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朱元璋背後的女人,馬皇后到底有多能幹?

朱元璋背後的女人,馬皇后到底有多能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368年的正月,在舉行完大明帝國的登基大典後,朱元璋回到後宮,頗爲動情地對馬皇后說:“非後德齊一,安有今日,其敢以富貴忘貧賤哉!”《高皇后傳》。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作爲貧賤夫妻到帝國皇帝與皇后,朱元璋對髮妻的感激是發自內心的,如果沒有馬皇后的襄助與勸勉,朱元璋許多重大轉折中必然遭遇挫敗,其中分量只有朱元璋自家知道。朱元璋的馬皇后,是歷史上少有的賢后之一。《 明史》的作者稱讚她:從太祖備極艱難,贊成大業,母儀天下,慈德昭彰”. (《明史.高後傳》)的確,朱元璋的帝王事業,其中有馬皇后的一份功績。甚至從某種角度上可以這樣說:沒有馬皇后的內助之力,朱元璋便難以成爲一代王朝的開國君主。

馬皇后 “賢” 在哪裏?“起自寒微,憂勤相濟”

馬皇后,宿州人,史書稱其父日“馬公”,母日“鄭媼”。她生於元至順三年( 1332年),幼年父母即死。馬公在日時,與定遠土豪郭子興極要好,馬公死後,郭子興將她收作養女,待之如已出。元末紅巾軍大起義的烈火燃燒在淮河兩岸,郭子興趁勢於至正十二年( 1352年)起兵濠州(今安徽鳳陽),朱元璋也從皇覺寺裏投奔到他的的麾下。郭子興對他“甚見親愛”,派他當了“九夫長”的小頭目。其時,朱元璋二十五歲,馬女二十歲,兩人還沒有成親,郭子興和夫人張氏商量,決定將所養馬女嫁給朱元璋,於是軍中稱朱元璋爲“朱公子”,也成了朱元璋創業之初的最大背景。

史載馬皇后“聰明出人意表”,且又“好詩書”、“精女紅” 的巾幗佳人(毛奇齡:《彤史拾遺記.高後傳》)。朱元璋在創建帝業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她是很得力的賢內助。 朱元璋曾經說過:“惟後與聯,起自寒微,憂勤相濟。”(《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七)事實確係如此。

朱元璋背後的女人,馬皇后到底有多能幹?

朱元璋在郭子興軍中嶄露頭角的時候,周圍忌刻他的人,便在郭子興面前搬唆、挑撥,郭子興也聽信讒言,往往對朱元璋“不悅”有時競至“悉奪太祖兵”。(《明史紀事本末》卷一)打仗的時候,其他將領都要拿一些掠來的財物獻給子興,朱元璋則以所掠分給部下,“無所獻”,郭子興認爲這是對他不尊敬。馬皇后爲了“慰悅其意”,則罄其所有,‘悉以遺子興妻張氏, 張氏喜,後又和順以事之,由是疑釁漸釋。”(《明太祖實錄》卷一)馬皇后只要看到他們之間出現了裂痕,便“輒爲彌縫”(同上,卷一四七)。這樣,朱元璋纔不斷得到郭子興的提拔與信任,這種關鍵時刻的作爲非常重要。

朱元璋“威名日著”,又引起郭家公子對他不滿。據《皇明通紀》載:子興二子曾陰置蔣於酒中,企圖謀害朱元璋,謀泄,朱元璋說是“神人”來告的。其實,這個“神人”正是馬皇后。史書上還記載這樣一件事,有一次郭子興的幾個兒子把朱元瓊幽禁在一間空室中,不給食物,馬皇后趁蒸籠裏大餅熟了的時候,偷了一塊熱乎乎的蒸餅藏在懷裏送給朱元璋,竟把胸口燙爛了,朱元璋在初起事時所經歷的這些坎坷經歷,如果沒有這位女人斷然不能成功。

朱元璋的這段經歷,曾經有人這樣評論:“太祖居孤臣孽子地位,無日不在憂患之中,又可知也。二、三年間,地位本極寒微,而又讒言交集,苟不善處,則全身非易,雖欲肆無賴之行,逼於環境,其何能爲? ……於後則有患難相扶持之誼。”(李晉華:《明懿文太子生母考》,這評論是精當的。當朱元璋率衆馳騁大江南北的時候,馬皇后也勤於協力。朱元璋軍中的公文、書信,都交付她保管,“若倉卒取視,後即於囊中出而進,未嘗脫誤”(《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七)。渡江之後,“戰無虛日” ,軍需供給十分困難,馬皇后寧願忍着飢餓,也得設法儲備些乾糧,保證朱元璋“無所乏絕。”(《明史,后妃傳》)朱元璋奪取江寧(南京)之後,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東征西討,戰鬥更爲激烈。爲了做好後勤的供給,馬皇后”親率妾媵完緝衣鞋,助給將士,夜分不寐。”(《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七)至正二十年( 1360年),陳友諒率兵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縣),順江東下,直逼江寧,兩軍在龍灣(南京西北面)激戰,朱元璋親往前線指揮,馬皇后則盡發宮中金帛衣服,搞賞戰士,“ 士皆奮力拔柵,遂敗陳友諒而俘其衆。”(同上)朱元璋之奪取天下,馬皇后是有一份功績的。

“家之良妻,猶國之良相”,朱元璋後宮最大的軟實力

朱元璋在馬皇后病危時,歷數馬皇后幫助他創基建業的一樁樁事蹟,並深有感慨地說:“家之良妻,狁國之良相”(同上,卷一四七)。比喻極爲貼切。在某種情況下,“良妻”還可以起到“良相”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朱元璋開國稱孤之後,本來不許後官干預政事,他以歷史爲鑑,指出:“政由 內出,鮮不爲禍。”(《明史.后妃傳》)甚至明文規定:“皇后之尊, 止得治宮中嬪婦之事,即宮門之外,毫髮事不預焉。”(《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二)馬皇后是一位“勤於內治”的人,她既不出頭露面,借勢嚇人;也不搞結黨營私,朋比爲奸。她雖也留心政事,但所過問的只是百姓疾苦和朱元璋的過失。撮其要者,大體如下:

一、關心民間疾苦。馬皇后來自民間,始終不忘農民的畉畝之勞。遇到旱年,她和宮妃們以蔬菜爲食;若是凶年,便吃麥飯。有一次,他問朱元璋:“ 今天下民安乎?’答日; “此非爾所宜問也,”他不許馬皇后過問。皇后解釋說: “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問!”(《明史,后妃傳》)她是否真能把百姓當作赤子,另當別論,但她有這種心情,那是難能可貴的。洪武五年( 1372年),春旱嚴重,秧苗不能入土,百姓憂心如焚,馬皇后照例帶着嬪妃吃麥飯蔬菜。一   馬邑之謀:漢武帝與匈奴首戰,30萬軍爲什麼一兵未發?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六月間,漢武帝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爲護軍將軍,作爲統帥統轄諸將;衛尉李廣爲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爲輕車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爲材官將軍;大行王恢爲將屯將軍。數將共出,漢軍總人數在三十萬以上,分五路大軍。  軍事安排方面,韓安國、李廣、公孫賀三將分別埋伏於馬邑旁句注山中,準備以主力伏擊;王恢、李息則伏軍於代地,準備截擊匈奴軍隊的輜重。  所有一切準備完畢後,漢武帝派聶壹爲“誘餌”,假裝成漢朝的罪人,逃入匈奴後誘引單于來攻漢地。  聶壹這個漢人非常有膽略,見到軍臣單于後,很快得到信任,表示說可以讓自己在馬邑的熟人做內應,希望單于率軍攻取馬邑,掠取那裏的財貨人民。  半信半疑間,軍臣單于接受了聶壹的建議,讓聶壹回馬邑做內應。聶壹說,我回去後即刻殺掉馬邑的漢朝長官,以人頭作爲信號。  果然,聶壹和漢朝當地官員殺了一個死囚,然後,聶壹到了城頭,高舉人頭示意。城下匈奴間諜親眼看到血淋淋的人頭已經在聶壹手中,即刻迅速回報軍臣單于,說馬邑城已被聶壹控制。  興高采烈,軍臣單于率十萬匈奴騎兵越過邊界,直殺馬邑而來。  漢軍方面,也有斥候時刻報告匈奴軍隊動向。韓安國得到的最新情報是,匈奴大軍距離馬邑只有百里之遙,很快就會進入漢軍伏擊圈。  結果,等來等去,忽然,匈奴軍隊在距離馬邑百里之遙的地方停止前行。因爲,他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漢朝人所放牧牛羊,千百成羣,竟然沒人管理,四處亂跑。此情此景,讓軍臣單于大起疑竇。  軍臣單于也不傻,他由此多了一分小心,指揮大軍暫停行進,派人再去偵查情況。  當時,漢帝國在靠近匈奴邊境的縣,每百里左右設置一個哨所,一個哨所內配備五個人,包括障塞尉一名,士史、尉史各兩名。這些人,主要工作就是在自己轄區內巡邊,有動靜就發書信或者放狼煙報告。可巧,當時有位尉史,照例巡邏執勤之時,被匈奴尖兵抓到。此人極其膽小,沒等軍臣單于大刑伺候他,就馬上召稱:漢軍已經埋伏三十萬大軍,在前面等着您呢……  饒是能征善戰,軍臣單于也是魂飛魄散。於是,他立刻下令全軍撤回,把這位漢朝被俘的尉史也帶了回去。  回到匈奴地界後,軍臣單于把這個歷史上沒有記載姓名的尉史,當成上天派來拯救他的使者,封爲“天王”。  漢軍這邊,焦急在馬邑城附近苦等的韓安國焦急萬分,忽然接到消息,說匈奴軍原路撤退了,幾十萬熱鬧大失所望。但韓安國也沒敢下令追擊,他擔心對方有詐。  另外一個方向,本來負責斷敵後勤的王恢,雖然他率領三萬漢朝部隊,竟然也不敢進攻匈奴的輜重隊伍,直接就回撤了。  由此,勞師動衆,三十多萬漢軍無功而返。  劉徹震怒。  特別是對王恢,劉徹恨得牙根癢癢——就屬你在朝堂上慷慨激昂,信誓旦旦,要我們漢軍攻打匈奴。結果,到了前線,眼睜睜看着敵人防衛最差的輜重隊伍路過,連像樣的出擊都不敢做一次。不殺他,不僅天下人不答應,自己也沒面子。於是,武帝下令把王恢抓起來審問。  廷尉署自然知道皇帝心意,很快作出:王恢臨敵觀望,斬!  於是,王恢被投進大牢,等待處決。  得知判決後,王恢當時覺得自己還不至於就這樣沒救了。他傾家蕩產,湊了不少金子,向天子舅父、也是當時丞相的田蚡行賄,求他在皇帝那裏救自己一命。  田蚡收了錢,自然大包大攬答應。但田蚡人精,知道當朝皇帝不是好說話的主兒,就先找到自己的同母異父的姐姐、也就是漢景帝皇后、漢武帝生母王娡求情,並嘴把嘴教給王娡到時如何和皇帝說情——“王恢是馬邑設伏的首謀,如今匈奴未滅,先把王恢殺了,不等於給匈奴人報仇嗎?”(有人可能忽然起疑,作者是否寫錯了,那田蚡和漢景帝皇后是同母異父姐弟?皇帝也娶二茬貨?沒寫錯。秦漢時期,風氣比較開放,年青女人改嫁很普遍。)  劉徹聽皇太后說情後,連老媽的賬也不買,冷冷回答道:  “首爲馬邑事者,(王)恢也,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爲此。且縱單于不可得,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  收人家錢沒爲人家幹成事兒,田蚡就把皇帝這話轉告王恢,算是把收受的千金當傳話費了。王恢得知皇帝態度如此,無可奈何,只得在獄中自殺。  兵法上有句話,叫“兵不空出”,漢軍此次設伏三十萬,一事無成,確實讓漢武帝憤恨、遺憾。  此次無功而大勞,究其本源,聶壹所獻之計,原本不錯,若能成功,肯定能給匈奴一個大大下馬威。但是,我們後人感到驚訝和不解的是,三十萬大軍做伏兵,本來應該是奇計,屬於最高軍事機密,但漢軍一個小小尉史竟然知情,可見,漢朝的保密工作極差。  所以,三十萬大軍無功而返,也算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王恢的腦袋,也成爲大漢朝和匈奴宣戰血淋淋的感嘆號。從此,漢朝與匈奴,只有鐵血,只有兵戎相見!  馬邑伏擊未成,漢匈之間完全喪失了國與國之間的互信,雙方撕破臉皮。但是,由於匈奴在鹽,鐵等戰略物資方面完全依賴漢地交易,加之匈奴貴族階層對於漢朝金寶錦帛等奢侈品求之若渴,所以,他們在不時侵掠漢地邊境的同時,還是不斷派出商隊在漢朝的各邊地關市場與漢人通商。  漢朝隱忍不發。天夜裏,下了一場喜雨,第二天,皇后親自上朝慶賀,並對朱元璋說:妾事陛下二十年, 每見愛民之心拳拳於念慮之間。”朱元璋也感動地說:皇后能同心優勤,天下國家所賴也。”(《明太祖實錄》卷七十三)

二、建議擇賢而用。馬皇后非常愛惜人才,而且懂得賢才對於治國的重要。她曾對朱元璋說:“ 人主雖有明聖之資,不能獨理天下,必擇賢以圖治" .但對賢才也不能求全責備,“宜赦小過以全其人。”有一天,馬皇后聽說從元都府庫裏運來了一大批珍寶,故意問朱元璋:“得元府庫何物?”答日: “寶貨耳!”後問: ”元代有是寶何以不能守而失之?”朱元璋領悟了她的意思,立即答道:“皇后之意, 朕知之矣,但謂以得賢人爲寶耳!”馬皇后接着說:有了賢才,可以與之“共保天下”,這是“大寶也,”“而豈在於物乎!”(同上卷一四七)

朱元璋即位後,曾準備給外戚授官,馬皇后堅決不同意。其理由是:“ 國家官爵,當與賢能之士,妾家親屬,未必有可用之才。”她是主張用人當舉賢而不能舉親。所以又說:。 若其果賢,自當用之;若庸下非才而官之,必恃寵致敗,非妾之所願也。”(《同上》卷二十五)是舉賢授官,還是搞裙帶關係,其後果截然兩樣。有明一代,“外戚循理法度,無敢恃寵以病民,”沒有出現象漢、唐時期的外戚之患,這與馬皇后“不私妾家”(《明史.外威傳序》)是有很大關係的。

三、勸諫“不以喜怒加刑賞”。朱元璋是一個烈性子人,好發脾氣。在那“ 朕即國家”的封建君主專制時代,龍顏勃怒弄不好是要殺人的。遇到這情況,連大臣們也不敢吭聲。朱元璋每朝罷還宮,馬皇后只要見他面有怒色,就婉言勸諫,如此而得以“緩刑戮者數矣。”(《明史.后妃傳》)參軍郭景祥同兒子有矛盾,有人向朱元璋報告:“其子 持矟欲殺父。”他大發雷造,竟要“必誅此子。”馬皇后勸他說:“吏言恐不實。 況老郭止一子,殺之不實則枉矣,又絕其後。”於是朱元璋派人調查,果然不實。後來他對馬皇后說:“非 汝見之明,吾幾殺其子矣。”(《明太祖實錄》卷一四七)

朱元璋背後的女人,馬皇后到底有多能幹? 第2張

宋濂是明初的功臣,又是太子的老師,朱元璋原先對他恩禮有加,宋濂告老還鄉,“還賜書獎諭.”宋濂的孫子宋慎,參與胡惟庸案,濂也受到牽連,朱元璋要殺他,馬皇后則竭力勸諫,她說:“ 民間延一師,尚始終不忘恭敬,宋先生親教太子諸王,豈忍殺之!且宋先生家居,寧知朝廷事耶?”(《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三)馬皇后的話如此入情入理,朱元璋還不肯採納。到進御食時,馬皇后特意不置酒肉,朱元璋問是何故?答日:“妾爲宋先生作福事也。(《明史.后妃傳》)她是要用皇上吃的酒肉來祭祀神福保佑宋濂,這樣朱元璋才赦免了宋濂的死刑,改流放茂州。要不是馬皇后致力營救,宋濂也難免含冤就戮。 吳興富民沈萬三,助築都城三分之一,金陵自洪武門至水西門,“乃其所築,又請犒軍,”朱元璋勃然大怒:“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太后諫日:“妾聞法者, 誅不法也,非以誅不祥。”於是將沈萬三改流放到雲南。《明史.高後傳》) 朱元璋有一次怒責宮人,馬皇后也假裝動怒,朱元璋要對宮人治罪,馬皇后便交付宮正司(宮延裏的執法機構)。朱元璋認爲朕一言就是法,怎麼還要交到官正司議罪?馬皇后對他說:” 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賞。當陛下怒時,恐有畸重,付宮正,則酌其平矣.”(《明史,高後傳》)朱元璋問: "那你不是也發怒?”答曰, "妾之怒者,所以解陛下之怒也",象這樣賢良清正的皇后,歷史上是不多見。甚至臨死前,還在對朱元璋說:“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可謂對朱元璋幫襯到生命最後一刻,由此獲得了朱元璋一生的尊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