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王焦氏,末代皇帝溥儀的乳母,她是什麼結局?

王焦氏,末代皇帝溥儀的乳母,她是什麼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焦氏,末代皇帝溥儀的乳母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像溥儀這樣的王公子弟,家裏人都要給他找個乳母,以頂替生母的餵養職責。

溥儀生在醇王府,父親是當朝赫赫有名的醇親王載灃,他本來只有繼承王爵的資格,1908年11月14日清朝光緒皇帝無子而死,慈禧太后就招來載灃,宣佈要將他的兒子溥儀立爲皇帝,繼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緒皇帝。

11月15日,患了痢疾的慈禧太后就突然去世,溥儀成爲了真正的皇帝,載灃成爲了清朝的攝政王。

王焦氏,末代皇帝溥儀的乳母,她是什麼結局?

名義上,溥儀的父親已經是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了,載灃只是他的臣子,自然沒有教導溥儀的權力。宮中的五位太妃,都是同治和光緒的妃子,與溥儀沒有任何血緣上的關係,自然也不願意擔負教導皇帝的職責,能帶給溥儀人性化教育的人,就只有他的乳母焦氏了。

進醇王府養家

焦氏一家是直隸人,有幾年直隸因爲洪水而發生饑荒,災民們涌入京城。在路上,焦氏的父親曾幾次想拋棄這個女兒,因爲他實在是沒力氣繼續用擔子挑着這個女兒了。

就這樣,焦氏被無數次地仍在了路上,她那不忍心的父親,又無數次重新把女兒抱起來放進籮筐裏。

父親、母親、九歲的兒子、三歲的女兒,一家人與死神抗爭,終於熬到了京城,得到了活命的機會。

一些好心人開辦了粥廠,幫助這些一無所有的難民維持生計。在京城,父親給兒子找了個剃頭匠的師傅,讓兒子留在京城當學徒,這雖然是個註定會家徒四壁的職業,但總比在老家種地要好得多。

饑荒過去後,一家人回到了老家,本來想安穩度日。

誰料到1900年,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又對清朝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一家子不堪戰火,再次逃難到京城。此時焦氏已經13歲,她投奔了一平如洗的哥哥,哥哥也無力贍養她,萬不得以之下,只好把她賣給了一個姓王的人當媳婦。

王焦氏,末代皇帝溥儀的乳母,她是什麼結局? 第2張

這個人患有嚴重的肺病,對焦氏不是打就是罵,任勞任怨的焦氏熬了三年,終於有了一個女兒,而她的丈夫也因爲病情去世了。

母女兩加上公婆,一家四口無以爲生。此時醇王府要給剛出生的溥儀招乳母,剛生下女兒的焦氏,便把自己買進了醇王府。

溥儀三歲就入宮當了皇帝,由於年齡小,入宮一段時間後,溥儀已經認不得自己的親生父母了。而他的親身父母爲了避嫌,也不能隨意去看望溥儀,只有載灃能以攝政王的名義,一年有見溥儀的幾次機會。

宮裏的五位太妃也從不把自己當作溥儀的母親,對他沒有任何責任感。溥儀的師傅也只會教一些例如“皇帝至尊”的道理,所以那個時候的溥儀,除了知道自己是皇帝,其餘的什麼也不懂。

他不知道別人也有尊嚴,不知道別人也會疼。爲了取樂,他可以把一個頭發斑白的太監,用高壓水槍擊得昏死過去。爲了發憤,他可以隨心所欲地讓太監們挨棍棒的毆打。

只有乳母會告訴溥儀:“不能把鐵砂裝進點心裏,太監們吃了會磕壞牙,到時就不能吃飯了,人不吃飯可不行。”、“不能拿火槍把鉛彈往太監們的房間裏打,打到人可不行。”

從此溥儀才明白,“別人”也是人,而不單單是自己的“奴婢”,他們不吃飯也會餓肚子,他們也會感到疼痛。

溥儀吃奶到九歲,對乳母很有依賴感,將她當作了自己的母親,也只有乳母願意教他做人的道理。

王焦氏,末代皇帝溥儀的乳母,她是什麼結局? 第3張

可能是太妃們的嫉妒心作祟,有次一些宮女與一些太監發生了衝突,太妃把很多人趕出了宮,順帶着就把乳母趕走了。

溥儀在太妃面前又哭又鬧,要找自己的“嬤嬤”,可是太妃們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把乳母再找回來。

從此以後,溥儀不僅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親人,他還失去了唯一能教他道理的人。此後溥儀動不動就令人責打太監的壞習慣愈演愈烈,他的師傅們進行勸阻都沒有用,太妃們則是根本不想管這種事,溥儀性格中的弊端再也沒人願意去給他糾正了。

而等到乳母出宮後才發現,自己的女兒早已經死去了。原來她進醇王府不久之後,她的女兒就因爲營養不良而死,醇王府的人怕這事會影響乳母,導致溥儀“吃不飽”,所以就把這事瞞了下來,而乳母也是一直到回家之後,才知道這個令人悲痛越絕的消息

王焦氏,末代皇帝溥儀的乳母,她是什麼結局? 第4張

乳母出宮的補償,大概也就是幾兩銀子,她在宮中的俸祿,也無非就這麼多。而就是這一點錢,讓她家破人亡,讓她失去了最重要的親人。

養育的是一朝的皇帝,自己卻只有這種悲慘下場。

這不僅是一個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所有人的悲劇,在那個時代中,又有誰沒經歷過這種程度的痛哭呢?我想很少有人這麼幸運。我們只能祈禱這種悲劇的時代不再降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