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林徽因叔叔林覺民,黃花崗起義被俘,依然赴死

林徽因叔叔林覺民,黃花崗起義被俘,依然赴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備課辛亥革命,再一次看到了這個名字,對於他爲國爲民的拋頭顱灑熱血,發自心底的膜拜和敬仰,他就是魯迅筆下真正的民族脊樑吧,如果沒有他們的流血犧牲,真的不會有我們今天…他和陸游一樣,有炙熱的憂國憂民情結和纏綿絕唱的愛情經歷,但他的勇氣和決然更讓我們震撼!令人肅然起敬!

林覺民(1887-1911),福建閩侯人,家境殷實。早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從事反清革命活動。作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故居就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在如今福州最昂貴的地段,三坊七巷。“冰心紀念館”和“林覺民紀念館”是融爲一體的,而一代才女林徽因(梁啓超兒媳,樑思成夫人)是林覺民的侄女。一處院落三個名人。

林徽因叔叔林覺民,黃花崗起義被俘,依然赴死

林徽因因才因情出名,但他叔叔林覺民的愛情,更加的俠骨柔腸,感天動地。

林覺民的聲名遐邇是因爲他的《與妻書》,此文感人肺腑,讓人忍不住掉淚。這個文章曾經被選進中學語文教材(實際上,臺灣和香港的中學課本也有此文)。我們那時不諳世事、懵懂初開的心又怎能感悟這位民國熱血男兒對妻子的深情篤意?完全讀懂其中的繾綣與決絕、矛盾與苦痛?

林覺民天性聰慧,讀書過目不忘,且少有大志,性詼諧,涉口成趣,一座傾倒,13歲的少年,參加科舉考試,在考卷上揮筆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便拂袖而去,林覺民還擅演講,曾發表演說,拍案捶胸,聲淚俱下,當時一清廷學監在場,事後說“亡大清者,必次輩也”,在審問他的兩廣總督張鳴歧視眼中,他亦是“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底光明如雪”的奇男子。

林徽因叔叔林覺民,黃花崗起義被俘,依然赴死 第2張

林覺民故居

辛亥年三月份廣州的那一陣密集的槍聲夾在厚厚的歷史著作之中,聽起來遙遠而模糊。然而,時隔近一個世紀,這一陣槍聲奇怪地驚動了許多人的庸常生活。

1911年春,林覺民得知黃興等在香港籌劃廣州起義,遂義無反顧回國赴義,4月24日夜寫下感人至深的《絕筆書》,“爲國犧牲百死而不辭”,情真意切地表達了對親人的愛及爲國捐軀的決心。4月27日,激烈巷戰後受傷力盡被俘。

廣州起義失敗後,當時傳言抓獲一個剪短髮、穿西裝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覺民。時任兩廣總督的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林覺民。林覺民不會說廣東話,就用英語回答問題,慷慨陳詞,滿庭震動。兩廣總督張鳴歧嘆道:“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當時水師提督李準勸總督大人爲國留才,而張總督認爲這種英雄人物萬不可留給革命黨(“這種人留給革命黨,豈不是爲虎添翼?”),遂下令處死。

林徽因叔叔林覺民,黃花崗起義被俘,依然赴死 第3張

感人至深—天下第一情書

《與妻書》惟其感人,就在於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處都是濃得化不開的真情,纏綿悱惻而又充滿激情,充滿凜然正氣,爲國捐軀置生死於度外的激情與對愛妻的深情兩相交融、相互輝映,叫人斷腸落淚,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奮。雖然已時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對愛妻的那份真情、那種“以天下人爲念”、捨生取義、大義凜然、無所畏懼的革命者的氣度風範和精神,依然令人動容,催人淚下,而且將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爲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哭之餘,亦以天下人爲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爲天下人謀永福也。”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那支顛抖着的筆,以及蕭然落下的淚珠,是多麼的觸目驚心,直撥動讀者的心絃。他說,他是因爲她,因爲愛她的深摯意念,纔有勇氣舍小家救大家,幫助天下人去愛他們所愛的人……我們可以從他的字裏行間讀懂他對妻子的感情,這種真正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的爲“天下人謀永福”的絕筆信也被世人稱爲“百年情書”,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情書”!

“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心脈是相通的,傳達着彼此的關懷和思念。“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他說因爲思念她,開始寧願相信鬼神的存在與心電感應…“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望能在冥冥之中注視着愛人,祝福着愛人。如絲如縷的情思,平平凡凡,真真切切。如此真摯深切的愛,讓人讀了刻骨銘心。情感的洗禮,情感的陶冶,真切感受愛情的動人!

“吾嘗語曰:與其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我希望你死在我前邊,是因爲我知道你不能承受我死留你孤身一人的痛苦,所以我願意你先死,讓我來承擔這些悲痛,誰知道我還是先你而死啊,其割心之悲痛是無法簡單地用語言來描繪的。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捨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我們都很幸運相遇相知,但生在今日中國,又是我們的不幸,此信寫不完我對你的深情和愛,你要是想我,就在夢中相見吧。

書信自始至終,剖肝瀝膽,直抒胸臆,情感摯烈,筆調委婉。掩卷三思,倍覺情意真切,如此優美的散文家書,情韻濃厚,內涵富澤,令人越讀越愛,越讀越是涕然淚下!

林覺民,這位民國熱血男兒絕筆殉國的時候才24歲,風華正茂的年歲,他的生命就此停止,對妻子陳意映的愛卻綿綿無絕期,也可以說,這一生,他不負天下人,卻負了意映卿卿一人。陳意映悲痛欲絕,曾萌生自殺念頭,追隨林覺民而去。後經林覺民父母雙雙跪在她面前懇請,她才願意苟活,林覺民死去不足一個月,悲傷過度的陳意映早產生下遺腹子,一年後,終因思念林覺民過度,鬱郁而死,在他們令人斷腸的故事中又添了一份辛酸,那一年,她才22歲。

儘管林覺民18歲時和妻子陳意映是奉父命結婚,先結婚後戀愛,但兩人感情非常深厚,出身大家閨秀的陳意映詩書皆佳,曾爲《紅樓夢》中人物寫過詩卷。一個是青年才俊,一個是紅袖佳人,二人情投意合,你儂我儂。林覺民在《與妻書》中,有一段文字,便是他倆愛意繾綣的註解與證明:

“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琴瑟夫妻,新婚燕爾,終日廝守,並肩攜手,喁喁耳語,甜言蜜語,是清歡,是濃情。雙棲樓前樓下他倆許多雙宿雙飛的身影。只是,只是繾綣一時無法延伸至一世。怪只怪,歲月動盪,風雨飄搖。

兩人婚後,聚少離多,當林覺民最後一次準備離開赴廣州的時候,已身懷六甲的陳意映憑藉女人的直覺,感覺此次離別與往日有所不同。她哭泣央求:即使今後遠行,也要一同隨行。然而這是不可能的。這一次,林覺民真的遠行了,遠到再也無法見面……

林徽因叔叔林覺民,黃花崗起義被俘,依然赴死 第4張

陳意映潸然淚下

臺灣曾經在1980年拍過一部電影林覺民的電影《碧血黃花》;童安格爲林覺民寫了一首歌《訣別》,淚珠和筆墨齊下,而齊豫則爲陳意映寫了一首歌《覺》,站在女人的角度,問林覺民“誰給你選擇的權利這樣離去”,兩首歌都非常感人,令人熱淚盈眶;2011年電影《百年情書》和《辛亥革命》上映,都是紀念辛亥革命百年電影,也都有林覺民的形象。少年不望萬戶侯,林覺民根本不稀罕榮華富貴。他是爲了什麼離開親人,犧牲自己?那是一個真正的英雄輩出的年代,他也是一個真真正正的英雄!

林徽因叔叔林覺民,黃花崗起義被俘,依然赴死 第5張

鐵鏈鎖住的是身體,但是鎖不住眼神和堅毅

張鳴歧(清廷兩廣總督):林覺民,你一表人材的,家境也不錯,可爲何偏要和亂黨裹在一起呢?你爲什麼躲在暗處,你怕什麼?

林覺民:我怕什麼?你怕我年輕,我選擇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輕。你雖然苟活,可你已經老了。(流血中…)你讀過《天演論》嗎?物競天擇。你有沒有想過,當今世界列強,有哪個國家不是因爲革命才得以強盛的?中國豈能不思革命?

張鳴歧:年輕人,朝廷也不容易啊…

林覺民:朝廷?朝廷把香港割給了英國,把臺灣割給了日本。這是朝廷該乾的事?!這樣的朝廷留有何用?

張鳴歧:我審你,倒變成你審我了…

林覺民:因爲你對我無從審起。(忍着劇痛,流血中…)

張鳴歧:林覺民,本官有意對你法外施恩…

林覺民:不必了,我們一同舉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張鳴歧:可你這麼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林覺民: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