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襄王是什麼人?望之不似人君

魏襄王是什麼人?望之不似人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望之不似人君——魏襄王原來是這樣一個憤青 ,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縱橫戰國半個多世紀的魏惠王,終於鞠躬盡瘁了。關於魏惠王的年紀,有一種說法,說他生於公元前421年卒於公元前319年,如果按這個標準來計算的話,這位老兄壽命高達102歲,很有可能是中國乃至於世界歷史上帝王當中最長壽的人。如果這種說法可信的話,不管魏國在魏惠王的手裏變成了怎樣慘不忍睹的爛攤子,反正他是活夠本了。不過這也僅僅是一種說法而已,因爲在《史記》和《戰國策》當中,都沒有具體提到他的出生年份,我們聽聽就算了。

魏惠王那麼一死,很多人就有想法了。首先想法最強烈的就是孟子他老人家,好不容易周遊列國找到了一個能聽自己意見的大國國君了,以爲找到搖錢樹了,找到靠山了,沒想到魏惠王還沒開始實施自己所說的仁政,就已經嗝屁着涼了。孟子討不到任何好處,氣得實在沒辦法。更要命的是魏惠王死了,他的兒子——接任的魏襄王,似乎也沒有用他的意思。這個小夥子是個愣頭青,還特矯情,孟子形容這個人是“望之不似人君,不見有所畏焉”,意思是說,君主應該通情達理,雅緻幽緩的。可是這位星爺好像是個土包子,穿上龍袍不像太子的,一眼瞧過去,就不是一個正經當君王的,所以說他望之不似人君,在廣東話裏有一個句型叫看上去就不像什麼什麼,萌山揮動即媽媽罵啦。這種句式,可能最早的祖先就來自於孟子這句句型了,望之不似人形啊。正因爲如此,孟子才無可奈何地踏踏實實地離開了魏國,又到齊國去找機會去了,臨走還氣急敗壞地甩下了這一句話,說:魏襄王就像個山大王,根本不聽話。不過,孟老先生根本不去反思一下,他自己說的話有多大的說服力。

魏襄王是什麼人?望之不似人君

魏惠王死了,魏襄王繼任了,還有一個人在活動心思。這個人就是張儀,張儀到魏國臥底好多年,成績不明顯,一直在感嘆這魏國怎麼就那麼難忽悠呢,這魏王怎麼就那麼聰明哪。好,現在老魏王死啦,新魏王一看就是個生瓜蛋子,張儀又來精神頭兒了,活動了一下面部肌肉,準備向新一屆的魏王發動總攻。而秦國軍隊也在這個恰當的時候出動了,儘可能的在武力上,給張儀最有力的支持。

張儀千算萬算還是失算,因爲秦國軍隊每一個動作都牽動了一連串的心絃,最緊張的莫過於齊國,敵人的強大意味着自己的削弱,誰都不願意看到秦國壯大起來。這個時候已經是齊國老大的齊宣王,終於坐不住了,於是公孫衍的合縱計劃終於宣告完成了,下一步就要進入實施階段了。這個所謂的實施階段,指的是戰國曆史上一件大事即將發生,這就是“五國伐秦”。五國伐秦,背後的推手,毫無疑問就是我們的合縱英雄公孫衍了。攆跑了張儀,掌了魏國的大印以後,魏惠王又及時恰當地死去了,新的魏王上來,還沒有成型的治國理論,這個時候不大展身手,那更待何時啊,可是公孫衍先生,還是覺得不夠踏實,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人單打獨鬥,太孤獨了,不如找個兄弟,拍肩膀一塊兒上,於是他就想到了被屈逐的前魏國相國惠施先生。

自從被魏老大趕走之後,惠施先生基本上對政治前途也不抱太大的想法了,這個時候正在宋國安養天年,每天閒暇有空,就是約人喝茶,辯論一些風雨雷電的哲學問題。這個時候,公孫衍來了,把這位先生從泥地裏又拔了出來,惠施先生,您的第二春來了!

魏惠王一去世,各方都開始活動他的歪心思了。而這個時候我們有必要專門爲您提一下一個人,就是繼任的魏太子,也就是後來的魏襄王。這小夥子,純屬一憤青,還特矯情,剛纔我們說了,孟子說他,望之不似人君。何以見得呢?我們就看他爲老爸下葬的這個事情就知道了。人死不能復生,節哀順變之餘幫老爸下葬,那還是必須的。安葬的日期臨近了,喪鐘已經敲起了,但是沒想到,大梁地區(就是魏國的首都)下起了驚世罕見的大雪,雪大到什麼程度呢?積雪深得幾乎埋住了牛的眼睛。

魏襄王是什麼人?望之不似人君 第2張

您想想,這牛就算是一頭侏儒牛,那也得有一米多深呢,這公元前318年冬天的第一場雪,那下得可夠狠的。下了這麼大的雪,大夥的概念就是,先別急着下葬了,這麼大的雪,做什麼事都不方便了,可是這新任的魏襄王(口誤說成了魏惠王)卻不是這麼想的,他不是個愣頭青嗎,他偏要在這麼大的雪裏面,爲自己的父王下葬。那到底魏惠王能不能順利地下葬呢?

在史書上記載,關於魏惠王下葬的事情,原文是這麼寫的:“魏惠王死,葬有日矣”。這裏解釋一下,葬有日矣,不是說已經埋了有好幾天了,而是指埋葬的日期已經確定下來了。原文繼續寫道:“天大雨雪,至於牛目(到了牛的眼睛了),壞城郭,且爲棧道而葬。羣臣多諫太子曰:雪甚如此而喪行,民必甚病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太子曰:爲人子,而已民勞與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喪,不義也。子勿復言。羣臣皆不敢言,而告以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請告惠公。”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惠王下葬的日期定了,但是天突然下起了驚世未見的大雨雪,積雪都到了牛眼睛這兒了,甚至把城牆都壓壞了。如果一定要下葬,必須新修棧道纔可能下葬,魏襄王這位愣頭青就一個勁兒地鬧混說:我要給我爹送葬,我要給我爹送葬,誰也別攔着我。誰勸都不給面子,一概不聽,大臣們就勸:大王,雪下的這麼大還要舉行葬禮,老百姓一定困苦不堪。國家的費用也恐怕不夠用,還是請把日期推遲一些吧。這位魏襄王怎麼說呢?他說,不行不行不行,如果因爲百姓受苦而費用不足,就不舉行先王的葬禮,那是不義的不義的。好麼,您瞧瞧,這位國軍君根本就不講道理,真是國君撒酒瘋神仙也犯囧啊。

手下的大臣們你看看我看看你,都不敢再勸,誰知道這個愣頭青會不會一急就把自己的腦袋咔嚓一下砍下來,去給魏惠王殉葬,於是大夥兒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犀首。我們以前也爲您說過,這犀首就是指公孫衍,公孫衍那是個老油條,看到這種架勢,知道誰發表,誰傻冒,於是趕緊的,他說了,哎呀我這個,說了也不算吧。還是找惠施先生來,惠施先生說的一定有道理,惠施他那小邏輯,厲害呀。聽了公孫衍的話,大夥還真的把惠施先生給請來了。這位大爺倒也爽快,直接說“諾”,就是說好吧。

駕着車就來見太子也就是魏襄王了,見了魏襄王他就說:請問,舉行葬禮的時間已經定下來了嗎?太子一聽,這位惠公過來,似乎是幫自己說話的。日期一定下來不就意味着一定得下葬嗎,這還不是站在自己這邊。於是太子就說了,已經定下來了。惠施接着說,我聽說從前周文王的老爹季歷,埋葬於終南山腳下,後來有山水浸塌了他的墳墓,露出了棺木的前臉。周文王知道了,就來說,老爸呀,你一定是想回來看看您的臣下和百姓吧,所以才把您的棺木露出來了吧,於是周文王就把自己老爹的棺木挖出來了,搭起了靈棚,讓自己的百姓來瞻仰遺容,三天以後纔再次下葬。這是什麼,這就是周文王的意義呀。而現在呢,我們魏國大雪下得幾乎埋住了牛的眼睛,走路都困難,這個一定是先王想稍作停留,戀戀不捨,再看一眼他的國家和百姓,才使得雪下得如此之大,難道您就不想學當年的文王,另選吉日,推遲葬期,這纔是和文王一樣的大義。如果碰到這種情況,還不改日安葬,想來,是把效法文王當作恥辱了吧,這估計也不是先王所願意看見的吧。

魏襄王是什麼人?望之不似人君 第3張

魏襄王聽了,一愣,一邊是大義,一邊是讓自己的老爸死不瞑目,這還能選嗎?那根本就是沒得選擇嗎,於是只能吭吭嘰嘰地說:惠公,你看你看你看,你說得太好了,正好說中我的心事,我想的和你完全一樣,完全一樣,那我就謹奉命延緩安葬,再擇吉日吧。於是,魏惠王的安葬日期就這樣被推遲了。從這個角度講,這惠施先生的邏輯,那是真叫一厲害呀,真是能把死人說活了,活人說死了,就連死到半路的人,也給拖回來了。

好吧,魏惠王這條戰國的大鱷魚,終於後事處理乾淨了,我們可以開始正式的說五國伐秦了,公孫衍終於可以把自己合縱的這種策略小宇宙爆發到了極致。公元前318年,公孫衍這位幕後黑手,施展他的合縱策略,聯合各國組織了第一次五國伐秦之戰。這五國指的是魏、趙、韓、燕、楚,一共五國兵馬,聲勢浩大,威震羣雄,浩浩蕩蕩,合縱攻秦去了,在中原集結了以後,問題來了,誰當聯軍的領袖呢? 魏襄王這邊剛剛即位,屁股還沒坐熱呢,不合適;趙武靈王那邊,歲數也嫩,而且剛結婚,還娶了中原韓國的妞;看來看去只有楚懷王,已經執政十一年了,幹練穩達,而且又是大國,於是大夥公推楚懷王爲聯合軍的總約長。

五國伐秦成不成呢?秦國會不會一口被吃掉呢?瞧您這問題問的,如果被一口吃掉了,還能有後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事兒嗎,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在這兒,我們看一段來自於《戰國策》的原文,這一段話就是說到這個事情的結果的。原文是:魏順南見楚王曰:“王約五國而西伐秦,不能傷秦,天下且以是輕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交乎?”楚王曰:“奈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王您聯合五國向西討伐秦國,結果沒能動它他分毫不能打敗他它,反而自己碰得頭破血流的,這樣,天下各國就因此輕視大王您,而看重強大的秦國,鑑於這種狀況,大王您還不檢討檢討自己的外交策略嗎?好,事情沒發生,我們已經用戰國策的話,爲您交代了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