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秦武王嬴蕩有哪些成就?他舉鼎的目的是什麼

歷史上秦武王嬴蕩有哪些成就?他舉鼎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死在自己舉起的鼎下,這其實很符合秦武王爲人的個性,也算是“有始有終”了。

賈誼的《過秦論》裏,就曾經說過大秦最終得到天下,建立帝國,是因爲“六代人”的鋪墊:

歷史上秦武王嬴蕩有哪些成就?他舉鼎的目的是什麼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

而這六代人裏,也包括了“秦武王”嬴蕩。

事實上,秦武王在這六代人裏,他所表現出來的潛力是最大的。

他十八歲即位成爲秦王,他沒有昏庸,沒有虛度光陰,雖然年少,但他深諳爲君之道,重視人才的能力,也成功地完成了“聯合魏國”、“打擊韓國”的策略,當他到洛陽舉鼎的時候,實際上已經等於在宣告秦國爭霸中原的消息了。

假以時日,秦武王得以統一天下,提早完成大秦帝國的霸業也不是不可,可人嘛,總是無完人,是個人都有個缺點。

嬴蕩的缺點就是,他有一種不是很安全的愛好:

大力士。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之子,也是太子。

因爲秦惠文王是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君主,所以秦國當年,是受過很多諸侯國的針對與打擊的,而秦惠文王則是重用縱橫家張儀在其中周旋,保全秦國的同時,也壯大秦國。

可年輕的太子嬴蕩卻不屑這種方法,他很厭惡縱橫家,他認爲縱橫家就是靠賣臉、欺騙、洗腦來達到政治目的,看似聯合起來了,可這種關係是脆弱的,所以嬴蕩堅信武力,他認爲強大的、絕對的武力,能夠征服一切。

看,秦國竟然出了這麼一個以“武”爲尊的人,這種思想一般是茹毛飲血的草原才常有的,可大秦國就來了這麼一個,還是個太子,也不知道是福是禍。

當太子期間,嬴蕩網羅天下“力士”,凡是力氣大的,驍勇的人,來到嬴蕩身邊,肯定會被重用。

要知道,自古以來的“人才”選擇,都是以“文”爲主,以“武力”爲標準的選擇,一直都被世人鄙夷,即便是後世,武科舉出來的人才,都是遠遠比不上文科舉出來的人才,因此嬴蕩的選擇標準是破天荒的,讓很多民間的“力士”紛紛來拜。

歷史上秦武王嬴蕩有哪些成就?他舉鼎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嬴蕩收穫了很多力士,這些人成爲了嬴蕩的班底,其中三位,被嬴蕩無比重視,很快就封官了,他們分別就是“任鄙”、“烏獲”、“孟說”:

“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

靠“四肢發達”當大官,可別提多開心了。

因爲嬴蕩打開了這麼一個先河,在秦國內部,有一些人堅定地站在嬴蕩身後,這也是嬴蕩的智慧:

當莽夫莽到一往無前,將不再是莽夫!

不過一羣力士,總要找點事情做,在沒有戰爭的時候,總不會待在朝廷上混吃等死吧,文官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寫不完的奏摺,那麼武官就應該無所事事被鄙視嗎?

當然不可以,偉大的太子嬴蕩殿下,決定給力士們搞搞“軍訓”,連連力氣,至於用什麼方法呢?

嬴蕩一打響指:

“有了,就舉鼎吧”。

舉鼎是先秦時期一種彰顯力量的常態方式,後來的項羽征服江東子弟,靠的就是舉起那讓人看着就渾身發軟的青銅大鼎,而秦武王心中有溝壑,且只相信力量,那肯定就要鍛鍊力量了。

就這樣,秦武王和他的小夥伴們,在空閒之餘,常常舉鼎爲樂。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嬴蕩順利即位。

即位之後的嬴蕩,立馬就拿張儀開刀,他很厭惡張儀充滿政治謊言的外交方式,而嬴蕩的心腹大臣們則天天詆譭張儀:

武王自爲太子時不說張儀,及即位,羣臣多讒張儀曰:“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複用之,恐爲天下笑。”

而他們也說出了厭惡張儀的原因,那就是在秦武王等人看來,這些玩心機的人,能靠一張嘴禍害別人,遲早也能把自己的國家賣了,他們指責張儀“無信”,這導致張儀惶恐不已,主動提出要離開秦國。

嬴蕩沒有殺了他,同意他的離開。

當上了王的生活,是充實的,可聰明的嬴蕩也開始意識到了很現實的問題,好像光崇尚武力,依舊無法解決秦國的問題,武力的確不是唯一的。

歷史上秦武王嬴蕩有哪些成就?他舉鼎的目的是什麼 第3張

所以嬴蕩,也試着向現實低頭了。

他開始要和朝廷的文武官員商討大計,不再任性了。

認識到了世界無法被他擊垮,而他卻會被世界按在地上摩擦的秦武王,開始有了轉變。

秦武王在位時期,做到的一個壯舉就是打開了秦國東進的路線,這讓秦國後來問鼎中原,做了充足的鋪墊。

秦惠文王時,秦國搶來魏國的崤函之地,設立並命名爲函谷關,這是秦國進可攻退可守的重要支點,而秦武王想要完成從函谷關出兵東進的宏願,就必須掌握當時屬於韓國的重鎮:宜陽。

沒地就搶,沒人就借,這是秦“六世”之烈的共同特徵,爲了拿下宜陽,控制韓國的三川之地,秦武王詢問自己的叔叔樗裏疾已經秦國的支柱將軍甘茂,這兩位也是當時秦國的“左右丞相”。

而說到秦國的“丞相”,又必須要多提一下秦武王的另一個“壯舉”:改相國爲丞相。

“二年,初置丞相,醿(樗)裏疾、甘茂爲左右丞相”。

戰國時期,各國的“相”都只是還叫“相國”,而不是丞相,但是秦武王很討厭各國之間那種“外交”的作風,不願意和他們爲伍,因此把相國改爲了丞相之位,這也是古代中國“丞相”的來源。

關於“伐韓”,奪宜陽,定三川,這是張儀在出走魏國前給秦武王出的主意,秦武王當時看似漠不關心,後來細細想之,覺得還是非常有道理的,要完成王圖霸業,必須要做這件事情。

但樗裏疾卻反對了秦武王的想法,他說韓國太遠了,秦國的後勤和軍隊到了那裏時,都已經是殘兵敗將了,不需要打,等於是自尋死路,可這很明顯不是樗裏疾想要的答案,他因此把重心放在了甘茂身上。

果然,甘茂是支持他的,而且非常支持,甘茂認爲,打下韓國宜陽,需要三個要求:

一、需要秦武王同意他出使魏國,說服魏國不會趁秦國出兵之際偷襲,甚至最好能借魏國之力,一同伐韓。

二、需要和甘茂立下“誓約”,不管朝中有多少人針對甘茂,要求停止戰爭,秦武王必須信任且支持甘茂。

三、在伐韓的過程中,隨時都要加兵加錢,秦武王一定要將補給做到位,不能半途而廢。

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請求,於是甘茂前往了魏國,說服了魏國組成“秦魏聯軍”,而後又與甘茂立下“息壤之約”,堅決支持甘茂,就這樣,甘茂幫助秦武王開始進攻宜陽,拿下宜陽,控制三川。

歷史上秦武王嬴蕩有哪些成就?他舉鼎的目的是什麼 第4張

這個戰略帶來的效果是巨大的,直接奠定了秦國此後的基礎:

“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

甘茂伐韓期間,果不其然,樗裏疾和其他朝廷官員彈劾甘茂伐韓消耗太大,而且目前的情況是越來越糟糕,衆人要求秦武王立即停止東進事業,可秦武王不僅沒有停止,還加派了五萬士兵增援,讓他的大力士“烏獲”帶隊。

得到了秦武王無限支持的甘茂也背水一戰,把錢財大量地散給士兵,放手一搏,提高士氣,最終秦國拿下了宜陽。

在這場戰略中,秦武王也用了戰國時期各國一貫的“合縱連橫”,沒有再堅持以往自己小看謀術的態度,但也發揮了自己一直堅持的“武力”理念,這場戰略中,他的大力士烏獲、孟說、任鄙就起到了大作用,被秦武王大肆封賞。

拿下了宜陽,控制了三川之地後,秦武王設置了“三川郡”,就決定一路前往東周的都城洛陽,在洛陽進行一定的“示威”行爲,用來震懾周天子,也等於在震懾天下羣雄,而這個做法,就是秦武王一開始的“藉口”:

“寡人慾容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秦武王還是有着一顆赤子之心,他當時說的是,只要能到洛陽震懾周天子,那麼他自己連死都願意,說得是讓人振聾發聵,爲之動容,可沒人想到,秦武王真的會因此而死。

沒人想到,秦武王不是死在了戰爭的利器下,不是死在了很羣雄的爭霸下,卻是死在了自己的“鼎”下。

到了洛陽後,秦武王很興奮,他想來想去,用什麼方法來“恐嚇”周天子呢?

他想了三種辦法:

第一:拿刀直接威脅周天子

可秦武王細細想了想,如果真的拿刀架人家脖子上,那就會被其他諸侯找藉口打上門來,秦武王已經過了衝動的年紀了,肯定不會這樣做。

第二:直接要求周天子對他實行特權

歷史上秦武王嬴蕩有哪些成就?他舉鼎的目的是什麼 第5張

若是在秦國沒有僭越稱王之前,這個辦法還是可行的,但秦國已經僭越稱王了,在名義上,秦武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他如果要求周天子對他賜予特權,不就是在默認他和周天子的從屬關係嗎,這又是落了下乘。

第三:最簡單的辦法,進行武力“展示”。

要說世界上哪一個人是最早以“比賽”爲藉口來趁機展現武力的,那必然就是秦武王。

思來想去,秦武王決定還是用自己平時和大力士們最喜歡的活動“舉鼎”來震懾周天子,那畫面可以想象,那麼重的大鼎,被他們舉起來,周天子不得嚇得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天子呢。

秦武王越想越興奮,就決定了那樣幹,剛好洛陽有一個九鼎之一的“龍文赤鼎”,就拿這個鼎作爲比賽項目。

到達洛陽的某一天,洛陽的周王太廟前面,大家都在圍觀從秦國來的國君和他手下的幾個大力士進行舉鼎比賽,這盛況,堪稱先秦時期第一“運動會”。

舉鼎比賽中,孟說成功地舉起了鼎,秦武王作爲這羣“大力士之首”,自然不能落下下風,於是拼盡全力舉起龍文赤鼎,可誰知道,秦武王根本沒有力氣足夠支撐這個鼎,舉着舉着,秦武王就力竭了,忽然垮下的重量讓秦武王立馬身受重傷:

“八月,王與孟說舉鼎,絕脈而薨。脈者,系絡臟腑,其血理分行於支體之間,人舉重而力不能勝,故脈絕而死”。

用司馬光的說法就是,秦武王舉鼎,導致全身經脈斷絕,血液無法再輸送,他的死因,是來自於舉鼎的反噬,比起《史記》所說的“絕臏而亡”(意思是秦武王因爲舉鼎導致膝蓋骨無法承受重量而死)更加具體合理。

秦武王大致是用力到七竅流血,這就是經脈斷絕的體現,而周王太廟附近的人看到這個場面都是傻了眼了,秦國軍隊浩浩蕩蕩跑來洛陽示威,還借鼎來舉,用來“恐嚇”周天子,可誰能想到,他們連自己的國君都搭上了。

可這一幕在洛陽百姓的眼中,卻又不是這樣了。

因爲秦武王此舉本來就是有“羞辱”周王室之意,而且還在人家的太廟面前耍威風,這是不是有可能就是人家“先王”集體發力把秦武王給除掉了呢?

所以秦武王算盡了一切,卻沒有想到最後的這個行爲,讓自己反而成爲了一個笑話。

在秦武王死後,他的大力士孟說被秦國治罪,最後處死,而王位的空缺,讓秦國內部又混亂了起來,最終還是被羋八子(秦宣太后)和她兄弟魏冉拿下了王位,最後是贏稷即位,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秦昭襄王”。

歷史上秦武王嬴蕩有哪些成就?他舉鼎的目的是什麼 第6張

不管秦武王的死對大家而言是笑話還是悲哀,秦武王在位短短三年內做到的事情,還是讓大家很敬佩,對秦國的影響很深重的。

對於他崇尚武力的做法,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樸素的精神,有的人說秦武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明顯就是對秦武王不夠了解,他並不是頭腦簡單,頭腦簡單的人,也完成不了東進的計劃,他這樣做的原因,只是想用這種方式,提倡秦國人人皆兵,從而強大本國的武力。

這其實和商鞅的變法核心,是一脈相承的。

商鞅變法,就是設立了二十等爵制,目的就是用爵位來激勵秦國士兵奮勇殺敵,用這種方式來直接提高秦國戰鬥力,商鞅變法和秦武王舉鼎的區別只在於,前者是制度性的,後者是精神性的。

所以說,秦武王的死,是秦國的遺憾,他也是六世之中最有潛力的那個人,舉鼎而死時,年僅二十二歲。

說他爲了自己的魯莽而買單,這也算,可站在一個“武力崇尚者”的角度來講,秦武王從小到大極愛力士,這怎麼又不算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一種精神呢?

或許讓秦武王再來一次,他都還是會選擇用盡生命的力量舉起這個鼎,這一次,不爲了天下,不爲了野心,只是爲了自己,只爲證明自己是最強的那個力士。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