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馬邈是怎麼丟掉江油關的?他是什麼結局?

馬邈是怎麼丟掉江油關的?他是什麼結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蜀漢守將馬邈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在江油關故址旁立有一塊石碑,該石碑呈墨青色,高兩米一三,上面刻有“漢守將馬藐忠義妻李氏故里”幾個大字。這塊碑是明朝萬曆四十年由龍州府知府孫延、同知彭漠、推官杜邦棟、平武知縣向大有所立,目的是頌揚馬邈之妻李夫人恥於丈夫投降魏軍,後自縊而亡的忠義行爲。

馬邈是怎麼丟掉江油關的?他是什麼結局?

可是幾年後,石碑上的“忠”字卻不見了,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許多從此處經過的人看到石碑上的文字,都理解爲“漢守將馬邈忠,義妻李氏故里”,他們氣憤不已,這馬邈明明是貪生怕死之徒,是他不戰而降將江油關拱手獻給鄧艾,鄧艾一路南下擊敗諸葛瞻,導致蜀漢滅亡。他忠在哪裏?有的用石頭擊打,有的用打杵上的鐵尖狠狠鑿幾下;時間長了“忠”字就消失了,原來的地方只剩下凹槽。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石碑上的大字就成了“漢守將馬邈,義妻李氏故里”。

在後人的心中,馬邈就是一個千古罪人,那麼馬邈究竟有沒有不戰而降?《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這樣寫道:卻說江油城守將馬邈,聞東川已失,雖爲準備,只是提防大路;又仗着姜維全師守住劍閣關,遂將軍情不以爲重。當日操練人馬回家,與妻李氏擁爐飲酒。其妻問曰:“屢聞邊情甚急,將軍全無憂色,何也?”邈曰:“大事自有姜伯約掌握,幹我甚事?”其妻曰:“雖然如此,將軍所守城池,不爲不重。”邈曰:“天子聽信黃皓,溺於酒色,吾料禍不遠矣。魏兵若到,降之爲上,何必慮哉?”其妻大怒,唾邈面曰:“汝爲男子,先懷不忠不義之心,枉受國家爵祿,吾有何面目與汝相見耶!”馬邈羞慚無語。忽家人慌入報曰:“魏將鄧艾不知從何而來,引二千餘人,一擁而入城矣!”邈大驚,慌出納降,拜伏於公堂之下,泣告曰:“某有心歸降久矣。今願招城中居民,及本部人馬,盡降將軍。”艾準其降。遂收江油軍馬於部下調遣,即用馬邈爲嚮導官。忽報馬邈夫人自縊身死。艾問其故,邈以實告。艾感其賢,令厚禮葬之,親往致祭。魏人聞者,無不嗟嘆。後人有詩讚曰:“後主昏迷漢祚顛,天差鄧艾取西川。可憐巴蜀多名將,不及江油李氏賢。

而陳壽在《三國志·鄧艾傳》中提到馬邈只有一句話:“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

馬邈是怎麼丟掉江油關的?他是什麼結局? 第2張

陳壽一向省紙省墨,既沒有交代馬邈的身世,也沒有交代馬邈是如何投降的。這很容易造成誤解。

近日讀到後人引用東晉中期史學家孫盛所著《蜀世譜》中的文章頓時豁然開朗,疑雲散去。

《蜀世譜》中有這樣的記載:“延子邈,江油護軍。景耀六年冬,魏將鄧艾魚貫而入,趨陰平,車騎將軍廖化使邈拒田章於江油,敗,爲章所虜,遂降。”

原來,這個馬邈是馬延之子,馬岱之孫。田章奉鍾會之命從劍閣以西到江油接應鄧艾,車騎將軍廖化命馬邈阻擊田章,結果馬邈被擊敗當了俘虜,只好投降。

《三國志·鍾會傳》有這樣的記載:“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

《蜀世譜》和《三國志·鍾會傳》中的記載相吻合,雖然馬邈被俘是條孤證,但符合事實邏輯。

原因有三:

一、姜維、廖化和張翼合兵後人數約爲四五萬,這四五萬人是後來鍾會給司馬昭彙報工作時提到的。以四五萬兵力據守鍾會的十多萬大軍,壓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人一直在劍閣,直到諸葛瞻兵敗後他們從劍閣以東到閬中,再到廣漢郡郪縣。所以這三千人不是姜維、廖化、張翼等人的兵。

二、田章從劍閣以西至江油蜀軍肯定能夠察覺,在姜維、廖化等人無法分兵的情況下只好讓江油的蜀軍前去阻擊,這是必然的事。

三、馬邈的主力軍如果在江油關,鄧艾肯定會按原計劃行事,走漢德陽亭到涪縣。

馬邈是怎麼丟掉江油關的?他是什麼結局? 第3張

現在我們可以大致還原歷史真相了。

姜維退守劍閣後,鍾會的十多萬大軍被擋在劍門關外,鍾會打算撤軍,這時鄧艾提出從陰平道沿小路到達漢德陽亭,再到涪縣的突襲計劃。鍾會於是派田章從劍閣以西到江油接應鄧艾,田章的行動被姜維、廖化等人察覺,車騎將軍廖化便命令江油護軍馬邈帶領三千蜀軍憑險據守阻擊田章。

田章走到離江油關還有百里的地方遭到了馬邈的伏擊,遺憾的是馬邈的軍隊不堪一擊,蜀軍很快被擊潰,馬邈被俘。而鄧艾應該收到了馬邈率三千蜀軍去阻擊田章的情報,他知曉此時的江油關兵力空虛,正是突襲的最佳時機,於是更改行動路線,火速奔向江油關。

當諸葛瞻到達涪縣,估計江油關已經失守。

這樣說來,馬邈不是不戰而降,而是戰敗而降。

被俘後的馬邈再無隻言片語的記載。

多年後,一個叫羅貫中的小說家以三國爲題材寫了一部小說叫《三國志通俗演義》,大火。這部小說寫得太精彩了,以至於後人口耳相傳,拿這部小說當歷史來解讀。書中將馬邈寫成一個貪生怕死的人,他急於納降,還給鄧艾當起了嚮導;而他的妻子大忠大義,聽到丈夫投降後自縊而亡。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和可讀性,這也是這部小說的成功之處。

連後來的地方誌中關於馬邈和李氏夫人的記載也跟小說中的描述相差無幾,可見這部小說是多麼的深入人心。

但是,正史中並無李氏夫人的記載,很可能這個人物是虛構的。

那麼,羅貫中爲什麼會虛構這樣一個人物?

一是通過李氏夫人的大忠大義來反襯馬邈的貪生怕死、不忠不義。

二是在唐朝的時候,江油關這個地方非常有名。

馬邈是怎麼丟掉江油關的?他是什麼結局? 第4張

因爲當年西涼國滅亡後,李嵩的後人李龍遷移居到江油關這裏避禍,他死後就埋在這裏的牛心山。後來李淵建立唐朝當了皇帝,將前朝西涼國皇帝李嵩視爲李氏祖先,所以李龍遷的墓就成了“祖宗皇陵”。到了武則天的時候,這裏的牛心山唐陵更是視爲唐朝龍脈,一時天下皆知,當時的許多文人騷客還專門來此遊覽,留下不少傳世名篇。

《資治通鑑》中有這樣的記載:唐穆宗長慶四年八月,龍州刺史尉遲銳上言“牛心山素稱靈異,有掘斷處,請加補塞。於是,從役數萬人於絕險之地,東川爲之疲敝。”

後來歷朝歷代對李氏皇陵皆有敕封,還尊李龍遷爲土主菩薩,在牛心山龍藏寺建有大殿,每年正月初一官民都要上山朝拜,熱鬧非凡。

除了江油關,這裏還是唐朝的龍脈所在;而唐朝的皇帝又姓李,所以羅貫中在寫到江油關時自然會想到大唐,想到李氏。於是在小說中馬邈之妻不是劉氏,不是王氏,而是李氏。

江油關的風吹過,歷史已如過眼雲煙。希望通過這篇文章你會對那段歷史,對馬邈有一個重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