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的千年大計是什麼?爲什麼在劉邦眼裏就變成了暴政?

秦始皇的千年大計是什麼?爲什麼在劉邦眼裏就變成了暴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的千年大計是什麼?爲什麼在劉邦眼裏就變成了暴政?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很難簡單抽象的說秦始皇到底好不好,只能說她做的許多事情,都是讓一個國家走向統一,長治久安的千年大計,但是這個過程中的成本,卻都要在他所處的時代的老百姓承擔。所以,從後來者的角度看,他對中國的大一統國家的形成居功至偉,但是從當時的老百姓的角度看,就是實施了許多暴政。

百代都行秦政法。這是後人的總結,去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現在可能有個傾向,就是過高的估計了秦始皇個人的貢獻,或者是秦國對推進中國從封建割據走向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的貢獻,乃至有些是過分的拔高了,反而背離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變成了個人英雄主義史觀,搞的好多人以爲,沒有秦國,沒有秦始皇,就不會有大一統的中國了,這就過了。

就比如說走向統一,這個過程其實一直在緩慢的推進,從春秋時期的幾百個小國變成幾個大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逐步走向局部統一,也就是在爲接下來更大範圍的統一準備條件。也就是說,無論是不是出現秦始皇,無論是不是由秦國完成統一這個歷史任務,最終都必然會走向這個結果,只是看誰來完成這個任務而已。這是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的對立統一。

從效果來說,從封建制到郡縣制,這個過程的最終完成實際上是在漢武帝時期,而開始是在戰國初期,這是一個持續了很長時間的歷史過程。到秦始皇統一的時候,其實其他各國除了個別國家之外,其他國家基本上都已經完成了內部的郡縣制改造,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把分裂的各國統一到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裏來。

秦始皇的千年大計是什麼?爲什麼在劉邦眼裏就變成了暴政?

秦始皇選擇了用比較激進的方式開強行推進這個自然而緩慢的過程,但是其實並未完成他就死了,整個秦朝也崩潰了,到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國基本上又都復國了。一直到漢朝初期,也仍然是封建諸侯的局面,只不過是諸侯變成了劉姓諸侯,原來的六國貴族基本上都被消滅了而已。

一直到漢景帝時期,通過平定七國之亂,才完全確立了中央集權對其他諸侯國的絕對優勢,中央對各諸侯國內政的控制力也才逐步加強了。到漢武帝時期,再通過推恩令,進一步削弱了各地的諸侯國,讓他們徹底失去了對抗中央的能力,只能處於完全被中央監控的狀態下存在,封地也基本上都只剩下一個縣了。

完成這個過程的關鍵就在於中央自身的管理能力以及力量投送能力是否跟得上。這也就是爲什麼秦始皇統一之後馬上要進行大規模的修建馳道的原因,因爲這是一個國家進行管理和控制的基礎設施,也是力量投送的關鍵所在。但是秦始皇並沒有完成這個任務,所以楚地發生叛亂以後,秦軍的反應是比較遲鈍的,無法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秦始皇的千年大計是什麼?爲什麼在劉邦眼裏就變成了暴政? 第2張

同樣的,這也是漢朝之所以要在關東地區大量封建諸侯得原因。漢初朝廷能夠實際有效控制的地區實際上基本還是秦國原來的地盤,以及原來的韓國和魏國得一部分地區,而原來的楚國,趙國和齊國的地盤都是由劉邦分封的劉姓諸侯王進行代理統治的,在各自的封地內,基本上就是完全自主,有錢有糧有兵,中央不加干預。這就是因爲中央隊這些地區實際上鞭長莫及,只能如此。而漢朝之所以明白這一點,也是從秦朝的失敗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當然,秦始皇還有一些其它的功在千秋的貢獻,比如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車同軌,書同文,這都是有利於推進統一的文化和經濟共同體的形成的。但比如調大量發老百姓去修驪山陵,這就是加大了老百姓的負擔,最後無論是陳勝吳廣還是劉邦,就都是調發勞役時失期當斬,白不得不鋌而走險造反的。這就是因爲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此遠距離的大規模調發勞役,實際上既超出了國家的組織和管理能力,業超出了老百姓能夠負擔的能力。這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就成了暴政。

所以說,任何以千年大計爲尺度的大工程,既要考慮自己能爲子孫後代留下什麼歷史性的貢獻,更要考慮短期內的統治穩定的問題。也就是說,要在遠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之間搞好平衡。如果因爲是千年大計,就不顧眼下老百姓的死活,要求眼下老百姓完全犧牲短期利益,那就回成爲自掘墳墓的暴政。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