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冷靜下來後,我們該怎麼正確評價金兀朮

冷靜下來後,我們該怎麼正確評價金兀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金兀朮,很多人知道,他是岳飛的死敵,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壞蛋。也許你知道他很壞,但你肯定想不到他有多牛。關於他的小說、評書等文學作品雖然有不少虛構的成分,但在歷史上,金兀朮的確實有其人,而且是金國出類拔萃的政治家、軍事家。

如果拋開狹隘的民族觀,換一個角度去看,他其實對整個國家歷史進程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不得不承認,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冷靜下來後,我們該怎麼正確評價金兀朮

一、金兀朮是南宋“恐金症”的製造者

金兀朮本名完顏宗弼,年輕時勇猛過人,精通騎射,是一員身先士卒、勇冠三軍的驍將。1125年攻宋,他雖是東路軍的一員偏將,卻懂得只有集中兵力、諸路合圍才能取勝的道理,並能從大局出發,及時勸止了金軍中的機會主義者,實現了合圍汴京並取得了勝利。

正是由於他智勇兼備,才能迅速地得到提拔和重用,不過二、三年的功夫,已擢升爲獨當一面的大將。到1129年已出任“右監軍”,升爲一路大軍的主將,率軍從登州入海,攻破南宋三十多個州,並一直把宋高宗等人趕到了浙東南的海島子裏,可以說是打出了當時金朝的國威和軍威,並使以南宋朝廷患上了“恐金症”。

二、金兀朮是金軍“柺子馬”的發明者

1130年的進軍江南,雖取得了重大勝利,但長途奔襲,將士疲憊,加之不習水戰,後方不穩,都使得金軍不得不從兩浙一帶退歸。結果在渡江北歸時,遭到韓世忠部的阻擊而過不了江,陷入窘境。但他臨危不亂,找到了破海舟的計策,一夜之間偷偷鑿渠三十里,一舉突破封鎖,完成轉移。

這使他從中吸取了教訓,開始認識到雙方力量的對比已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必須改變策略,作長期的打算。故當粘罕等將領仍堅持認爲可以伐宋時,他以養兵儲糧爲由表示異議。儘管因此而遭到了譏諷,卻成功地阻止了他們的蠻幹。

金廷採納金兀朮的建議,一方面利用降官劉豫打造了僞齊傀儡政權,同時派秦檜回到南宋,破壞抗金斗爭;另一方面鞏固金國在華北的統治,並集中力量解決陝西問題。

金兀朮本人則兵指陝西,在1130年九月的富平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宋軍三四十萬之衆,一舉而奪佔五路之地。但在陝、川交界的和尚原、大散關一帶的拉鋸戰,使金宋戰爭轉入了相持階段。而且在此後的五六年中,金兵是負多勝少,士氣每況愈下,再加上朝中權力鬥爭的激化,都使得形勢逐漸有利於南宋。

在這個關鍵的轉折時期,兀朮利用戰爭間歇,着手整頓軍隊,改進裝備,以重甲武裝精銳騎兵,建立了一支以“柺子馬”爲名的“常勝軍”,凡攻打難下之城及緊急時刻,皆投入這支部隊,屢建奇功。

冷靜下來後,我們該怎麼正確評價金兀朮 第2張

三、金兀朮是金國“出將入相”的成功者

金太宗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爭鬥逐漸激化。宗翰等人都在覬覦皇位,尤其是宗磐、宗雋、撻懶等輩,根本就不把金熙宗放在眼裏。又由於宗磐等專橫跋扈和拉幫結夥,朝廷內部的黨爭更加激化。

可是兀朮卻沒有捲入其中,而是靜觀其變。直到1138年,他幫助金熙宗一舉剷除了宗磐、宗雋與撻懶集團,爲金國化解了一場重大政治危機。金兀朮由此被晉升爲金國都元帥,總攬金國軍事大權。

此後,兀朮等開始準備伐宋,以糾正此前在軍事上的失地失策之主,此舉獲得朝野上下的共同支持與合作。同時,他也對南宋方面的情況做了認真的分析和估計,並在出兵之前做了較爲充分的準備。

1140年五月,金兀朮率領大軍,立即分兵四路出征。宋軍倉猝應戰,準備不足,河南諸郡望風奔潰。僅用了一兩個月,豫、陝多地即相繼收復,取得了相持階段以來的重大勝利,南北對峙的局勢由此形成。同年九月,兀朮再次扶助金熙宗剷除了希尹集團,肅清了朝堂。不久,宗幹病死,兀朮得以出將入相,真正掌握了全國的軍政大權。

冷靜下來後,我們該怎麼正確評價金兀朮 第3張

四、金兀朮是宋金“紹興和議”的推動者

收復河南、陝西后,金兵又乘勝進擊淮北,但打到順昌時,劉錡所率領以八字軍爲主的宋軍以少勝多,重創金軍。自進入相持階段以來,金方已無優勢可言,當時金軍的士氣低落,尤其是漢軍本來沒什麼鬥志,一些人更是經常暗地裏向宋軍通風報信,致使前此“所向無前”的常勝軍,也在這場戰役中“十損七八”,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在此前後,其他諸路金軍也相繼敗北。

此後,經過多次較量,金軍屢遭敗績,兀朮進一步意識到敵強我弱,不能再打下去了。於是他決定擺脫好戰思維,改變現有的僵持局面,那就是積極策劃金宋議和。這倒是正中宋高宗下懷,即於九月派使節去金通問。兀朮於十一月遣使到宋,雙方達成了史上著名的“紹興和議”。

和議的簽訂,無疑是金國的重大勝利,堪稱兀朮所建樹的不世功勳。但也必須指出,在當時對抗的雙方誰也吃不掉誰的情勢下,繼續打下去對哪一方都是不利的,故能夠及時地結束了南北之間長達15年的對抗和戰爭,不僅使兩地民衆的生命財產免遭殺戮和浩劫,而且有利於雙方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恢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