轉化爲影象,是爲“生產”。這也就是電視劇被稱爲“編劇的藝術”的根由所在。目前還沒有一部劇能在劇本不好,或者劇本沒有提供好種子的情況下成爲經典作品,而那些令觀衆失望的續集首先是劇本不夠給力。

《大宅門1912》被觀衆批評“沒了宅門味兒”、“不及正傳好看”,有演員選擇的原因,有調度、剪輯的因素,但編劇兼導演郭寶昌最有感觸的是:“《大宅門》是我醞釀了40年的作品,宅門裏的事我再熟悉不過,每個人物早就在我心裏活了,不把他們寫出來我憋得難受。但《大宅門1912》的劇本我寫了好多版都不滿意,原因是我不熟悉民國時期的山東,最後是藉助書面資料才完成了創作。”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大宅門》最新續集雖然比同期的雷劇好很多,但終究比不上“不吐不快”的正傳的質素。

《大宅門1912》等續集爲何失了味道(圖)

續集掉隊的另一種情況是,創作者的自我要求降低了。電視劇不同於小說創作,小說是單槍匹馬就能完成的大活兒,而電視劇必得是“諸軍兵種”協同作戰,任何一個環節上掉了鏈子都是災難。一部劇成功之後,編導演攝錄美服化道與有榮焉,共事過程成了美好的回憶。如果製片人登高一呼拍續集,原班人馬不難積聚。問題是,有些人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自以爲無所不能。有些演員越位去改編劇的本子,有些導演不等劇本寫完就開機,有些公司把20集劇本的素材剪成30集成片...總覺得背靠大樹好乘涼,觀衆終究好糊弄,結果就是作品質量一團糟。前一段《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中途被撤片,直接的導火索是收視率創新低,追根溯源是創作和製作中的種種混亂,導致了作品的羅嗦、蒼白、前言不搭後語,最終被電視臺和觀衆所拋棄。

還有一種情況,既不是創作者沒話說,也不是放棄了品質追求,而是原因是續寫者實力不濟。經典作品都是由高手創作的,想要超越經典需要高高手。如果你不是高手,續寫經典等於自取其辱。就算後來者也是高手,在命題作文的框架內,想堅持原作水平仍然不易。最典型的實例就是新版《編輯部的故事》:王朔和馮小剛當年以京味兒幽默和解構僵化意識的鋒芒樹起了一座高峯,後來者開始想延續其風格而不得,費盡心機另走他途還是沒能走通。不能說新版的創作者不努力,但他們始終無法改變一個落差:王朔是改變了一代人言說方式的原創高手,而新版則只是東抄西摘網絡段子,或者追着社會現象吐槽。在一地碎片、無可解構的時代,惟有真正的建構能深入人心,論對世情世態諷刺挖苦,電視劇比不過微博。

續集難工,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趨之若鶩?原因是續集是一門好做的生意。有第一部的名氣在,不用發愁宣傳,媒體會主動湊上來報道;也不用發愁發行,電視臺的購片人多數是經驗主義者。甚至不用發愁收視,有媒體主動造勢,有老觀衆捧場,及格線以上的收視保障是有的。然而於創作來說,續集就是一個坑,一個很難跨越的大坑。你打了老版的旗號,觀衆的期待就不會低。蕭規曹隨很難討好,盡情顛覆需要天大的才氣,難度係數實在是高。與此相類似的是翻拍經典的電視劇,多如過江之鯽,多數聲名狼籍。

但並不是說,續集就一定不能葆有品質。美國電影《教父》第二部就不比第一部差,港劇《溏心風暴》第二部一樣有着很高的聲譽,目前央視一套正在播出的《闖關東前傳》開局就有新氣象。重要的是真的有話要說,並且好好說話。我們當然希望續集高位行走,但我們也不指望每部續集都能超越前作。還是那句話,功到自然成,不成也無憾。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