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匡胤手段有多高?開國功臣的權力說沒就沒了

趙匡胤手段有多高?開國功臣的權力說沒就沒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匡胤登上帝位之後,雖然披上了龍袍,坐上了龍椅,但有一塊心病卻在持續困擾着他,那就是五代以來輪番上演的兵變慣性,那些猛士悍將一旦掌握了中央禁軍的兵權,或者盤踞地方,很容易擁兵自重,甚至取而代之。爲此,他茶不思,飯不想,睡不安穩。如何杜絕此類事件的重演,是當務之急。

一天,趙匡胤問趙普:“天下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換了八姓十二個皇帝,弄得兵革不息,生民塗炭,倘要息兵養民,保持國家長治久安,有什麼好辦法呢?”

趙匡胤手段有多高?開國功臣的權力說沒就沒了

網絡配圖

趙普回答說:“這些禍亂,原因無他,只因節鎮權力過重,君弱臣強而已。如今要長治久安,惟有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三管齊下,天下自然安定。”趙普話未說完,宋太祖連連稱善,於是,他開始實施歷史上沒有幾個人用過的政治手腕。

收兵權首先是從較疏遠的高級將領開始的。節度使分兼侍衛親軍司馬軍和步軍都指揮使的張光翰、趙彥徽,在開國功臣中分別排名第五、第六位,他們首先被奪兵權。960年七月,宋太祖的“義社兄弟”韓重贇征伐李李筠回來後,立即命他代張光翰爲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趙匡胤篡位之際,挺劍逼迫首相範質臣服的親信羅彥瓌,也於此時被安排代趙彥徽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張光翰、趙彥徽被奪兵權後,分別改命爲永清軍節度使、建雄軍節度使。於是,領軍大將被奪兵權後出爲地方節度使,便成爲了趙匡胤打發他們的慣用政策。

960年十一月,平定淮南李重進後,收兵權的矛頭指向殿前、侍衛兩司的最高長官。慕容延釗後周末以鎮寧軍節度使任殿前副都點檢。趙匡胤發動兵變滅周建宋時,正率前軍屯駐真定的慕容延釗,被提拔爲殿前都點檢。他奉詔自河北率軍西征李筠獲得勝利後,被晉升爲侍中,享受宰相待遇。但是,趙匡胤沒有讓他到京城殿前都點檢公署任職,而是安排他回節鎮所在地。當趙匡胤的把兄弟趙彥徽被奪兵權事件發生後,慕容延釗擔心功高震主,便在961年二月到京朝賀趙匡胤生日之際,上表自請解除兵權。

趙匡胤手段有多高?開國功臣的權力說沒就沒了 第2張

網絡配圖

  同年閏三月,慕容延釗即被罷去殿前都點檢軍職,移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襄州。殿前都點檢一職也就此廢止。韓令坤在後周時任殿前都虞候及建節都在趙匡胤之前。趙匡胤建宋時,他正以侍衛親軍都虞候巡防北部邊境,隨即也被升爲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加同平章事,爲使相,禮遇與慕容延釗相同,但也並未回京實際掌握侍衛司兵權。征討李筠時,他奉詔自北疆率軍屯守河陽,雖未參加征討,但平李筠後,也進爲侍中級使相。當建隆二年春慕容延釗自請解軍職時,韓令坤雖和宋太祖親密如鐵哥們,但也同時被奪兵權,安排到成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的“義社兄弟”石守信自副都指揮使升爲都指揮使,成爲侍衛親軍司正長官。

不久,宋太祖收兵權的範圍擴大到自己的親信。961年七月,宋太祖設宴招待石守信、王審琦等高級將領。酒酣之時,趙匡胤卻悶悶不樂起來。石守信等人忙問原因,太祖支開左右,說:“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們的功德,我銘記於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卻常常難以入眠,還不如做個節度使快樂。”石守信等人納悶,忙問爲何。太祖答道:“其中緣由極易知曉,做天子如此風光,天下誰人不想?”石守信等人聽到皇帝話中有話,頓覺氣氛不對,均表示如今天命有歸,無人敢懷有異心。不料,太祖卻說:“縱使諸位無異心,若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將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那也由不得你們了。”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分明是懷疑他們有奪位之心。他們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後果很嚴重,便請太祖指點明路。太祖見時機成熟,直截了當地說:“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罷了。你們何不釋去兵權,購買良田,爲子孫立永久之業。又多置歌兒舞女,飲酒作樂,頤養天年?如此,我們君臣間毫無猜嫌,上下相安,豈不爲好?”石守信等人跟隨太祖多年,深知他說這番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第二天,禁軍將領紛紛上書,稱自己有病在身,請求解除兵權。

趙匡胤手段有多高?開國功臣的權力說沒就沒了 第3張

網絡配圖

於是,石守信移爲天平軍節度使,治鄆州,雖仍兼侍衛都指揮使,但兵權已無,而且離京到節鎮居住。高懷德免殿前副都點檢,移爲歸德軍節度使,治宋州,以後,殿前副都點檢也不再設置,殿前司的地位也因而降低,以都指揮使爲正長官。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出爲忠正軍節度使,治壽州。被奪兵權的還有侍衛親軍司的次長官都虞候張令鐸,出爲鎮寧軍節度使,治澶州。次年,石守信又被免去了侍衛司都指揮使軍職。從此,侍衛親軍司的正、副長官不再同時並設,甚至缺而不設,侍衛親軍司逐漸以下屬的馬、步二司爲直屬機構,地位大爲下降。從此,將帥兵變的可能性不復存在。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