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湯顯祖:明代官場裏的“硬骨頭”

湯顯祖:明代官場裏的“硬骨頭”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591年,被視爲“不祥之兆”的彗星出現,那年,也是湯顯祖的不祥之年。他目睹太湖遭災,沿岸赤地千里,“白骨蔽江下”。朝廷發了數十萬兩賑災銀兩,派來特使楊文舉宣撫災民。楊文舉卻藉機侵吞災款,收受賄賂,出賣官職。最氣人的是,當朝宰相申時行居然對其加官晉爵,而將一些忠於職守、勇於揭發的御史貶謫。

湯顯祖:明代官場裏的“硬骨頭”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曾在自己的不朽傑作《牡丹亭》卷首寫下一段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非情之至也。”寥寥數筆,堪稱禮教時代裏對愛情最真切大膽的註解。憑藉一部《牡丹亭》,湯顯祖奠定了自己在文壇的地位,後人甚至將他與西方頂尖的戲劇大師比肩,稱其爲“東方的莎士比亞”。

把自己的名聲看做處女的貞操

和《牡丹亭》才子佳人的愛情喜劇相比,湯顯祖的人生無疑是一場悲劇。他字義仍,號海若,祖籍江西臨川,後遷居湯家山(今江西省撫州市)。

湯顯祖生在書香門第,祖上4代均享有文名:曾祖湯瑄,嗜藏書、好作文;祖父湯懋昭,字日新,博覽羣書,精黃老學說,善詩文,被學者推爲“詞壇名將”;父親湯尚賢是個知識淵博的儒士,爲明嘉靖年間著名學者、藏書家,重視家族教育,爲弘揚儒學,還在臨川城唐公廟創建了“湯氏家塾”,並聘請江西理學大師羅汝芳爲塾師,教授宗族子弟。

生於1550年的湯顯祖,天生聰穎,卓爾不羣。史書記載他“體玉立,眉目朗秀”,見者都嘖嘖稱讚。據說5歲時就能對對子,鄉鄰皆去檢驗,連出數對,沒有不應聲對上的。13歲時,督學賞其才華,將他補爲生員,結果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年才弱冠,就已經飽讀五經、諸史,精通樂府、五七言詩;此外,旁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可謂“全才”。 26歲時,湯顯祖的第一部詩集《紅泉逸草》問世,次年又刊印詩集《雍藻》,一時間聲名鵲起,海內人士都以與他結交爲幸事。

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少年才俊,卻在科舉一途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1577年、1580年,湯顯祖兩次參加科舉,均落榜。他的名落孫山,實際上是當朝宰相張居正暗中操縱的結果。

當時,張居正的兒子正好也參加會試,取中進士早已是內定,但同時,張居正希望找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作陪襯,也好掩人耳目。四處打聽之下,得知最有名望的考生是湯顯祖和沈懋學,於是曲意籠絡,聲言只要肯同他合作,就擔保他們高中。

沈懋學屈從於張居正的淫威,果然如願以償地與宰相公子一同榜上有名;正直的湯顯祖卻潔身自好,先後兩次拒絕招攬,並諷刺地說:“吾不敢從處女子失身也。”他把自己的名聲看得比處女的貞潔還要重要,在名利面前,寧願斬斷浮華也要潔身自好。不識時務的結果是異常殘酷的,在科舉之路上,湯顯祖連年不得志,直到1583年,張居正死後第二年,才以極低的名次考中進士。

批評的矛頭直指皇上

滿以爲人生從此揚帆起航,結果,權臣張四維、申時行相繼當了宰相,以翰林的職位許諾湯顯祖,想拉攏他入幕效力。湯顯祖依然拒絕,他說:“餘方木強,故無柔曼之骨”,意思是自己全身都是硬骨頭,不會妥協。

把當權者都得罪光了,湯顯祖的仕途理所應當地充滿挫折。他先是在北京當了個芝麻小官,第二年又被打發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後遷任南京禮部主事,一待7年。自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以來,南京一直是明朝的留都。雖各部衙門俱全,實際上毫無權力,形同虛設,太常寺和禮部尤爲其中的閒職。在南京期間,雖有北京的官僚慕名請他回去任職,但最終並未成行。

所幸的是,南京雖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依然是文人薈萃之地,詩文家、戲曲家、藝術家往往匯聚於此,談文論藝。湯顯祖在此,一面以詩文、詞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學問,雖至夜半,仍在讀書。家人因此笑話他:“老博士何以書爲?”湯顯祖答曰:“吾讀書不問博士非博士。”

湯顯祖的錚錚傲骨、凜凜丹心,貫穿了他的整個爲官生涯。《明詩紀事》中記載了他的一首詩,詩中寫道:“哀劉泣玉太淋漓,棋後何須更說棋。聞道遼陽生竄日,無人敢作送行詩。”這是他前去南京赴任的途中所寫的。當時,湯顯祖路過河北東光縣,看到驛站的牆壁上題着不少紀念御史劉臺的詩。劉臺曾經上疏彈劾張居正專橫,被抓捕下獄,流放廣西,半路在東光縣的驛站抱病身亡。張居正死後,人們路過東光,紛紛在驛站牆壁上題詩表示哀悼。湯顯祖在詩中所諷刺的,正是這些表示哀悼的人:劉臺生前被放逐的時候,你們別說爲他送行了,有幾個人敢寫送行詩?

對於當朝天子,湯顯祖也絲毫不露怯懦之情。他在南京任職期間,有一次,皇帝認爲言官有欺瞞之罪,下令停俸1年。湯顯祖即刻上書,稱言官並不全是不顧君臣大義之輩,只是朝中權臣竊用帝王之威,培植黨羽,忠直之人不獲重用,這纔是導致言官不敢直言上諫的根本原因。皇上既然追究言官矇蔽之罪,爲何不追究把持朝政的輔臣之罪呢!敢將批評矛頭直指皇上,足見湯顯祖之爲人。

1591年,被視爲“不祥之兆”的彗星出現,那年,也是湯顯祖的不祥之年。他目睹太湖遭災,沿岸赤地千里,“白骨蔽江下”。朝廷發了數十萬兩賑災銀兩,派來特使楊文舉宣撫災民。楊文舉卻藉機侵吞災款,收受賄賂,出賣官職。最氣人的是,當朝宰相申時行居然對其加官晉爵,而將一些忠於職守、勇於揭發的御史貶謫。湯顯祖胸中鬱積的不滿再也掩不住,他奮筆疾書,一氣揮就了《論輔臣科臣疏》,疏中直指申時行等人的誤國行徑,要求徹查楊文舉等一干貪官。

奏章猶如一顆重磅炸彈,震動了整個朝廷。被抨擊的官員,有的賭氣不來上朝,有的以辭職相要挾。皇上不分青紅皁白,直斥湯顯祖“假借國事,攻擊元輔”,把他貶到雷州半島南端的徐聞縣做了個編外典史。

1591年,被視爲“不祥之兆”的彗星出現,那年,也是湯顯祖的不祥之年。他目睹太湖遭災,沿岸赤地千里,“白骨蔽江下”。朝廷發了數十萬兩賑災銀兩,派來特使楊文舉宣撫災民。楊文舉卻藉機侵吞災款,收受賄賂,出賣官職。最氣人的是,當朝宰相申時行居然對其加官晉爵,而將一些忠於職守、勇於揭發的御史貶謫。

放囚犯回家過春節

接到被貶奏摺後,湯顯祖不帶家眷,先從南京回家鄉臨川小住,一場瘧疾將他折磨了4個月,眼看到了規定的時間,迫於皇命,他拖着剛剛康復的身軀,長途跋涉南下徐聞。

徐聞地處雷州半島最南端,自然條件與社會環境都非常惡劣。據康熙《雷州府志》記載,徐聞“白日不朗,紅霧四障”,荒野裏充斥着嚇人的鱷魚和大狒狒;而且三面臨海,東有倭寇侵擾,西有交趾(位於今越南境內)窺伺,當地人也民風彪悍,喜歡武鬥。湯顯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徐聞“其地人輕生,不知禮義”,“總不好紙筆,男兒生事窮”。他深知要扭轉這一陋俗的根本舉措在於加強教化。走馬上任的第三天,他就實地察看教育設施。

一看之下,湯顯祖頗爲失望:縣學破敗不堪,學生無所誦讀,重建書院成了當務之急。經費不足,他就與知縣熊敏把俸銀捐獻出來;沒有地方,他就親自選址。沒幾個月,書院建成,“建於公館東”,取名“貴生書院”。他在此寫下了著名的《貴生書院說》,詳盡地說明自己辦學的初衷、理念與追求。文中寫道:“知生則知自貴,又知天下之生皆當貴重也。”所以,他強調的是個人價值。

湯顯祖在徐聞待的時間不長,但是對於親手創辦的貴生書院卻一直念念不忘。多年之後,他在病中,熊敏致函慰問。這讓湯顯祖又動了南下的念頭,想再到徐聞,在貴生書院裏住上一陣,看看這座書院到底有沒有培養出人才。

湯顯祖在徐聞1年,就被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5年,政績斐然。遂昌山巒重疊,土地貧瘠,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湯顯祖卻在這裏大顯身手。他推行“仁政惠民”的政策,每年開春,都備好酒,執牛鞭下鄉勸農,並作詩曰:“家家官裏給春鞭,要爾鞭牛學種田。盛與花枝各留賞,迎頭喜勝在新年”; 他努力減輕百姓的徭役,並對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礦稅進行抵制,權貴的三親五戚來打秋風,湯顯祖只招待他們一盤炒辣椒、一碗家常豆腐,外加一盆絲瓜湯;他德行兼施,寬嚴相濟,遂昌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出現了“山也青,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雲處處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無事到公庭,農歌三兩聲”的昇平景象。

湯顯祖還是中國古代難得的“人性”官員,他在遂昌最爲著名的兩個舉措,一爲“除夕遣囚”,一爲“縱囚觀燈”。他打開獄門,在除夕之夜讓囚犯回家過年,與家人團聚,收假時,囚犯無一人藉機逃走,全都自動回來;元宵節時則組織囚犯到城北河橋上觀花燈,體會“繞縣笙歌”的歡樂景象。

雖受到民衆擁戴,湯顯祖卻最終因觸怒權貴和地方勢力,招致上司非議,於1598年憤而棄官回鄉。他回去後生活清貧,有時只能喝粥度日,卻指着滿牀的書自嘲:“有此不貧矣!” 他還將寓所喚作玉茗堂,以玉茗比德,以玉茗養性。格韻高絕的玉茗花,正是湯顯祖一生的真實寫照。

《牡丹亭》惹出多少傷心人

晚年在家鄉,湯顯祖徹底打消仕途之念,由政治舞臺轉到戲曲舞臺,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所居玉茗堂,賓朋雜坐,俯仰嘯歌,這或許是一代戲曲家最好的生活方式。

快50歲的時候,湯顯祖創作完《牡丹亭》,在玉茗堂公開演出。臨川城內,萬人空巷,家傳戶誦,幾令《西廂記》減價。湯顯祖又接連寫了《南柯記》、《邯鄲記》,並把他早期寫的《紫簫記》改成《紫釵記》,完成了他的“臨川四夢”。 1616年,湯顯祖在臨川逝世。他這一輩子,按《明史》的說法,只有4個字,“蹭蹬窮老”,雖然有點刻薄,但也是這位文人的真實寫照。

如果以文筆論,“臨川四夢”不分高下。但在流傳上,則以《牡丹亭》數百年長盛不衰。《牡丹亭》的鐵桿“粉絲”,見於記載的,多是容顏秀美、腹有詩書的妙齡少女。當時有一個狂熱追捧《牡丹亭》的少女,據傳因文生愛,把湯顯祖想象成《牡丹亭》男主角柳夢梅那樣的風流才俊,最終看到作者是一個糟老頭,絕望地投河而死!

明代人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裏記載婁江女子俞二孃,秀美能文,尚未婚配。她的生平嗜好便是閱讀《牡丹亭》,並用蠅頭小字在劇本中批註了滿滿一冊閱讀心得。天長日久,哀感身世,深恨自己不能如杜麗娘一般獲得美好姻緣,年僅17歲便故去。湯顯祖得知消息後,揮筆寫下《哭婁江女子二首》以示悼念。明代人還記載過一個叫商小玲的杭州女伶,以色藝著稱,最擅長飾演杜麗娘。她心有所屬,卻因故不能得償所願,因此鬱郁成疾。一日,演到杜麗娘花園尋夢,忽然倒地而亡。

《牡丹亭》閱讀史上最負有盛名的故事,憑藉着一首詩得以千古流傳。廣陵曾有一個名叫馮小青的女子,在閱讀《牡丹亭》之後,感於身世,氣絕而亡。臨終前所作絕命詩云:“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夜讀《牡丹亭》。人間自有癡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牡丹亭》成書的明代,是理學發展到巔峯的時代,完備的道德體系對女性的束縛達到頂峯。女主人公杜麗娘白日春困、私遊花園,只要稍一逾矩,都會招來父母的痛斥。恰如此,她對青春、對愛情強烈的憧憬與嚮往,以“情”爲人生追求,死生相爭,與鐵桶般束縛的現實產生了巨大反差,才能引起同時代人強烈的反響。

我們不難發現,《牡丹亭》的女性“粉絲”,往往情路坎坷,以紅顏薄命爲人生結局。湯顯祖一枝妙筆下,杜麗娘可爲愛情由生入死,死而復生,終究達成情郎中狀元、皇上許婚、夫妻美滿的中國式大團圓。《牡丹亭》造就了無數麗娘之夢,但那些個“麗娘”,卻只能離魂而去,永遠也到不了自己的“牡丹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