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鹿鼎記》康親王的遮羞布:是不靠譜的標籤

《鹿鼎記》康親王的遮羞布:是不靠譜的標籤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親王是誰呢?來普及一下先。康親王簡介:

  愛新覺羅·傑書(1645年—1697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曾孫,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之孫,鎮國公愛新覺羅·祜塞第三子,清朝宗室、重要將領,爲清代六大親王之一。

  順治六年(1649年),襲爵封爲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加封號爲康郡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因其伯父巽親王滿達海被追論前罪,最終被追奪諡法及碑文,降爵爲貝勒。滿達海之子愛新覺羅·常阿岱亦因父罪而被降爵爲貝勒,禮親王一系的鐵帽子王爵位由傑書承襲爲康親王。

《鹿鼎記》康親王的遮羞布:是不靠譜的標籤

網絡配圖

  傑書是康熙一朝著名的八旗將領,正白旗都統,正南大將軍。

  話說韋小寶得寵於康熙皇帝,朝中衆臣無不對他大獻殷勤。這一日,韋小寶駕臨康親王府,對這難得的拍馬良機,康親王自然不會放過,便牽出自己的寶馬良駒玉花驄,獻給小寶。這玉花驄是純種大宛馬,不僅馬力強勁,而且配置豪華——黃金轡頭,黃金踏鐙,馬鞍邊上用銀子鑲的寶石,單是這副馬身上的配具,便不知要值多少銀子——這相當於現在限量版頂級配置的布加迪威龍啊。小寶那時還是官場上的雛兒,胃口還小,還不敢輕鬆笑納這份豪華大禮。見小寶推辭,康親王便假裝生氣道:“咱們滿洲人爽爽快快,你當我是好朋友,就將我這匹馬騎了去,以後大夥兒不分彼此。否則的話,兄弟心中可大大的生氣啦!”

  於是成功加持潛力股。

  看來,送禮也需要技巧的,這禮送出去,既要給足對方面子,又不至於自貶身份,還把上不得檯面的事變得順理成章。這其中的關鍵就是那句“咱們滿洲人爽爽快快”。他這話的言外之意是:你韋公公力擒鰲拜、少年英雄,而我們滿洲人豪邁爽快,跟你是惺惺相惜、脾氣相投,送匹馬實在是情理之中。

  你看,滿洲人“爽爽快快”的集體性格標籤,竟然成了康親王公然行賄的遮羞布。

  那麼,滿洲人真的都像標籤上所寫的那樣“爽爽快快”嗎?從書中來看,康熙帝行事果決、雷厲風行,算是“爽爽快快”之人;鰲拜剛勇威猛、霸氣側露,也算是“爽爽快快”之人;再往前追溯,《天龍八部》中滿族的祖先、以完顏阿骨打爲首領的女真人,英勇彪悍、熱情爽朗,這“爽爽快快”的標籤恐怕就是在那個時候貼上去的。不過,以工於心計的索額圖、老奸巨猾的康親王、馬屁功一流的明珠等一干人來看,說滿洲人都是“爽爽快快”的,實在是睜眼說瞎話了。

《鹿鼎記》康親王的遮羞布:是不靠譜的標籤 第2張

網絡配圖

  標籤這玩意,人們是很喜歡的。識人辨人是件複雜的事,如果能夠像超市一樣,把人分門別類塞到某個貨架上,然後再貼上諸如“酒水飲料”、“日用百貨”、“水產海鮮”、“蔬菜水果”等等標籤,讓人一目瞭然、方便快捷,豈不是省下了無數腦細胞?於是,就有了那些對“貼標籤”樂此不疲的人,就有了那些按圖索驥只認標籤不認人的人。而這種“圖省事”帶來的惡果就是造成了很多冤假錯案。

  例如,我所在的××市,下轄10個縣市區,被人爲分成南北兩部分。不知何人從何時起,給北部三縣的人貼上了“精明油滑、不可深交”的標籤,給南部七縣的人則貼上“厚道實在、思想保守”的標籤。於是,兩地人在交往中你提防我,我蔑視你,心理上無形中就產生了隔閡。而這種地域性的標籤,並非我們這裏所獨有,無論哪裏,都喜歡把某地的人簡單概括成一兩個抽象的詞語。最具典型的就是那些廣爲流傳的地域俗語、段子,例如什麼“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什麼“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什麼“北京看哪都是基層,上海看哪都是鄉下,廣東看哪都是窮人,河南看哪都是傻瓜”,特別是河南人,就因爲被貼上這麼一張標籤,便飽受歧視和敵視,一些地方的工廠甚至明確規定不招收河南人。就這樣,地域間的相互攻訐詆譭此起彼伏不可開交。

  說起來,這些標籤也是經過不斷的總結提煉而形成的,其內容也並非都是無稽之談,只是,未免過於簡單、粗暴、武斷、以偏概全,有失嚴謹公允。比如說,我是××市南部縣人,可我接觸過的那些北三縣人,“精明油滑”的人並不多,而我身邊的南部縣人中,“精明油滑”之徒卻也不少。由此可見,帶着標籤這個“有色眼鏡”來看人,往往會先入爲主地濾去人身上的個性,視覺焦點都集中在尋找所謂的“共性”上,或者穿鑿附會、斷章取義地硬把人往標籤的內容上想,從而“看”出一個符合自己想象的人來。這樣一來,壞的標籤,很容易成爲優秀個體的絆腳石,而好的標籤,也容易成爲醜陋個體的胭脂粉。

《鹿鼎記》康親王的遮羞布:是不靠譜的標籤 第3張

網絡配圖

  雖然標籤的內容自有其合理的一面,一些標籤也的確有助於在最短的時間內瞭解一個羣體最鮮明共性特點,但更多的標籤,最大的作用就是產生誤導和偏見。人畢竟不是超市中的貨物,很難用一個簡單的標籤定性了事,特別是,人總是在不斷變化中的,當初用這個標籤概括可能不算離譜,可10年、100年後,還貼這個標籤可能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了。老黃曆翻不得,還拿滿洲人來說,甭提完顏阿骨打時期,就是在清軍入關時,滿洲人還大多勇武彪悍呢,可到了清朝末期,“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成天無所事事、提籠遛狗的,就大多是八旗子弟了。

  其實,不能簡單地憑標籤認人、看事,是人所共知的常識,本來不用我廢話。只是,這個常識常常爲人們所忽視,很多人仍然只認標籤不認人,對貼標籤這個義務工種不僅始終抱着極大熱情,而且貼上去就沒打算再揭下來。

  囉嗦這麼多,算是提個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