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代治水良吏姜師度:功在百姓 史書卻沒名氣

唐代治水良吏姜師度:功在百姓 史書卻沒名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核心提示:在我國古代的傑出治水者當中,有一位治水成就突出,卻並不爲人們熟知,他就是姜師度。姜師度,唐魏州魏縣(今河北大名縣附近)人。以明經步入仕途,先後擔任過縣令、刺史、監察兼支度營田使、大理卿、司農卿、河中尹、將作大匠等職。無論是爲政一方,還是供職中央,他都十分重視水利問題,並組織興修了多項水利工程。

唐代治水良吏姜師度:功在百姓 史書卻沒名氣

網絡配圖

在我國古代的傑出治水者當中,有一位治水成就突出,卻並不爲人們熟知,他就是姜師度。姜師度,唐魏州魏縣(今河北大名縣附近)人。以明經步入仕途,先後擔任過縣令、刺史、監察兼支度營田使、大理卿、司農卿、河中尹、將作大匠等職。無論是爲政一方,還是供職中央,他都十分重視水利問題,並組織興修了多項水利工程。

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姜師度出任河北道監察兼支度營田使。河北道轄區東臨大海,南靠黃河,西距太行,北通渝關(今山海關)、薊門(今居庸關),下轄懷、刑、滄、魏、冀、幽等20多州。此地土地肥沃,是糧食主產區之一。同時這裏毗鄰遊牧民族地區,是唐朝重要的北部邊防。姜師度深知此地的經濟和軍事地位,任職期間,組織興修的水利工程,現在可考的有七處之多。例如,在滄州清池縣(今河北滄縣東南),開鑿兩道水渠,一渠通毛氏河,一渠通漳水;在棣州(今山東惠民縣東南)修渠引黃河水;在貝州經城(今河北鉅鹿以東)開張甲河;在滄州魯城(今河北青縣以東)修渠引水改良鹽鹼地。這些水利項目,對農田灌溉、排澇或土壤改良產生了積極作用,保障了糧食生產。

姜師度在此任上還搞了一個重要的水利工程,就是在薊州漁陽一帶重修的平虜渠。平虜渠是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北征烏桓時爲方便運送軍糧開鑿的一條運河,上起呼沱河(即滹沱河),下注弧水(即沙河)。由於長期戰亂和年久失修,到唐初已經廢棄。姜師度組織人力在舊渠的基礎上重新修繕並進一步拓展。重修後的平虜渠,不僅便利了周邊農田的灌溉和人們的出行,更重要的是可以比較方便地把中原地區的糧食運往北部邊防,避免了軍糧運輸繞道海上的風險。此外,姜師度還將水利工程直接運用於軍事防禦。雖然早在唐貞觀年間,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奚族就歸順了唐朝,但不時仍有侵擾之舉。爲加強防禦,姜師度決定在漁陽以北“漲水爲溝”,果然有效阻擋了契丹、奚人騎兵的侵擾。姜師度善於動腦筋,在治水方面有不少獨創之舉。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姜師度出任陝州(今河南陝縣)刺史。陝州西部的太原倉是當時江淮地區稻米運往長安的水陸轉運樞紐。往常都是用小車將糧倉的稻米載運到江邊裝船,費時費力。姜師度實地考察後,命人利用糧倉和河岸之間的地勢落差,修建了一條坡道,將米“自上注之,便至水次”。這一做法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勞力。由於治水能力突出,這期間姜師度還被調遣到華州(今陝西華縣、華陰一帶)主持開鑿、疏通敷水渠、利俗渠和羅文渠,並在水渠兩側修築了堅固的岸堤,既消除了水患,又便利了農田灌溉,對關中地區農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姜師度組織修建的通靈陂水渠,更是一項廣受讚譽的水利工程。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姜師度調任同州(今陝西大荔)刺史。當時在同州朝邑縣以北有一大片叫通靈陂的窪地,長期廢置,鹽鹼遍地。姜師度組織人力依勢對通靈陂進行修整和挖掘,同時修水渠引洛水、築河堰導黃河水入通靈陂,蓄積水源。利用這一水源,周邊農田廣種水稻,“凡二千餘傾,內置屯十餘所,收穫萬計”。

唐代治水良吏姜師度:功在百姓 史書卻沒名氣 第2張

  現代唐城(來源:資料圖)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巡視朝邑縣,看到“原田彌望,畎澮連屬,繇來棒棘之所,遍爲粳稻之川。倉庚有京抵之饒,關輔致珠金之潤”,龍顏大悅,便頒發了一個《褒姜師度詔》,給他“特加金紫光祿大夫,賜帛三百匹”。當時唐都長安有人口逾百萬,要供應這麼多人的口糧,同時保證中央財政對糧稅的龐大需求,僅靠關中地區的供給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經常需要從黃淮、江淮地區調糧。而姜師度充分利用通靈陂蓄水灌溉農田,增加了關中地區的糧食產量,有效地緩解了關中地區的糧食緊張局面。因此,唐玄宗對姜師度大加褒獎,自在情理之中。

相比於治理九州之水的大禹、修築都江堰的李冰父子、開鑿通惠河的郭守敬等爲人熟知的歷史人物,姜師度幾乎沒有什麼名氣,史書上對他的記載也不多。但是,姜師度治水的事蹟後人是應該瞭解的,尤其應該記住和借鑑他在治水方面的獨到之處。姜師度重視水利建設,對水利事業有一種難得的執着精神。由他主持興建的水利工程,有據可考的就有13項之多,約佔唐朝前期北方水利工程的十分之一。他專注於水利多年,無論在什麼職位上,都在思考水利問題。例如,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姜師度主管重大或疑難刑獄的審覈工作。這一工作與水利並無直接關聯,但姜師度仍念念不忘水利之事。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他組織在長安城中修渠,“繞朝堂坊市,無所不至”,不僅美化了城市,方便了居民用水,還可以利用渠水運送宮廷急需物品。姜師度的治水事蹟和治水精神在當時就是很有聲名的,人們把他與同一時期工於觀天象的太史令傅孝忠相提並論,稱之爲“傅孝忠兩眼看天,姜師度一心穿地”(《舊唐書》)。

姜師度頭腦聰明,知識全面,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水利工程類型,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利工程的作用。《舊唐書》說他“勤於爲政,又有巧思,頗知溝洫之利”。他主持興修的水利工程,用途遍及屯田、灌溉、排澇、漕運、鹽池改造、城市美化、軍事防禦等諸多方面,對當時唐朝社會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他還曾經用“治水”之法來“治鹽”。

唐代治水良吏姜師度:功在百姓 史書卻沒名氣 第3張

網絡配圖

  開元六年(公元718年),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南)改設爲河中府,姜師度爲府尹。轄區內的安邑縣(今山西運城東北)盛產鹽,鹽業收入一度成爲當地財政的重要來源。但由於長期開發和管理不善,鹽池逐漸涸竭,瀕臨廢棄。姜師度到任後,“發卒開拓,疏決水道,置爲鹽屯”,鹽產量得到增加,“公私大收其利”。據史書所載,姜師度雖治水成績斐然,受到朝野的讚譽,但也不免招致非議。其原因,一是他興修的水利工程多了,不可能每一個都很完美,也偶有不太成功的時候。比如,在長安城開鑿水渠,雖有積極作用,但沒有充分考慮對水流量的調節,以致“水漲則奔突,水縮則竭涸”。二是興修水利必然動用民力,增加百姓負擔。這一點也爲一些人詬病。例如唐人張在其筆記《朝野僉載》中,就斥之爲“好奇詭”,“費功苦民”。搞水利工程,不可能不用民力,但應適當,否則也會帶來另外的問題。這也是需要慎爲考慮的。但從總體上來說,姜師度的治水功績是傑出的。史書上也有公允的評價:“師度既好溝恤,所在必發衆穿鑿,雖時有不利,而成功亦多”(《舊唐書》);“師度喜渠潛,所至徭役紛紜,不能皆便,然所就必爲後世利。”(《新唐書》)大凡興修水利,不光是解決一時一地的權宜之舉,也常常是着眼於未來和澤被後人的長遠之策。姜師度興修的平虜渠,直到五代十國時期,還在發揮着積極作用,五代後晉時官修的《舊唐書》描述它是“糧運者至今利焉”,就是一個證明。還需指出的是,姜師度主持興修的諸多水利工程,絕大多數是在他年過花甲之後完成的。對古人來說,花甲已是高齡,但姜師度卻仍以年邁之軀勤勉於水利事業,這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着實令人感佩。

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姜師度病逝,享年約70歲。他的一生,處於盛唐之際,雖然官職不高,但始終心繫於農本、孜孜於水利,不失爲致力當時國家建設的一位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