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十二后妃

  一、大妃阿巴亥

  12歲出嫁:政治交易的籌碼

清太祖努爾哈赤雖然創建了後金政權,登上了汗位,卻並未建立后妃制度,“但循國俗”稱福晉(前期多稱福金,意同)。當時正妻稱大福晉,妾稱小福晉,後世書籍中稱大妃或皇后。本章所介紹的大妃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妃,是英親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的生母。在她37年的人生旅途中,坎坷多難,頗具傳奇色彩。

阿巴亥是女真烏喇部首領滿泰的女兒,布佔泰的侄女,生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萬曆二十一年(1593),葉赫、烏喇等九部聯合進攻建州,結果被努爾哈赤打得大敗,九部皆元氣大傷。

阿巴亥作爲一名柔弱女人,12歲時就作爲一個政治交易的籌碼,嫁到異國他鄉,成了43歲的努爾哈赤的一個小妾。在美女衆多、管制極嚴的汗宮中,孤身無助的十幾歲的阿巴亥惟一的出路就是靠自己的美貌和逢迎,千方百計地取悅夫君,獲得憐憫和寵愛。她既沒有害人之心,也沒有亂國之跡。當她得知丈夫有意在其百年後將自己和孩子託付給大貝勒時,她送食品、暗送秋波討好大貝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她拿財物贈給努爾哈赤部下的一些官員、將領的妻女,贈給附近村裏的一些百姓,這對於收買人心,樹立努爾哈赤的威望,團結官民擁護努爾哈赤的統一大業,很有益處,這表明阿巴亥頗有政治見地,是幫助夫君成就大業的一種佳行,本應受到稱讚,卻成了罪狀。

阿巴亥爲努爾哈赤生育了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後來都成了清初的著名將領,屢立戰功。阿巴亥何其無辜,在3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始終生活在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多次成爲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最後竟被逼迫殉死。而且死後不得安寧,依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傷害。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二、說不盡的孝莊文皇后

在遵化清東陵,有座陵寢像一隻孤雁,被建在了陵區界牆——風水牆之外、陵區總大門大紅門的旁邊。這就是昭西陵,是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孝莊文皇后就是清朝歷史上有名的莊妃,她是皇太極的愛妃,少年天子順治帝福臨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燁的祖母,她與清初三位皇帝都有着至爲密切的關係。清制,皇后陵沒有自己的獨立名稱,而是根據其夫陵名來命名的。陵名第一個字用其夫陵名的第一個字,第二個字根據皇后陵位於夫君陵的相對方位而定。清代陵寢都坐北朝南,皇后陵只能建在皇帝陵的東面或西面。孝莊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與遠在盛京(今瀋陽)的昭陵爲一個體系。昭陵就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寢。因爲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在昭陵之西,所以稱爲“昭西陵”。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第2張

這樣就出現了問題。按照滿族舊俗,孝莊文皇后崩逝後理應奉安盛京的昭陵,與太宗皇帝合葬。然而事實上,她不僅沒有葬到昭陵,而且遠隔千里,甚至也沒有葬進清東陵,就這樣孤零零的給人一種無可歸屬的印象。以孝莊文皇后名望如此之大,身份如此之高,她的陵寢爲什麼會出現這樣令人費解的現象?其中有什麼隱情?

按照史書的說法,孝莊文皇后崩逝前曾經表示,不想驚動太宗皇帝的亡靈,同時又捨不得兒孫們,所以堅持不要奉安盛京,而要在孝陵與子孫爲伴。

但人們並不肯輕信史書上的記載,認爲那是“爲尊者諱”,於是拿出一段“太后下嫁”的公案來解釋孝莊文皇后的陵寢之謎。

據說皇太極崩逝後,正值盛年的莊妃(此時已是太后了)或是由於孤枕難耐,或是爲了保住兒子順治的皇位,屈尊下嫁攝政王多爾袞。在當時,寡婦再嫁即使發生在普通百姓家,也會普遭非議,更何況發生在皇家?爲此,清朝皇室便將她的陵寢摒出陵區之外,建在陵區大門外一旁,讓她千秋萬代爲子孫看守陵門,充當警衛,以示懲處。

孝莊文皇后的陵叫昭西陵,表明仍與昭陵是一個體系,也就是說,她這個皇后依舊從屬於太宗皇帝。那麼這座陵寢爲什麼不葬進清東陵陵區之內,而偏偏被擱置在大門之外呢?這也不難解釋。清東陵以順治帝福臨的孝陵爲主陵。孝陵位於昌瑞山主峯南麓,是陵區內至高無上的尊貴之位。清東陵與關外的昭陵是不同的體系,絕不能混淆。如果將昭西陵建在清東陵風水牆內,不僅打亂了兩個體系,而且將昭西陵建在任何一處,都卑於其子的孝陵,有悖於理法。這樣將昭西陵建在陵區之外,就既明確了兩個體系的界限,又滿足了孝莊文皇后死後與子孫爲伴的遺願。

孝莊文皇后一生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歷四帝,她的名字與清初許多重大的事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作爲處於特殊歷史時期、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孝莊文皇后既具雄才大略、挽狂瀾於既倒的政治家氣魄,又淡泊名利、仁慈護下、黜奢崇儉,一心一意撫育子孫成材。她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女性之一。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第3張

三、身後遭冷遇的董鄂妃

董小宛,歷史上確有其人,名白,字青蓮,生於明朝天啓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禎十五年(1642),19歲的董小宛從良,嫁給了比她大14歲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陳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爲妾。二人感情真摯,相敬如賓。戰亂中,夫妻二人顛沛流離,相依爲命達9年之久。董小宛終因勞瘁過度,於順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時年28歲,葬於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順治帝幼年即位,母親孝莊文皇后對他管教極嚴,加之朝廷大權長期由叔叔多爾袞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莊文皇后出於政治順治皇帝冊立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詔書上的考慮,將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立爲皇后。這位小皇后從小嬌生慣養,尖酸刻薄,並不能體諒順治帝的苦衷,常常與順治帝發生口角,小兩口的感情並不和諧。因此,順治帝覺得事事皆不順心,內心很是苦悶。清初有命婦輪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經常到後宮入侍,這便給順治帝與董鄂氏的相識相戀提供了機會。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閨中寂寞,也對順治帝產生了好感。兩個情誼相投的人迅速墜入了情網。《湯若望傳》中有一段湯若望的回憶:

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乃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爲貴妃。這位貴妃於一千六百六十年產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爲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星期後,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於其後不久亦薨逝。皇帝陡爲哀痛所致,竟致尋死覓活,不顧一切。

傳說也罷,猜想也好,最後歸於一致的認識就是,這位董鄂氏姿容絕代,才華出衆,在佳麗三千的後宮中贏得了順治帝專一的愛情,並至死不渝。那麼,這個董鄂氏到底是何許人,她有着怎樣的魅力,能贏得順治帝的傾心相愛?

後人論及董鄂妃時,多強調她傾國傾城之貌。從《行狀》看來,順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潔的品行。皇家後宮美女如雲,而性情相投、知情識趣的知己則可遇不可求。順治帝與董鄂妃幸運地遇到了對方,然而天妒紅顏,董鄂妃青春妙齡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順治帝苦苦追憶,不勝唏噓。

四、最享福的皇后——孝聖皇后

在清王朝各代皇帝衆多的后妃隊伍中,雍正帝的熹貴妃、乾隆帝之生母孝聖皇后,可以說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其本人資質平庸,沒有出衆的才華,姿色更是一般,本應該像其他大多數后妃一樣,默默無聞,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然而,由於乾隆皇帝身世軼聞甚多,連帶着他的母親孝聖皇后,竟然也成了被猜測和關注的對象。

是乾隆帝的生母嗎

乾隆的生母,清廷編纂的官書和清宮檔案均記載爲孝聖皇后,鈕祜祿氏,四品典儀凌柱之女。但在野史和某些私人筆記中,關於乾隆帝的生母則有多種說法。

陳世倌的夫人說。雍親王福晉和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的夫人同時生了孩子,前者生的是女孩,後者生的是男孩。雍親王藉口要看看陳家的孩子,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暗中調了包。雍親王福晉生的變成了男孩,即後來的乾隆帝。遂有後來乾隆帝六下江南到海寧探望父母之舉。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第4張

五、節儉愛夫的名後——孝賢皇后

乾隆帝是清朝歷史上擁有後妃最多的皇帝之一,他與這些后妃之間的情感糾葛,成了後世一些流言家、小說家、戲曲家感興趣的題材,他們極盡演繹編撰之能事,將他塑造成一個處處留情的風流天子形象。真實的乾隆皇帝是否真是如此多情好色,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的嫡皇后孝賢皇后贏得了他一生一世的愛和敬,卻是不爭的事實。在人情薄如紙、動輒得罪的皇宮大內,孝賢皇后具備什麼樣的才德,竟能贏得后妃衆多的乾隆帝的真摯情感呢?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大清歷史上有名的賢后吧。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第5張

名門淑女,中宮賢后

孝賢皇后,富察氏,生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二日,滿洲鑲黃旗。滿洲鑲黃旗爲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親統,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於滿洲鑲黃旗的並不多。孝賢皇后不僅旗籍高,而且出身於名門宦家,世代簪纓。富察氏爲滿洲八大姓之一,從太祖到世宗時期,富察氏家族人才濟濟,名臣輩出,爲大清多建功勳。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她的祖先旺吉努就率族衆歸附了後金,在統一東北、創建帝國的多年征戰中,屢建戰功。

她的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以軍功官至禮部副理事官,至順治年間,累官至內大臣,加太子太保。她的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間任議政大臣,當過7年的戶部尚書,掌管國家的財政大權,曾經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哈什屯和米思翰均於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被追贈爲一等承恩公。孝賢皇后的父親李榮保是米思翰的第四子,官至察哈爾總管。她的伯父馬齊在康、雍、乾三朝任保和殿大學士達23年之久,時間之長,在有清一代是罕見的。

她的另一位伯父馬武任過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官居一品,位極人臣,多年報效朝廷,深受皇帝的倚重。孝賢皇后出身於這樣一個累世高官的家庭,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統教育,嫺於禮法,深明大義,並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加之天生的端莊文靜,可以說是一位標準的名門淑女、大家閨秀。在雍正五年(1727)的一次選秀女中,16歲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選中。雍正帝決定將這位名門之女指配給早已祕定爲皇儲的皇四子弘曆爲嫡福晉。雍正帝以其獨有的犀利眼光似乎已經看出了這位端莊秀美文靜的少女,具備成爲大清一代賢后的素質。這年的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曆即位後改名爲重華宮)爲皇四子弘曆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典禮。婚後,這對小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篤摯,十分恩愛。乾隆帝即位後,立她爲中宮皇后,於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初四日舉行了冊立禮。

 六、“死無葬身之地”的皇后——烏喇那拉氏

從側福晉到皇后

烏喇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佐領那爾布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二月初十日,比弘曆小7歲。雍正年間,她被選中秀女,雍正帝將她指配給弘曆做側福晉。弘曆即位後剛一個月,便於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二十四日將她封爲嫺妃。乾隆十年(1745)正月二十三日,晉封爲嫺貴妃。

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一日,弘曆的嫡皇后孝賢皇后病逝,中宮皇后的位子出現空缺。當時,弘曆38歲,正值中年。皇太后對於後宮無皇后之事非常關心,親自爲弘曆選定嫺貴妃烏喇那拉氏爲繼後。爲這件事,特地給弘曆降下一道懿旨: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第6張

皇后母儀天下,猶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繼照。皇帝春秋鼎盛,內治需人。嫺貴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賜側室妃,人亦端莊惠下。應效法成規,即以嫺貴妃那拉氏繼體坤寧,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應於皇帝四十歲大慶之先,時已過二十七月矣,舉行吉禮,佳兒佳婦,行禮慈寧,始愜於懷也。

皇太后的旨意,弘曆不能違背,但在孝賢皇后死後不久就急忙冊立新的皇后,又於心不忍。於是弘曆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先將嫺貴妃晉升爲皇貴妃,代行皇后之職,管理後宮事務,稱“攝六宮事”,等過了27個月的孝賢皇后喪期後,再舉行冊立皇后禮。

乾隆十四年(1749)四月五日,正式冊立烏喇那拉氏爲攝六宮事的皇貴妃。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初二日,舉行了冊立皇后之禮。從此,烏喇那拉氏登上了皇后寶座,這年她33歲。

 七、撲朔迷離的香妃

  乾隆皇帝與“香妃”

“香妃”之名的廣泛流傳是在清王朝滅亡以後。1914年,故宮古物陳列所從瀋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調來一批文物搞展覽,其中有一幅年輕女子的戎妝像。在該畫像下面的說明文字中,明確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薰沐,國人號之曰香妃。”從此以後,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記載我們可以得到兩個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與生來就“體有異香”有關。人真的可以“不假薰沐”就“體有異香”嗎?根據人的生理特徵,每一個人通過汗腺、皮脂腺,都會分泌出一些氣味來,人的五臟六腑內的氣味通過人的一些器官也會排出來,幾乎一人一味,有的氣味濃,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屬於這種氣味?我們不得而知。再者,一些愛美、生活講究的女子,常洗一種“花草浴”或“奶浴”。還有一些女人喜歡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氣的高級脂粉之類。浴後、搽後,身體自然會散發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來。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來自化妝品或者浴液的氣味?這對我們而言同樣是個難解之謎。

反過來,說香妃之得名源於“體有異香”,也可能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解釋,也不能排除由於香妃長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這種可能性。總之,爲什麼叫香妃,說法很多,至今尚無定論。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第7張

近日吳生豐培貽一容妃園寢神像,問其所從得?則雲有太倉陸夫人藏。此夫人爲陸文慎寶忠之子婦,徐相國郙之女,於民國二三年間至東陵,瞻仰各陵寢。至一處,守者謂即香妃冢,據標題則容妃園寢也。凡陵寢、園寢享殿皆有遺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張之。大者年僅張設一次。陸夫人以香妃之傳說甚厖雜,親至其園寢,始知流言之非實。請於守者,以攝影法攝容妃像以歸。所攝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見也。

 八、大智若愚的慈安皇太后

慈安皇太后,俗稱東太后,簡稱慈安,死後諡爲孝貞顯皇后。

那麼歷史上的慈安太后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我們還要從頭說起。

走上政壇:兩個女人一臺戲

日常朝政中的表現。有書記載,慈安“及與孝欽後(慈禧)垂簾聽政,首簡恭王入軍機處。時國人稱孝貞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孝欽優於才,而判閱奏章,裁決庶務,及召對臣工,諮訪利弊,悉中款會”。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時人對慈安和慈禧的評價是各有所長,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一些日常的事務由慈禧處置,但每遇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後決定。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現在:

1、重用能臣,“同治中興”。慈安與慈禧密切配合,發揮己長,勵精圖治,在朝內重用奕、奕、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優秀的漢族將領,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使得同治年間出現了“中興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記載:“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賢,授爲兩江總督。文正感其知遇,盡心謀國。而東宮(指慈安——筆者)則自軍政、吏治、黜陟、賞罰,無不諮詢文正而用其言。”於是當時遂有“至軍國大計所關,及用人之尤重大者,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之說。

2、誅殺安德海,朝野稱快。清朝制度:太監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他依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爲,肆無忌憚。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衣,獲得許可。但他不知收斂,一路招搖,途經山東境內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丁寶楨迅速將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護,慈安“立命誅之”。結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於慈安的力主其間,安德海才得以伏法,當時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3、立阿魯特氏爲皇后。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經17歲了,到了立後成婚的年齡。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兩人各執己見,最後決定由同治帝自己決定。結果同治帝採納了慈安的意見,同意立阿魯特氏爲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宮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響力。

由上可見,慈安皇太后不僅有德,而且有才,小事不拘,在大事上決不糊塗。慈安的存在對慈禧是有着相當的震懾作用的。但是,天不假年,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時,慈安崩逝於鍾粹宮,終年45歲。慈安之死,事先沒有什麼明顯徵兆,三月初九日,慈安身體稍感不適,第二天晚上就死了。慈安對自己病情發展如此之快也感到意外,她說:“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侍藥問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同治帝對慈安的猝然而逝,也深爲不解:“初九日,慈躬偶爾違和,當進湯藥調治,以爲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氣塞,遂至大漸,遽於戌時仙馭升遐。”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第8張

九、無冕女皇——慈禧

對於慈禧這樣一位如此重要,又引來如此多爭議的人物來說,很難作出服衆的評論。有人認爲她是一個“淺薄無德的婦人,握定中國命運達四十餘年”,有人認爲“西太后原是一個陰險狠毒,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潑婦人”,也有人認爲“觀於在太后以前及其同時代的人物,證以中國百姓之公論,則太后並非一殘暴之君”。

她是一個權力癡迷者,在權利紛爭中果斷冷酷;她是一個嚴厲的母親,對兒子、媳婦單從個人好惡、一己之私出發,毫無溫情,殘酷地逼死了兩個兒媳婦;她是一個沒有政治眼光的太后,在世界大勢面前缺乏應對智慧,反應遲鈍,在列強面前一味妥協退讓,將國家和人民推入深淵;她是一個奢侈腐化的人,爲了個人享樂,可以將國家命運、人民困苦拋諸腦後……她的身上承載了太多的罵名,甚至掩蓋了本應被注意到的一些優點。

1、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能臣,勵精圖治,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慈禧垂簾聽政初始,面對的是咸豐皇帝留下的內外交困、國庫空虛、吏治敗壞的爛攤子。慈禧與慈安和衷共濟,勵精圖治,虛懷納諫,整頓綱紀,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奕、文詳等一批賢能大臣。經過幾年的努力,內亂消平,外事相對無大麻煩,國家出現相對穩定時期,即所謂的“同治中興”。

2、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在如何對待新疆被阿古柏侵略的問題上,當時朝內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是放棄新疆,以李鴻章爲代表。另一種意見是收復新疆,以左宗棠爲代表。兩種意見相持不下,最後慈禧採納了左宗棠的意見,派左宗棠率軍進疆,利用兩年的時間收復了新疆失地,從而使國家領土保持了完整,也打擊了沙俄的侵略與擴張。這件事,雖然首功記在左宗棠身上,但也與慈禧的正確決策有直接關係。

3、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國家的局面,掌握着最高統治權,國家沒有出現地方割據的分裂局面。

4、破除滿漢不通婚禁令,禁止婦女纏足。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發佈懿旨:

我朝深仁厚澤,淪浹寰區。滿漢臣民,朝廷從無歧視。惟舊例不通婚姻,原因入關之初,風俗、語言或多未喻,是以著爲禁令。今則風同道一,已歷二百餘年,自應俯順人情,開除此禁。所有滿漢官民人等,著準其彼此結婚,毋庸拘泥。至漢人婦女,率多纏足,由來已久,有傷造物之和。嗣後搢紳之家,務當婉切勸導,使之家喻戶曉,以期漸除積習。斷不準官吏胥役藉詞禁令,擾累民間。如遇選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漢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將此通諭知之。

 十、備受婆母虐待的皇后——孝哲皇后

有人統計,從順治三年(1646)到光緒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舉行過科舉殿試112科,取中狀元114名(有的書說113科,狀元113名)。在這114名狀元中,只有一名狀元的女兒有幸坐着鳳輿,堂堂正正地進入大清門,穿過天安門、端門、午門,擡進了坤寧宮,與大清入關後第八帝同治帝喜結良緣,成了母儀天下的中宮皇后。這位狀元就是大清“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惟一獲得狀元桂冠的蒙古狀元崇綺。這位狀元的女兒就是後來被諡爲“孝哲毅皇后”的阿魯特氏。

阿魯特氏生於咸豐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時,比同治帝大2歲。其父崇綺端雅,工詩善畫,多才多藝,文化造詣極高。孝哲皇后出生於這樣的文化家庭,受父親的教導和薰陶,文化修養也很高。有書記載,孝哲皇后“幼時即淑靜端慧,崇公每自課之,讀書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時滿洲、蒙古各族,皆知選婚時必正位中宮”。她受父親的影響,字也寫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寫大字,備受時人稱讚。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第9張

 十一、最後一位皇后--光緒的孝定皇后葉赫那拉氏

清廷入關後,歷經10帝,然而最後一位皇后卻是第九帝光緒的孝定皇后葉赫那拉氏。這是因爲第十帝宣統帝只在皇帝寶座上坐了3年就退位了,當時只有6歲,還未大婚立後。所以孝定皇后就成了清朝的,也是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最後一位皇后。

孝定皇后葉赫那拉氏,史書和清宮檔案中都沒有記載她的名字,只有德齡在《瀛臺泣血記》中說她叫“靜芬”。孝定皇后生於同治七年(1868)正月初十日,比光緒帝大3歲。其父桂祥當時任副都統,是慈禧的胞弟,孝定皇后是慈禧的孃家侄女。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第10張

隆裕太后

光緒十四年(1888),18歲的光緒帝載湉已經是一位風度翩翩的青年了。順治帝14歲大婚,雍正帝成婚不晚於14歲,嘉慶帝和同治帝均爲17歲成婚。慈禧對以前清帝的成婚年齡是非常清楚的,那爲什麼光緒帝到18歲了還不給他成婚呢?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光緒帝一旦成婚就意味着成年,成年了就要親政,自己就得“歸政”交權。這對嗜權如命的慈禧來說,比失去什麼都難受。精力旺盛、權欲極強的慈禧不甘心就此隱居幕後,退出權力舞臺,她要爲自己提前作好安排,以便即使光緒親政,自己也還能實際操縱大清朝的政權。

 十二、最具叛逆性格的一代名妃——珍妃

瑾妃生於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十五日,珍妃生於光緒二年(1876)二月初三日。光緒十四年(1888)參選秀女時,瑾妃15歲,珍妃13歲,都已是妙齡少女。珍妃白皙無瑕,五官清秀俊美,而且聰明伶俐,性格開朗。瑾妃稍遜於其妹,但也稱得上美人。這次參選秀女,對她們姐妹來說,是人生悲劇的開始。

叛逆性格,真摯愛情

珍妃性格開朗,活潑好動,獵奇心強。她對皇宮中的繁文縟節、呆板的生活方式十分厭惡,尤其對宮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極爲反感。她喜歡新生事物,喜歡過無拘無束的瀟灑生活。珍妃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也與她的成長環境有關。她幼時曾長期生活在任廣州將軍的伯父長善府中。廣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開放最早,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接觸最早最多,受影響也最大,思想較內地開后妃便袍放許多。加之長善本人廣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有先進思想的著名人物,這些都對珍妃的思想和個性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再者,他的兩位長兄志銳、志鈞也都是思想比較開明的人物,她的母親也很開通,整個家庭對她的薰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這種性格,在規矩多多、禮法森嚴的皇宮大內顯得格外突出和另類。珍妃的許多行爲與宮廷禮法對后妃的要求有點格格不入。

揭祕真實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結局怎樣 第11張

升遷坎坷,冤死井中

光緒皇帝對珍嬪的“熱”更反襯出對皇后的“冷”,這是皇后和慈禧太后都難以容忍的。她們會利用一切機會發泄她們的仇視。

庚子七月十九日,聯軍入京(此日期有誤,但他講是聯軍入京那天,表明是二十日——筆者注),崔玉貴率快槍隊四十人守蹈和門,予亦率四十人守樂壽堂。時甫過午,予在後門休息,突覘慈禧後自內出,身後並無人隨侍,私揣將赴頤和軒,遂趨前扶持。乃至樂壽堂後,後竟循西廊行,予頗驚愕,啓曰:“老佛爺何處去?”曰:“汝勿須問,隨予行可也。”及抵角門轉彎處,遽曰:“汝可在頤和軒廊上守候,如有人窺視,槍擊勿恤。”予方駭異間,崔玉貴來,扶後出角門西去,竊意將或殉難也,然亦未敢啓問。少頃,聞珍妃至,請安畢,並祝老祖宗吉祥。後曰:“現在還成話麼,義和拳搗亂,洋人進京,怎麼辦呢?”繼語音漸微,噥噥莫辨,忽聞大聲曰:“我們娘兒們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雲未犯重大罪名。後曰:“不管有無罪名,難道留我們遭洋人毒手麼?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懇。旋聞後呼玉貴。貴謂妃曰:“請主兒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我耶!”貴曰:“主兒下去,我還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予聆至此,已木立神癡,不知所措。忽聞後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掙扭之聲,繼而砰然一響,想妃已墜井矣。斯時光緒帝居養心殿,尚未之知也。

唐冠卿雖未在場,但親眼見到了慈禧、崔玉貴,親耳聽到了三人當時的對話和珍妃落井的聲音,所言應該無誤。

一位伺候過慈禧的何姓老宮女曾對這一事件做了如下回憶:

逃跑是光緒二十六年,即庚子年的七月二十一日。頭一天的下午,老太后在樂壽堂屋裏睡午覺。我和往常一樣,陪伴在寢宮裏,背靠西牆,坐在磚地上,面對着門口。這是侍寢的規矩。突然,老太后坐起來了,撩開帳子。平常撩帳子的事是侍女乾的。今天很意外,嚇了我一跳。老太后匆匆洗完臉,一聲沒吩咐,竟自己走出了樂壽堂。我們跟隨老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間,老太后說:“你們不用伺候。”這是老太后午睡醒來的第一句話。我們眼看着老太后自個兒往北走,進了頤和軒。大約有半個多時辰,老太后從頤和軒出來,鐵青着臉皮,一句話也不說。我們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后回來的。晚上便有人偷偷地傳說,老太后賜死珍妃,讓人把珍妃推到井裏了。我們更不能多說一句話。

這位何姓宮女所講,與唐冠卿所講完全吻合。這位何姓宮女還說,民國初年,崔玉貴曾到她家串門,親口講了處死珍妃的經過,與唐冠卿所講也基本一樣。這表明唐冠卿所講的珍妃遇害的情節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