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 劉伯溫爲何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 劉伯溫爲何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明朝建立以後,能力見長的劉伯溫爲何沒得到朱元璋重用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在幫助朱元璋取得天下那長長的功臣名單裏,最被後人熟知的人物可能就是劉伯溫了,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

劉伯溫“神”到什麼程度?

《明史-劉基轉》開篇就提及:基(劉伯溫)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民間對他的評價就更高了,“前有軍師諸葛亮,後有軍師劉伯溫”。甚至有“前知五百年,後曉五百載”之說。就連朱元璋也評價劉伯溫爲“吾之子房”。

但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大肆封賞開國功臣,劉伯溫僅僅被封爲伯爵(誠意伯),而官職爲御史中丞(主要負責監察工作)。而且就這個官職,在受封伯爵的第二年,就被緩和地免職了,劉伯溫被賜“衣錦還鄉”。

顯然在開國之後,劉伯溫並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這究竟是什麼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 劉伯溫爲何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上圖_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

一、劉伯溫功勞很高,但苦勞不高

所謂功勞,就是在爲朱元璋鼎定天下立下大功。

在與陳友諒、張士誠三足鼎立之時,劉伯溫看出張士誠爲人謹小慎微,貪圖一時之安逸,而陳友諒爲人狡詐多疑,但剛愎自用,因此他極力主張朱元璋對張士誠實施安撫之策而集中優勢兵力對付陳友諒。正是這一套合縱連橫的政策,讓原本實力最弱的吳王朱元璋最後能夠脫穎而出。

劉伯溫這等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才能,在元末亂世衆多英雄豪傑之中,基本上是無出其右之人。

但是要是論資排輩的話,劉伯溫就遠不及與朱元璋白手起家一起打拼的那些老哥們兒們了。

衆所周知,朱元璋奪取天下之後大封功臣,其中被封爲“國公爵位”僅六位,而以純文臣身份獲此殊榮僅一人,就是李善長,而且位居六大國公之首。

李善長之所以會被朱元璋如此器重,一方面李善長在起兵之時,主管後勤工作是兢兢業業井井有條,功不可沒。更主要的是,他是在朱元璋尚未成任何氣候之時,就忠心耿耿伴其左右,是正兒八經的大明王朝“創立合夥人”之一。所以勞苦功高這個稱號,非李善長莫屬,這一點是劉伯溫這樣的“外來戶”或者是“後來人”所無法肩比之的。

所以在大明王朝開國之初,李善長必然位居劉伯溫之上。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 劉伯溫爲何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第2張

上圖_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

二、地域集團之間的明爭暗鬥,而劉伯溫不佔優勢

在封建時代,當一個組織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尤其是在共患難結束之後,就容易出現互相傾軋的現象。大明王朝開國之初,這個情況尤爲突出。

如前文提及,大明王朝開國之初大封功臣,其中國公六位,位極人臣。此外,還有侯爵二十八人,地位也是煊赫至極。如果你簡單查閱一下這老三十幾位的名單,就不難發現,他們絕大部分都是朱元璋的老鄉,都出自淮西地區(今安徽省中部以及湖北、河南等地)。這些人以保護自己利益爲目的,以地域劃分而組成一股團體勢力,同時這些人在明初地位較高,因此被稱之爲淮西勳貴集團。一度時期,這個團體在明初王朝最有實力。

開國之後,朱元璋以“亂世靠武,治世靠文”的原則,開始重文抑武。這樣淮西勳貴集團爲首人物還是李善長了。

相對於淮西勳貴集團,就是其他地區有志之士們的組合。這個組合應該說是以出身浙東的劉伯溫爲首,因此稱之爲浙東集團。浙東集團雖說爵位實力遠不及淮西勳貴集團,但是這個集團以文臣爲主,可謂是人才濟濟,智商與能力絕非淮西大老粗們可以比擬。

這樣兩個集團之間的明爭暗鬥不期而至。較量的結果如何呢?

儘管浙東集團有能力,但是淮西勳貴集團的影響力遠在浙東集團之上。這種情況下,浙東集團在根本利益上不可能佔據優勢。其中的代表事件就是浙東集團骨幹楊憲與李善長之間的較量了。

三、朱元璋的內心更加信任淮西勳貴,劉伯溫早已洞察

雖說開國之初,朱元璋諮詢過劉伯溫接替李善長爲丞相的人選,並且當着劉伯溫的面說丞相這個位子非先生莫屬,但是劉伯溫早就知道這個位置的“高危”性。朱元璋之所以要破格提拔劉伯溫,目的之一就是想用浙東集團勢力去抑制淮西勳貴集團。甚至想借劉伯溫之手好好收拾一下淮西那些胡作非爲的“老哥兒們”們。

確實,這些當年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泥腿子們,搖身一變成了大貴族、大地主,這些人來到地方是魚肉鄉里,目無法紀。由於這些人功勞太大,朝野上下有能力收拾他們的只有朱元璋。但是這個時候,老朱皇帝還沒打算揹負屠戮功臣的惡名,或者是也許還沒到兔死狗烹的時候。所以,於是就打算借劉伯溫之手殺殺淮西勳貴們的囂張氣焰。

朱元璋這個人確實是駕馭人才的高手,他很會選人,也很懂權謀。既然沒到親自動手打壓淮西勳貴的時候,那麼就得借刀殺人,而這把“刀”的最佳人選就是劉伯溫,爲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三點:

1. 浙東集團與淮西勳貴集團一直對立;2. 劉伯溫資歷有和淮西勳貴抗衡的基礎;3. 劉伯溫一身正氣,嫉惡如仇,絕不會徇私枉法,姑息養奸,這一點尤爲重要。

但是,劉伯溫真要這麼幹了,那後果是可想而知。僅一個蠱惑皇帝而屠戮功臣的“帽子”足以讓劉伯溫百口莫辯,粉身碎骨。所以,劉伯溫堅決不受丞相之位,並且對於朱元璋所提名幾位丞相繼任者一一作了點評,指出他們的缺點而不適合此等重要高位,最後還是推薦李善長繼續爲丞相。也算是爲朱元璋進獻忠言的同時,緩和一下兩個集團之間的矛盾。

朱元璋在明白了劉伯溫看穿自己詭計之後,知道劉伯溫不能爲己所用,就勉強給了劉伯溫一個伯爵(說勉強,俸祿最低就是一個佐證),就讓他迴歸大自然了。劉伯溫也就此儘可能低調的活着。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 劉伯溫爲何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第3張

上圖_明朝官員

權力這個東西,誘惑力實在太大,爲之鋌而走險之人比比皆是,劉伯溫的老朋友楊憲就是其中之一。既然劉伯溫不願意幹,楊憲就成了朱元璋首選之人。可惜楊憲自作聰明,對待朱元璋和李善長都玩陽奉陰違,這無疑是在班門弄斧。在排擠掉一部分政敵之後,最後還是弄巧成拙,被李善長抓住小辮子。一個參劾,楊憲就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成了權力遊戲的犧牲品,他人的墊腳石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朱元璋是不可能真心啓用劉伯溫爲丞相的。而且就算劉伯溫勉強做了丞相,楊憲的下場,很可能劉伯溫的下場。劉伯溫的急流勇退是他的聰明,只可惜最終他還是難逃厄運。

淮西勳貴毫髮無傷,顯然這並沒有達到朱元璋的想要的結果。而且在楊憲倒臺之後,朱元璋已經發覺,無論是浙東還是淮西,一個都不能留,因爲這兩個集團的存在必然會制約與瓜分他的皇權。

雖然劉伯溫已經儘可能地遠離政治,向着漢初張良的無爲狀態無限靠攏,但是朱元璋對於這面“浙東大旗”還是不太放心。這個時候,爲皇帝排憂解難的人來了,他就是胡惟庸,也是李善長丞相的接班人。

胡惟庸與李善長同屬淮西勳貴集團,並且兩個人還有親戚關係。但是相比之下,胡惟庸爲人更加唯利是圖,更加沒有底線。因此他纔會親自安排,用慢性毒藥毒死劉伯溫。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 劉伯溫爲何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第4張

上圖_胡惟庸(?—1380年)

至於胡惟庸這麼幹是不是朱元璋授意而爲之的呢?通過上文論述,可以知曉朱元璋是有作案動機的。同時劉伯溫是何等人物,沒有皇帝的默許胡惟庸敢謀害重要開國勳臣嗎?而且之後朱元璋對於劉伯溫之死處理的也比較冷淡,只是找到劉伯溫的兒子問了問話,並沒有對胡惟庸做更具體的處理。最後就連劉伯溫的兩個兒子也難逃被清洗的噩運,這也側面印證了朱元璋的毒辣用心。

浙東集團倒臺之後,朱元璋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淮西勳貴集團。沒多久,朱元璋導演了一連串的“離奇案件”,終於將這個讓他憂愁已久的勳貴集團斬草除根。

不得不承認,在朱元璋面前沒有,更不可能有其他的贏家。

參考資料:

【1】《朱元璋傳》 張宏傑/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朱元璋傳》 吳晗/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3】《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 吳晗/著 臺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