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孝莊太后死後爲何沒有被下葬?真相是什麼

孝莊太后死後爲何沒有被下葬?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孝莊太后出生於蒙古科爾沁貴族世家,是“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裔。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按照清朝的墓葬規定,如果后妃於皇帝之後去世,是不能再打開帝陵安葬棺槨的,而需要在帝陵附近另起陵寢。因此,孝莊太后去世之後,按理來說是要將棺槨運回盛京,在皇太極陵墓旁重新修建陵墓安葬的,但結果卻是,從其去世開始,他的棺槨便一直安放在京東清東陵,直到30多年後,才由雍正在原地修建陵寢,葬入地宮。至於爲何如此,自古以來傳聞極多。

史料記載,不將棺槨運回盛京安葬,乃是孝莊太后自己的遺願,而關於孝莊太后之所以會做出這個決定,流傳極廣的主要有兩種說法。

1、改嫁多爾袞之說。有人說,這是由於孝莊太后曾下嫁多爾袞,因此死後無顏面見皇太極。關於此事,目前爭議仍然較大,主要依據有三點:一是多爾袞曾被尊稱爲“皇父攝政王”。二是據蔣良騏《東華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不僅有自稱“皇父攝政王”這一條,還有“又親到皇宮內院”這一條。三是明遺民張煌言的十首《建夷宮詞》,其中有一首說“壽觴爲合而尊,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

孝莊太后死後爲何沒有被下葬?真相是什麼

不過清史學家孟森先生對着三點一一進行了駁斥,他認爲,多爾袞被稱爲“皇父攝政王”,這與古代國君稱老臣爲“仲父”、“尚父”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並非單純的指“父親”。至於所謂的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這一條,則是指多爾袞另有禍亂宮闈之舉,但並不一定專指孝莊太后。至於張煌言則是明朝舊臣,對清朝本就懷有敵意,所作詩句有誹謗之詞也並不奇怪。

2、孝莊託夢之說。這種說法是,康熙原本也是打算將孝莊運回盛京安葬的,於是一百多名轎伕擡着靈轎便出發,然而甘岡走到遵化孝陵大紅門的前面,裝有孝莊棺槨的靈轎突然變得無比沉重,轎伕們累得直冒汗。領頭的無奈,只好讓大家原地休息一會。可是再等他們要上路時,不論這一百多名精壯的轎伕如何使勁,靈轎竟然紋絲不動,無法之下只得向皇帝稟報。康熙得知此事後,立即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然而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康熙自己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結果就這麼迷迷糊糊睡了過去,睡夢中,孝莊太后對康熙說自己不想離兒孫太原,所以不想去盛京安葬,要康熙將自己安葬在順治的孝陵附近便可。康熙醒來之後,想到這個夢,便下令修建了昭西陵。

這個顯然就是傳說了,太過離奇並不值得相信,而且昭西陵是在雍正年間修建的,與康熙並無關係。

孝莊到底爲何不願返回盛京安葬

如果前兩點傳言均不可信,那麼孝莊留下不願回盛京安葬的遺願顯然就是出於其他考慮了,我猜應該至少有以下兩點緣由:

孝莊太后死後爲何沒有被下葬?真相是什麼 第2張

1、不願離兒孫太遠。這個理由其實說的通,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的孝莊太后,在13歲時嫁給了皇太極,但皇太極在崇德八年(1643年)便去世了,這一年孝莊太后僅僅30歲,兩人滿打滿算也不過在一起生活了17年,而且這段時間皇太極還經常在外征戰。在此後的40多年中,她先後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王,她與兒孫關係更爲親近是可定的,因此不想離兒孫太遠,倒也說得過去。

孝莊太后先後撫育兩代帝王

2、爲節省錢財。孝莊太后生前便很借鑑,不喜奢華,在平定三番時,還將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士兵。依據清朝慣例,孝莊太后運回盛京之後,也是要重新修建陵墓安葬的,這運送費、修建陵寢所耗的錢財顯然是筆不小的支出,而清廷此時歷經平定三藩、統一臺灣、驅逐沙俄等戰事,此時西北的準噶爾部又虎視眈眈,這種情況下,孝莊自然不願在自己這個已死之人身上再浪費錢財。

有了這兩個原因,孝莊不願返回盛京安葬也就說得通了。康熙自然也理解孝莊的苦心,於是只好將其暫時安放在京東清東陵,又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這也能看出當時清廷的拮据),停靈其中。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在朝廷財政稍緩之後,雍正才下令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