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鞅幫秦國變法成功 爲何卻落得滅族的下場?

商鞅幫秦國變法成功 爲何卻落得滅族的下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之初,爲了贏得民心,便在國都咸陽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杆,聲言,誰能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去,便賞他十金。事小而賞重,大家都感到奇異,誰也沒有幹。商鞅又宣佈:“能搬到北門去的,賞五十金。”重賞出勇夫,有一中年漢子抱着試試看的態度將木杆搬了過去,就得到了五十金。商鞅以此表明他說話是算數的,接着便頒佈了變法的命令。

商鞅幫秦國變法成功 爲何卻落得滅族的下場?

網絡配圖

新法施行一年多,很多人包括太子都不守法,一再犯法。商鞅說:“變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貫徹執行,是由於上層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開刀,刑之以法。但太子要繼承王位,是不能施行的,因此就開罪於他的兩個老師,一個被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當時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寵幸,權勢極盛,太子無話可說。

商鞅的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經過十幾年的時間,大大充實了秦國的勢力,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由一個小國變成大國。

然而,商鞅正處在仕途得意之時,秦孝公死了,太子繼位,是爲秦惠文王。他一上臺,他的老師便出面告發,說商鞅想要謀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逃出京城咸陽,當他來到潼關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因爲不認識他所以拒絕收留他,說道:“根據商君的法令,留宿沒有證件的客人是違法的!”

商鞅自作自受,他走投無路,被收捕,車裂於咸陽街頭,家人也被滅族。商鞅雖然長於謀國,但拙於做人,他沒有想到,自己不可能一輩子受寵,未來的天下畢竟還是太子的,不能得罪太子。

商鞅幫秦國變法成功 爲何卻落得滅族的下場? 第2張

網絡配圖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商鞅作爲一個改革家,有遠大的政治眼光,他的變法政策,受秦國國君信任,秦國因之而強大。但在如何做人上,他卻是個失敗者,不懂得給自己留有餘地。吳起是戰國時的一位軍事家、改革家,受國君的寵信,任命他爲相國,主持楚國的變法。他變法的一個主要內容,便是“損有餘而濟不足”,把矛頭指向有權勢的貴族,剝奪他們的田產,廢除他們的特權,把他們發配到邊遠地區。

因此,貴族勢力痛恨吳起,只是由於楚悼王的支持,這些人一時還奈何他不得。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吳起的後臺沒有了,舊貴族們立即對吳起羣起而攻之。吳起無處可逃,情急無奈,撲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他估計那些舊貴族們一定會住手,如果傷害了國君的屍體,那可是滅族的大罪。可那些瘋狂的貴族並不顧慮這些,亂箭齊發,國君的屍體並沒有幫吳起的忙。吳起的變法損害了貴族集團的利益,只要這個集團還存在,他的悲劇命運便是不可避免的。

商鞅幫秦國變法成功 爲何卻落得滅族的下場? 第3張

網絡配圖

從處理官場的人際關係來說,吳起的遭遇給後人很大的啓示。吳起以爲,有了楚悼王這樣的最高掌權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無恐,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而對其他政治勢力的態度可以不聞不問。殊不知,在政治舞臺上,在官場上,所有的靠山都不是永久的,連楚悼王這樣地位的人,如果你將所有籌碼都押在他身上,有朝一日,他兩眼一閉,嗚呼哀哉了,你如何是好?

就像一個老於棋道的棋手一樣,當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後要考慮後面的幾步怎麼走,走一看二眼觀三,這樣你才能在任何情況下,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