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權死後東吳到底怎麼了 東吳爲何沒有一點擔憂

孫權死後東吳到底怎麼了 東吳爲何沒有一點擔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孫權死後,東吳爲何毫無滅國焦慮、瘋狂自相殘殺?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魏蜀吳三國,存在感較低的國家,自然要屬於吳國了。劉備的蜀漢,自認爲是正宗的漢王朝的延續,劉備又是“皇叔”,自然被重視。

曹丕的魏國——當時的最強國,後來的晉朝也是以魏國班底組成,也會被歷史重視。而吳國前沒有背景,後沒有歷史,被大家忽略,似乎屬於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吳國並不簡單。

要知道,吳國的建國者孫權,從公元222年被魏文帝冊封爲吳王,標誌着吳國的崛起,到其去世的公元252年,足足在位30年。

若是從其兄孫策遇刺身亡的公元200年算起,孫權執掌吳國政權長達半個世紀,在這52年時間內,孫權對於吳國的政治影響力可謂是非常關鍵,憑藉一己之力將吳國打造爲一方諸侯,但其在晚年時刻的優柔寡斷,給其後世子孫的發展和吳國的走向,埋下了禍根。

我們看歷史,不能僅僅從“演義”中瞭解事情的原委,還應該從各種史料中辨別真僞和細節。

從目前掌握的各種歷史資料中抽絲剝繭,我們發現,孫權稱帝之後,尤其是到了晚年,雖然面臨着蜀國和魏國侵略的危險,但其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瞭解決國家內部各種爭鬥中,孫權也沒有平衡好其內部子嗣、親戚、部下的關係,爲其死後吳國不斷髮生內部爭鬥留下隱患。

那麼,在孫權死後,東吳的各個階層,爲啥沒有團結一致,積極對外,而是熱衷於內部爭鬥呢?難道他們不擔心在紛雜的三國時期,因內亂導致國家政權不穩定而讓外敵趁機入侵嗎?

或許他們也擔心,但因爲在東吳內部存在諸多根深蒂固的原因,導致他們騰不出時間和精力顧及外面的事情。下面,就“孫權死後,東吳爲何毫無滅國焦慮、瘋狂自相殘殺?”這一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簡要分析一下。

孫權死後東吳到底怎麼了 東吳爲何沒有一點擔憂

直接原因:孫權在立嗣問題上反覆猶豫,舉棋不定

話說皇帝這個角色,對於衆人的吸引力簡直是太有誘惑力了。

不然,民間怎麼會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說法呢?從側面反映出老百姓對做皇帝的渴望。

所以說,無論是草根還是權貴,都想圓自己的皇帝夢。我們觀看各個朝代的電視劇,知道了在宮廷內部,爲了爭奪皇權,各種勢力間的爭鬥是多麼地激烈,儘管某些情節是戲說,但也從側面反應出歷史真實的一面。

孫權家的故事也很狗血,足夠寫一部內容豐富、人物性格突出、矛盾點頻頻爆發的電視連續劇了。因爲孫權在立嗣這一重大決策中有些舉棋不定,導致後續權臣當道、篡權奪位的事情頻頻發生。

首先來說,孫權兒子很多,且人才濟濟,正是因爲這一特點,加之孫權本人對兒子們的親疏遠近,影響了孫權對爭奪皇位這一重大事件的判斷。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的大兒子孫登爲人好善,且有治國之方,只可惜英年早逝,只獲得了太子之名,未能登上皇位。孫權確定三子孫和爲太子。

但孫權更喜歡四子孫霸,將其封爲魯王,還授予其與太子孫和同等級別的待遇。這不是犯了“僭越”之怒嗎?也有臣下向孫權進諫認爲這不妥,但孫權不爲所動。

時間長了,魯王孫霸就起心思了。爲啥我就不能當太子了呢?於是,明裏暗裏和孫和爭鬥,弄得全國皆知兩兄弟不和。

孫權死後東吳到底怎麼了 東吳爲何沒有一點擔憂 第2張

孫權無奈,只好廢掉太子孫和,將挑起事端的魯王孫霸殺掉,轉而將另一個兒子孫亮送上了皇位。

其實,孫和也是非常有才能的,大兒子孫登對弟弟孫和有極高的評價,曾經給父皇孫權建議“皇子和仁孝聰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若是孫權就確定孫和就是太子,並且給予特權,相信後續的兄弟鬩牆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孫權於公元252年駕崩,太子孫亮繼位,孫峻輔政。東吳內部的爭鬥告一段落了嗎?沒有!

後續孫亮又被權臣孫綝廢黜殺死,孫權的六子孫休繼位,孫休又聯合勢力將孫綝幹翻,過了六年,孫休病故,諸臣擁立孫和之子孫皓當上了皇帝。

孫皓又將孫休的子孫殺掉。這一樁樁慘案,連電視劇都不敢這麼拍。

孫權家裏面的人在不停爭鬥、自相殘殺,“不亦忙乎”,下邊的羣臣也在爭權奪利。從孫權的父親孫堅開始,就存在着嚴重的派系問題,而這一問題一直沒有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孫權死後,東吳內部的派系爭鬥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激烈。

孫權死後東吳到底怎麼了 東吳爲何沒有一點擔憂 第3張

根本原因:吳國內部其實存在着複雜的派系問題

從東漢末年開始,逐漸形成了多個地域集團,比如,在劉備圈裏,就有故舊集團、荊襄集團、益州集團和涼州集團。孫權這裏呢?

就分爲淮泗集團和江東集團,還有一部分宗親勢力。無論是在東吳勢力創立的初期,即孫策征討江東時,還是孫權執政初期,他們倚仗的均爲淮泗集團。

但在孫權有意無意扶持之下,以顧雍、陸遜爲代表的江東世族在慢慢崛起。得益於顧雍、陸遜等人的品學,兩大派系和平相處,相安無事。

不過,表面上的安定並不能掩飾暗流涌動的勢力爭鬥,當太子孫和和魯王明爭暗鬥之時,淮泗集團和江東世族也在站隊。

而且,兩股勢力的政治目標也不一致,前者以北伐曹魏爲目的,而後者意在保衛江東,前者較爲激進,想輔佐孫權統一天下,而後者較爲保守。

在孫權制止孫和與孫霸太子之爭時,淮泗集團和江東世族兩個黨派的重要人物均受到擠壓,造成雙方勢力在不斷互相殘殺、嚴重受損。

孫權爲了壓制兩股勢力的迅猛增長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時也爲了鞏固東吳政權的穩固性,尤其在設置託孤班底時,孫權絞盡腦汁,用心良苦,將兩股勢力中的代表人物分別納入到班底之中,包括屬於淮泗集團的諸葛恪、呂據,也有江東人士孫弘、滕胤。

但儘管如此,兩大勢力的互相牽制,再加上孫家宗室的不安分,造成東吳各股勢力爲了自家的利益而不斷爭執,使得東吳朝局不斷動盪,頻繁出現內耗。

我們知道,西晉歸一統時,最後滅掉的纔是東吳,說明儘管東吳各個派系、勢力在不斷內耗,但還是沒有擔心會有亡國的危險,一大原因就是因爲有了長江這一天然屏障,從客觀上安了東吳將士的心。

孫權死後東吳到底怎麼了 東吳爲何沒有一點擔憂 第4張

客觀原因:東吳政府自認爲擁有長江天險,可以無視蜀魏

我們知道,即便是在近代,長江也是軍事上的天險,更不用說在20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了。公元229年,東吳軍隊在陸遜的帶領下,大敗北魏大司馬曹休,之後,東吳有24年未起大的國與國之間的爭端。

孫和與孫霸爲了皇位激烈內鬥時,也正是處於這一暫時和平時期,而北魏正忙着和蜀漢作戰,顧不上東吳。直到孫權去世,魏國才發動東興之戰,不想,再次戰敗。

東吳政權倚仗長江天險,在當時,也被諸葛亮看在眼裏,他分析說,孫權雖然不能渡江北伐,但憑藉長江足以能夠自保。

孫權死後東吳到底怎麼了 東吳爲何沒有一點擔憂 第5張

無論是北魏還是西晉的部隊,都不善水戰,這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就得到了驗證,所以說,在被層層加固之後,東吳政權依靠長江防線,過上了多年的和平日子。

但是,東吳政權內部的不斷爭鬥,終究是要消耗內力的。多年的內耗,國力逐漸衰竭,民心逐漸喪失,何時亡國,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東吳各種勢力並沒有以國家大局爲重,而是爲了自家的蠅頭小利,逐漸喪失了國家的基本穩定盤,最終落得個國破家亡的悲劇。而早先所掙的利益,也成爲“掩耳盜鈴”的犧牲品。

學史論今。我們在瞭解到東吳政權在孫權去世後的格局演變,也要思考,小到企業、公司,大到政府,有沒有必要以私利爲重而喪失掉整體利益呢?值得思考!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