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左宗棠謀位之謎:因對清廷不滿 左宗棠曾想造反

左宗棠謀位之謎:因對清廷不滿 左宗棠曾想造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時間控制軍權和地方大權的湘淮大將,詭祕地謀取皇帝之位,既鮮爲人知又頗令人費解。而湘淮大將左宗棠雖然未有謀位的大舉,卻實有“問鼎”的隱情。

清廷上層爲互謀皇位而生死拼殺,可以說是常有之事。而長期控制軍權和地方大權的湘淮大將,也在緊張而詭祕地謀取皇帝之位,這既鮮爲人知又頗令人費解。其中,湘軍的另一個頭麪人物左宗棠,亦有謀位之想、之行,則更令人難以置信,其謀位的事情也更加詭祕,其過程可謂曲折而漫長。

左宗棠謀位之謎:因對清廷不滿 左宗棠曾想造反

網絡配圖

研究者稱,左宗棠先有謀同洪秀全造反的行動。太平天國農民大起義爆發於廣西,太平軍揮師北進,勢如破竹。當其兵鋒抵達湖南時,平民出身的知識分子左宗棠有過一番深思,認爲天下大亂,首先倒黴的是平民百姓。他“但願長爲太平有道之民”的願望破滅,其原因自然不在起義的民衆,而是“官逼民反”,“當今國事敗壞已極,朝廷上下相蒙,賢奸不分,對外屈膝投降,內部貪污腐化,外敵侵略無已。各地盜賊紛起”。另外,左氏作爲環境封閉的湖南傳統知識分子,對清廷的統治政策一直不滿,曾經存有“扶明滅清”的思想。左宗棠同情農民起義,另一個原因是其科舉道路與洪秀全相似,極不順利。這段歷史因太過隱祕,故而也是一樁祕聞,但無論正史、野史、筆記、演義傳聞等等。所言皆大致相仿,絕非空穴來風。

太平軍攻抵長沙期間,左宗棠曾去拜見洪秀全,共謀大計。左氏曾勸其“勿倡上帝教,勿毀儒釋,以收人心”。正史方面如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中說:“左宗棠嘗投奔太平軍,勸勿倡上帝教,勿毀儒釋,以收人心……不聽,左乃離去,卒爲清廷效力。”範文斕《中國近代史》稱:“當太平軍圍長沙時,左宗棠曾去見洪秀全,論攻略建國策略”,洪秀全不聽,左宗棠夜間逃走。此外,肖一山《清代通史》、張家晌《左宗棠:近代陸防海防戰略的實行家》、稻葉君山源《清朝全史》皆有類似記述。至於野史中的描述,則更爲繪聲繪色,但中心內容不外乎上述正史所記。

左宗棠謀位之謎:因對清廷不滿 左宗棠曾想造反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件事對左宗棠來說是很嚴重的:若爲清廷知道,這可是滅族大罪;從太平軍中逃走,洪秀全對他也不會善罷。所以,他只好舉家隱入深山梓木洞。清方和洪秀全對他的行蹤果然都有反應,最終經駱秉章等極力勸說,左宗棠才勉爲其難,在駱幕供事六年。

咸豐九年(1859),“樊燮事件”發生,咸豐下詔“就地正法”左氏,引起左氏及胡林翼、曾國藩等多人的警覺和不滿。湘軍在長江流域獨撐局面,而朝廷對漢官漢將放心不下,“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在等着他們。左宗棠在湖南六年的努力,用潘祖蔭的話說“此天下所共見”,而朝廷見到官文的一紙奏疏,便下詔“就地正法”,實令漢員寒心。左氏在未接上諭前乃負氣而走,後詔書下達,曾國藩邀他去安徽宿松大營,胡林翼也趕往此地。他們在宿松住了二十餘日,日夜商討,其中有多日是曾、左、胡三人摒除他人密談。

   據左宗棠的後人左景伊分析,他們當時就是商議謀取國家政權,由湘軍領袖取而代之,左景伊的《左宗棠傳》中記載,其動議者是胡林翼。胡氏認爲,當今之勢,滿人皇族腐敗,已不堪統治全國,而太平天國自天京內訌之後,敗勢已定。湘軍勢力舉足之重,待擊敗太平軍後,一定是清政府的心腹大患。不久前,湘軍攻下武昌,咸豐本來很高興,打算提拔曾氏,而滿員則言:“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間巷一呼,撅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之福也。”咸豐聽後臉色大變,收回了提拔的成命。所以,與其坐而待斃,莫如先發而制。

左宗棠謀位之謎:因對清廷不滿 左宗棠曾想造反 第3張

網絡配圖

   胡氏說:“天下糜爛,豈能安坐而事禮讓?當以吾一身任天下之謗!”很可能他們在宿松所議的正是謀位之事。當時的意見分歧一定很大,其中心人物自然是曾國藩。曾氏以忠君衛道立命,自然堅決反對自立,使宿松的密謀沒有結果。至於左宗棠的態度,他當時名聲雖高,但尚未形成氣候,胡林翼雖有謀位之想,但他自認爲才氣遠不如左宗棠,勢力更不如曾國藩,身體又十分虛弱,經常咳血,實難當長久之大業。他深知曾國藩“讓道”、“克己”,不會冒篡位之險;而他對左宗棠的看法,以爲“品學爲湘中士類第一”,“橫覽七十二州更無纔出其右者”所以,左宗棠纔是最好的人選。無奈,當時左宗棠實力還太差,又是“待罪之身”,讓他出來當國家之政,自然不是時候。當時讓曾國藩去輔佐左宗棠,那是絕不可能的。人常言“事者,勢爾”,當時的形勢,胡林翼如何能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