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權是怎麼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立威的?

孫權是怎麼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立威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初掌江東,如何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立威,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孫策病逝之時,江東局勢並不穩定,這在《三國志吳主傳》的記載中足可窺見:“奸宄競逐,豺狼滿道”、“ 深險之地猶未盡從”、“ 未有君臣之固”,短短的幾句話,就把當時的主要問題概括的一清二楚。孫權在這樣的情況下接掌大位,必然也就不會那麼平順。

根據《江表傳》中的記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權上任之後,“術不肯事權。”這裏的“術”,指的是李術;“不肯事權”意思就是:不服從孫權的管理。這個李術是誰呢?“初策表用李術爲廬江太守。”也就是說:李術是孫策早先手下的一員大將,平定廬州之後,任命其爲廬州太守。“給兵三千人以守皖”,這句話也說明,這個李術絕不是一個泛泛之輩。在孫策起兵之初,也是身經百戰,立下過汗馬功勞,並且還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要不然孫策也不會給他3000兵馬,讓他獨守皖城。

孫權是怎麼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立威的?

從李術的經歷來看,孫策曾經對他十分信任和重視,那麼爲什麼孫權剛剛接位,他就要反了呢?這個按照歷史的規律可以理解爲:一朝天子,一朝臣。

孫策的地位是靠着一拳一腳硬闖出來的,從起兵到平定江東諸郡,每一寸土地都是用命搏回來的。李術早年跟着孫策,共同經歷過血雨腥風,自然對孫策是心服口服。而孫權則完全不同,他的地位是從孫策手裏面接過來的,政績不突出,軍功也不足,所以,李術要反的理由可以概括爲兩個字:不服。這件事從另外一個側面也反應出當時的江東局勢很不穩定。“多納其亡叛”,這句話說明當時要反叛的人還不在少數,李術只能算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那麼孫權對這件事有什麼反應呢?

在《江表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權移書求索。”意思是:孫權給李術寫了一封信,讓他把那些前去投靠的反叛人士全部綁送到吳郡。有人可能覺得孫權這是多此一舉,明知道李術有反叛自立之心,還寫信讓他交人。其實這正好反映出了孫權的聰明之處,古代人講究“師出有名”。接位之初,面對這樣的挑釁,避無可避的情況下,既然要出兵“征討不服者”,爲什麼不給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呢?

李術的回覆也很配合:“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這就等於說是給了孫權一個出師的理由。不過,孫權接下里並沒有急於出兵,而是又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傳達了兩層含義:一、李術罪大惡極,觸犯漢制,私自把曾經舉薦我的揚州刺史嚴象給殺了,“宜速誅滅,以懲醜類”;二、今欲起兵征討此惡賊,爲朝廷除害,爲嚴刺史報仇,李術兵敗如果向你求援,“勿復聽受”。在信的結尾,還不忘把曹操給好好的吹捧了一番。在這封信裏,孫權始終是站在一個公立的角度,一切爲了朝廷和大漢制度,絲毫沒有體現出任何爲了自己而戰的信息。

孫權是怎麼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立威的? 第2張

另外,信中提及的嚴象,在《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中記載,當時曹操了爲了穩住孫策,“命揚州刺史嚴象舉權茂才。”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孫權的此次征討行爲,很大程度上也是爲了曹操。他在這一系列的操作中,所表現出來的沉穩、機智和分析能力,跟一個19歲的少年形象是不太符合的。這也說明,孫權在孫策早年安排的磨練中,確實是學到了很多東西。

一切準備停當,孫權開始了他接掌江東以來,親自指揮的第一次軍事討伐行動。這次行動對他來說意義重大。因爲贏了,他可以憑此立威、站穩腳跟,但是如果輸了,那以後在江東也許就永無出頭之日了,所以他對這一仗非常重視。

據《吳書》中記載:“孫韶從權討李術,術破,拜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三國志嬪妃傳》中記載:“琨以督軍中郎將領兵,從破廬江太守李術,封廣德侯,遷平虜將軍。”從這兩份記載中可以看出:孫權此次出征,所帶的兩位將軍都是宗親成員。這主要是因爲:在開疆擴土之初,家族成員往往有更強的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和執行力。從孫權所帶的將軍來看,也足可見他對此次行動的重視程度。

孫權是怎麼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立威的? 第3張

據《江表傳》中的記載:孫權大軍到達皖城之後圍而不攻,果然如他之前所料,“術閉門自守,求救於曹公。”曹操沒有出兵救援,最後皖城糧草殆盡,“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雖然史料中對孫權征討李術的整個過程描述得非常簡單,但是從中足以看出孫權在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於他所處的年齡段來說,還是非常突出的。而征討李術也是他接掌江東之後的,在軍事上的立威的第一仗。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