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好人雍正:一世的惡名竟來自於自己的功績?

揭祕好人雍正:一世的惡名竟來自於自己的功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雍正不僅僅得罪了當官的,更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文字獄在雍正朝尤其嚴重,他因此落了個好諛任佞的惡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靜案。雍正六年,儒生曾靜因受到明朝遺臣呂留良詩文的影響,銳意反清。讓他的徒弟張熙去找時任川陝總督的嶽鍾琪,勸嶽反清,結果被嶽鍾琪給舉報了,曾靜因此入獄。

這種謀反的罪名,在當時凌遲或者滅九族都是有可能的。但雍正只是下令將審訊曾靜的記錄整理成冊,在其中對民間不利於自己的謠言進行駁斥,起名爲《大義覺迷錄》。殺一個曾靜對雍正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雍正要借這個機會重塑自己的形象。而曾靜也很配合,不僅自願到各地宣講雍正皇帝的“聖德”,而且還寫了一篇《歸仁說》,表達自己誠心懺悔之意。

曾靜案實際上仍然是在給雍正潑髒水,在查抄出來的物品中,大部分都是宣傳雍正爭奪皇位的內容,說他如何謀父、逼母、弒兄、屠弟,以及貪財、好殺、淫色等。可見,此次不是真的要謀反,而是針對雍正個人。而且從曾靜選擇的策反對象來看,他根本就沒期望會策反成功,嶽鍾琪擊敗準噶爾兵、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當時聖眷正隆,試想,這樣一個人怎麼會跟着曾靜造反?曾靜爲什麼偏偏就閉着眼找上了他?愚下認爲,曾靜就希望此事敗露,造成轟動效應,以使得他的那些資料能夠更廣泛地宣傳。雖然曾靜策反沒能成功,但他已經成功了,他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筆,而且更讓雍正着實加了一條罪狀,也使雍正得罪了天下讀書人。這是一個倒槍刺,扎進去見紅,出來時還得多加個血槽子。

雍正得罪的這兩批人,官員和文人,實際上是老百姓的眼睛和舌頭,他們“看到的”和“所說的”,很快就被老百姓複製、傳播。因此,當有“政治目的”的人散播謠言的時候,這些做官的不會加以制止,甚至希望這些謠言傳得越廣越好,把雍正趕下臺最好,甚至有些人還會主動地去編造謠言。很多事情,不是壞在最上面,也不是壞在最下面,而是壞在中間。雍正的醜惡形象在這些官員的“口誅筆伐”中,進入了老百姓的意識中。

老百姓最津津樂道的就是:雍正即位的合法性。民間流傳着雍正將康熙遺詔由原來的“傳位十四子”改爲“傳位於四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說遺詔至少有滿漢兩種文字,改了漢文改不了滿文,無論傳給誰總要寫個人的名字,例如,傳位於四子愛新覺羅o胤禎,“十字”能改,那名字怎麼改?還有的說雍正是其母親和年羹堯私生的,改“康熙遺詔”之事是年羹堯乾的。這事情就更搞笑了,年羹堯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中的進士進而走上仕途,而這年胤禎已經二十一歲了。與合法性相關的還有很多傳說,例如,雍正逼康熙傳位給自己,說雍正逼死了自己的母親,殘害自己的親兄弟撫遠大將軍老十四愛新覺羅o胤禵。可以看出,雍正就是一個靶子,所有的髒水都在往他身上潑。

揭祕好人雍正:一世的惡名竟來自於自己的功績?

說實話,我並不關心雍正是否具有合法性,作爲歷史來看,我只關心他對歷史有什麼貢獻。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封建社會,老百姓居然如此關心政治嗎?封建中國江山易主不是什麼新鮮事,老百姓管他誰當皇帝,誰當皇帝都是一樣過日子。那麼,爲什麼當時傳聞這麼多呢?

很顯然,當時雖然雍正已經做了皇帝,但自己的位置並不穩當,尤其爭奪皇位的人都還沒有死心。仔細分析這些傳聞都是有政治目的的。修改遺詔,只是爲了宣傳雍正不具有“合法性”;“謀父、逼母、弒兄、屠弟”只是爲了宣傳雍正“非君子”,這樣的人不配當皇帝。而且這些宮廷祕聞,老百姓就是想編都不可能說得跟真事似的,這隻能說明這些事情不是始於民間。如果老百姓是聽來的,而且是聽雍正的政敵說來的,這事情可信嗎?

雍正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僅以硃批奏摺而言,雍正朝現存漢文奏摺35000餘件、滿文奏摺6600餘件,共有41600餘件,平均每天批閱奏摺約10件。而且批覆都以紅砂硃批,這說明不是找人代筆,有的奏摺上的批語竟有1000多字。著名作家二月河曾如此評價雍正:“康熙、唐太宗,還有秦始皇這些勤政君主,沒一個比得上他的。”可這樣一個“一心爲公以天下計”的皇帝,無論是在位的時候,還是身後都留下了惡名。

雍正曾在年羹堯的奏摺上批了一段流傳後世的君臣說:“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爲君者施恩易,當恩難;當恩易,保恩難;保恩易,全恩難。若倚功造過,必至返恩爲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實際上這對雍正又何嘗不是呢?他一心想造福於民,卻層層受阻,雖然取得了不少功績,卻免不了爲當世和後世所惡。套用他自己的話講,正所謂“做事易、成事難;成事易、守事難;得名易、保名難;保名易、全名難”。

雍正在位僅十三年,個人認爲卻是對整個大清王朝作出貢獻最大的一位皇帝。但這樣一個兢兢業業,一個一心爲公的好皇帝,在位時以及身後若干年之內卻備受爭議,實在令人惋惜。但歷史是公正的,近年隨着關於其相關史料的逐步公開,大衆逐漸開始接受了這位好皇帝,甚至開始爲其“平反”,這很值得欣慰。

雍正的成功,首先在於他摒棄了人情的束縛。在封建官場,所謂的處世哲學,其實就是一部人情學。這類學問雖然讓一部分人在複雜的鬥爭之中得以明哲保身,卻讓很多人失去了在歷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機會。以結果看行爲,雍正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爲了整個國家社稷,爲了黎民百姓。雖然在世時已經揹負罵名,雖然他知道自己無力將自己的形象在百姓的口中和文人的筆下更改,但他依然努力地工作着,依然奮力地爲了天下而不斷得罪那些不得不得罪的人。可喜的是,近些年對雍正的評價正在發生改變,人們正逐步開始轉變對他的認識,甚至有很多人已經喜歡上他,例如我自己。雍正在後世所得到的認同向我們昭示了一條生存法則: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