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 歷史劇 > 《尚食》 丐戶、樂戶、賤籍是什麼 歷史上存在過嗎

《尚食》 丐戶、樂戶、賤籍是什麼 歷史上存在過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尚食》剛開始殷紫萍身份低微冒名入宮,說是賤籍,死都不願意出宮,因爲賤籍女子最後都會淪落到被人販賣,然後姚子衿想到自己的姆師也是樂戶,就原諒了殷紫萍,那麼明朝歷史上丐戶、樂戶、賤籍到底是什麼呢?

所謂“姆”,是古時受僱於大戶人家,以代爲照看兒童或料理家務爲主,婦女的一種稱呼。所謂“姆師”,只是不再行照顧兒童或料理家務等工作,改爲向家中女孩子傳授或教導“婦道”的女性“老師”。雖然“姆師”的職責與私塾中的先生有許多類似之處,但卻沒有私塾先生那般的名望與身份。

《尚食》 丐戶、樂戶、賤籍是什麼 歷史上存在過嗎

在《尚食》中爲了尋找冒名頂替進入“尚食局”的宮女,少見的在影視劇中引出了“丐戶、樂戶、賤籍”這些名詞。雖說劇中藉由姚子衿之口,大致解釋了何爲樂戶與丐戶,也通過殷紫萍哭訴自己的身世,表達出這種身份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悲慘與不幸的。但終歸是篇幅有限,更何況二人在宮中那“無憂無慮”的表現,很難讓人對這種身份產生同情感或深刻的理解。

總的來說“丐戶、樂戶”只是許多“賤籍”中的一種。從歷史上來說屬於賤籍的人羣非常之多,像是“奴婢”、“部曲”、“驅口”、“墮民”以及“隸、卒、優、娼、殯”等等,都是賤籍或“賤民”的範疇。

這些人在任何一個朝代,其社會地位都遠遠低於貧窮的普通人。他們不僅不能與普通的民衆有通婚的機會,甚至連就學的機會都是沒有的。所以大部分人最終都淪爲了乞丐、罪犯或去從事特種行業。

《尚食》中所講到的丐戶與樂戶,其來源與出現有許多不同的原因。一般來說這兩種稱呼,特指殷紫萍的祖籍所在地浙江紹興一帶所受歧視的平民。他們除了被稱作丐戶或樂戶之外,還被稱作“怯鄰戶”。皆因爲雖然他們與一般普通民衆毗鄰相處,但卻在習俗上懸殊很大,同時又因爲社會地位低下,所以終其一生都在別人的輕蔑下度過。

對於這羣丐戶或樂戶的起源,在歷史上有許多的講法與傳說。

其一是:他們的祖先大多是元朝末年的蒙古或色目人,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這些人留在南方的蒙古或色目人變成了賤民,也稱之爲“墮民”。

其二是:這些“賤民”都是前宋、元兩朝罪犯的後代,他們只能從事像捕蛙、賣湯、媒婆、賣珠等“低賤”的工作,併兼有從事“特種行業”。

《尚食》 丐戶、樂戶、賤籍是什麼 歷史上存在過嗎 第2張

自從有了科舉制度之後,以“士、農、工、商”這四種職業爲代表的“良民”階層,便是一種可流動性的存在。他們可以通過教育來達到“學而優則仕”的目標,任何人都有可能“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可在良民階層之下的賤民階層,則完全沒有這種機會與可能性。因爲無論是社會層面還是法律層面,都對他們有着嚴格的限制,他們的身份是世代相傳的,是不能逾越和流動的。而這便是殷紫萍在向姚子衿談及自己的出身之時,爲何會有如些大的反應。也從側面說明了,爲何殷紫萍要不惜任何代價,都要保住自己進入尚食局的機會。

因爲一旦她被查出是丐戶或樂戶的身份,那等待她的將是連螻蟻都不如的結局。這也是爲什麼姚子衿的姆師,爲何如此執着於讓她一定要奪回本該屬於她的東西。因爲她的一生已經無可改變,她或許已經將自己的希望投射到了這個她自幼便悉心調教的姚子衿身上。

她或許想要藉由姚子衿,來達到自己擺脫賤民身份的期望吧。

雖然歷朝歷代都有類似對於賤民階層的制度與法律。但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在《論語·爲政第二》卻談到了想要改變這一狀況的想法,並隨文給出了他的解決之道。

孔子這樣主張道:“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從孔子的角度來看,君主雖然可以用政令來治理百姓,也可以用重法來整頓百姓。而且百姓爲求免於受到懲罰,或許不會去、少去行犯罪之事,但這樣治理下的百姓,卻是沒有“廉恥”之心的。

如果可以用道德來引導自己的臣民,同時再用禮制來同化百姓。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百姓有羞恥之心性,也同樣有了歸順與臣服的真心。雖說歷朝歷代明君聖主並不少見,但對於孔子的這一番話,又有幾人可以真心做到的呢?

“恩威並施”始終是大多數有意做出一番事業君主的首選。也正是如此,像丐戶、樂戶這等的賤民,在哪一個朝代都不曾消失。也正是如此,纔有了《尚食》中的殷紫萍與姚子衿的姆師。

不得不說,《尚食》的主創團隊在歷史內容上的着墨,確實是下足了功夫。大到朝堂之事,小到黎民百姓,處處都透露出本該屬於明朝的故事與歷史。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