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若隱若現的三國“閒”士

若隱若現的三國“閒”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羣雄竟起。受集團和個人利益驅使,謀士這一特殊職業也就被推到了歷史前沿。

但謀士終歸是謀士,與賢士相比還不在同一層次上。當然處在那樣的大環境下,我們也不好一概而論到底孰是孰非。而與賢士相提並論的還有一種,那就是“閒”士。對此,我們姑且理解爲清閒之士。

若隱若現的三國“閒”士

在《三國演義》中,真正的賢士不少,而所謂的“閒”士卻並不多。之所以要將這些閒雲野鶴般的人物以“士”待之,是因爲他們既有賢名,也有賢舉,而並非僅僅作爲清閒之人那麼簡單。或許就是處在那樣的生存狀態,稍有些謀略的,都在選擇明主,建功立業。一是爲了謀一個好前程,二者還能爲國家出力。“閒”士則不然,雖然他們同樣具有高超的謀略,卻從來不爲富貴所動,不爲功名所累,甘於清貧,獨自承受寂寞。

問題是在那個羣雄競起的當口,天下已經沒有一塊清靜之地,他們的行爲方式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要做到真正的隱居,不問世事,也是不太現實的,因此若隱若現也就成了他們情不得已的選擇。區別在於,這些人與出道的那些謀士和賢士不一樣,從來都不會效忠於哪一個人或是哪一個集團,並以此求得名垂青史。很多時候,他們更關注天下蒼生,黎民百姓,做的也都是“止殺”的功夫。這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十分清閒,內心卻又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天下形勢,並不失時機地走上前臺,指指點點。

在《三國演義》中,有些名氣的“閒”士只有兩個,那就是司馬徽(水鏡先生)和黃承彥。這兩人都與諸葛亮有關,一個是諸葛亮政治上的領路人,一個成了諸葛亮的老泰山。很顯然,這兩人都是世外高人,共同的特徵就是冷眼旁觀,不偏不倚,卻又能在關鍵時刻一語點醒夢中人。想當年,“水鏡先生”因偶遇劉備劉皇叔,才及時引薦了諸葛亮。按“水鏡先生”的想法,他當然不是爲了幫助劉備爭雄爭霸,而是企盼着有這麼一個人來穩定天下,安撫子民,就像是“水鏡先生”自己說的一樣,“臥龍鳳雛,得此一人,可安天下”。本意不是爲了“奪”天下,而是爲了“安”天下。一個“安”,一個“奪”,意思大相徑庭,出發點也不一樣。

若隱若現的三國“閒”士 第2張

事實就是,要安天下,就必須奪取天下。諸葛亮出山之後,先是幫助劉備慢慢站穩腳跟,接着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劉備集團不斷壯大,最終形成了三分天下之勢。對於出現的這種局面,我想“水鏡先生”應是始料未及的。人民渴望統一,天下卻又三分。當初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也只是爲天下人,而非爲某一集團、某一人的利益。即便不是遇到劉備,而是曹操或孫權什麼的,“水鏡先生”也未必不會及時推薦。“臥龍鳳雛,得此一人可安天下”,誰得都是得,不一定非要劉備才能“得”。但事已至此,諸葛亮已經出山了,不管爲誰效力,“水鏡先生”也都算是功德圓滿了。

而另一個所謂的“閒”士就是諸葛亮的老岳父黃承彥。卻說當年,黃承彥先是嫁醜女給諸葛亮,顯然看重的是諸葛亮的才華,而並非是爲了拉近與諸葛亮的距離,或者是要幫助他戰勝哪一方。事實也是這樣的,這個曾經的“閒”士並沒有真正閒着,行走在暗處的一雙眼睛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對天下的冷眼觀望。他當然知道,什麼時候該隱,什麼時候該現。就如後來的夷陵之戰,東吳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一舉打敗了劉備,在一路追殺中,卻誤入了諸葛亮早前設下的八陣圖,左衝右突始終難以脫身。危急關頭,就是這個黃承彥帶陸遜等人衝破迷陣,脫離險境。從此,陸遜回師東吳,再沒有向前踏出過半步。按說,黃承彥是諸葛亮的老岳父,在你死我活的軍事政治鬥爭中理應偏向諸葛亮纔是,怎麼會把自己女婿的對手輕易放過呢。這裏面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黃承彥爲天下蒼生計。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在這些所謂的“閒士”眼裏,從來就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也沒有個人的既得利益,有的只是一顆無私博大的愛人之心!如此的閒士,又怎能不讓人敬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