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是誰平復了八年安史之亂,又再造就了大唐王朝?

是誰平復了八年安史之亂,又再造就了大唐王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郭子儀是歷代名將中智慧超羣的將領,在他戎馬倥傯的一生中,幾乎每次戰鬥,都表現出高人一等的謀略和非凡的用兵之道。

是誰平復了八年安史之亂,又再造就了大唐王朝?

一、宵衣旰食,平定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爲名,率領十五萬大軍,起兵反唐,開始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唐朝政府軍由於多年沒有作戰,士兵缺乏訓練,毫無鬥志,叛軍所到之處,有的官吏開城出迎,有的棄城逃跑。一路上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安史大軍很快就渡過黃河,攻陷洛陽,並於第二年西破漁關,佔領了都城長安。叛軍每到一處,都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致使人民流離失所,土地荒蕪,許多州縣出現“‘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悲慘景象。

就在洛陽陷落後的緊要關頭,郭子儀以朔方節度使的身份,奉命率兵征討叛軍。由於他的軍隊平時訓練有素,指揮有方,出征後連戰連捷,陸續收復了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等地,又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復了河北境內的九個縣城,嚴重威脅了安史叛軍的歸路。由於河北各地是洛陽和安祿山老巢范陽(今北京西南)之間的必經之地,安祿山不敢大意,急派史思明回兵攻打郭子儀和李光弼。爲有效牽制叛軍,郭子儀、李光弼的部隊退往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在後面猛追。這時,郭、李聯軍共有十萬人,史思明的兵力只有五萬人,面對軍力上的優勢。郭子儀並不急於交戰,而是利用叛軍長途跋涉、急於求戰的心理,一方面據險設壘,嚴陣以待;另一方面,指揮將士”敵入進攻我們防守,敵人退兵我們追擊,白天炫耀兵力以打擊敵人士氣,晚上偷襲敵營讓敵人不能得到休息”,不斷騷擾,不給叛軍任何喘息的時間。短短几天,叛軍已被折磨的疲憊不堪,士氣十分低落。郭子儀見時機成熟,在嘉山(今河北曲陽東)以十萬對五萬,與史思明部展開激戰。精力旺盛的唐軍以一當十,奮勇衝殺,叛軍兵疲將乏,只有捱打的份,四萬多人被殺,五千多人被俘,幾乎全軍覆沒,史思明帶少數隨從死戰逃脫。這一仗給了叛軍迎頭痛擊,大振了政府軍的士氣。

不久,唐肅宗即位。召郭子儀入朝,拜爲兵部尚書,並以郭子儀率領的部隊作爲反擊叛軍的主力軍。公元757年,安史叛軍發生了內亂,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掉,史思明不聽安慶緒的調遣,安史集團分裂。面對有利的戰機,朝廷決定展開進攻,皇子李豫(即後來的代宗,也叫李俶)被任命爲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實際擔起了全權指揮反擊叛軍的重任。郭子儀巧妙佈置,利用各種力量先是乘機收復了長安,接着又揮師東進,攻打洛陽。安慶緒親自出馬,率十五萬大軍迎敵。郭子儀審時度勢,決定智取。他從部隊裏挑選出三千名擅長射箭的士兵埋伏在營壘內,命令他們說:“等我軍一退卻,敵人一定來攻佔營壘,你們就一邊呼喊,一邊放箭。”在雙方對壘的戰場上,郭子儀的部隊戰不多時,佯裝敗北,引兵撤退。安慶緒不知是計,緊緊追趕,殺入唐軍營壘。埋伏在那裏的唐軍頓時擂鼓吶喊,箭如雨發,叛軍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嚇暈了,亂成一團,郭子儀趁勢揮軍正面掩殺,叛軍潰不成軍,大敗而逃。安慶緒兵敗撤離洛陽,退守相州(今河南安陽)。

後來,在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的共同努力下,延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被唐朝平定了。當肅宗回到失而復得的都城長安後,特地召郭子儀還京,並在長安以東的灞上派人隆重迎接。肅宗拉着郭子儀的手,充滿感激地說:“國家能夠重建,全是你的功勞啊!”在整個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郭子儀宵衣旰食,屢建奇功,爲維護國家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二、長於謀略,善於用兵

公元763年十月,“安史之亂”平定之後不久,西方的吐蕃、党項等族乘機向東發展勢力,唐朝對西北許多地區已經失去了控制。郭子儀看到這種潛在的危機,曾向朝廷提出建議要加強邊防力量,但沒有引起代宗皇帝的重視。不久,吐蕃軍隊逼近並佔領長安,代宗倉促出奔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在這混亂之際,郭子儀再度臨危受命,帶着身邊僅有的二十多名部屬赴任(因之前被罷官,平常所帶將士都已離散)。他一路上收羅軍隊,召集流散官兵。在洛南(今陝西洛南)會合張知節部,實力纔得到恢復。爲安定西北,確保代宗在陝州的安全,他提出了駐軍商州(今陝西商縣)、出兵藍田(今陝西藍田)、迫使吐蕃放棄東進企圖的作戰計劃,上報代宗後得到批准。於是,郭子儀派長孫全緒率一萬唐軍在藍田佈陣,威逼長安。白天在大營中擊鼓張旗,虛張聲勢;晚上則點燃無數燈籠火把,擺出一副進行戰前動員準備的架式。同時,派出將領故意在長安城下來回走動,長安城內的老百姓和一些受郭子儀暗中佈置的年輕人,爭相傳告郭子儀將率大軍到來的消息。吐蕃惶恐不安,認爲郭子儀要攻打長安,審時度勢,吐蕃感到無力控制長安,只得撤兵西去。郭子儀未損一兵一卒,輕而易舉的就奪回了長安。十二月,代宗回到長安,羞愧地對郭子儀說:“早沒有聽你的話,也沒有重用你,纔有今天的局面啊。”自此以後,郭子儀的聲望更高了。

是誰平復了八年安史之亂,又再造就了大唐王朝? 第2張

公元765年九月,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不滿朝廷的封賞,起兵叛唐,並聯合回紇、吐蕃等少數族,一起進攻唐朝的西北邊境。代宗又急命郭子儀率兵前往徑陽(今陝西徑陽)禦敵。面對五倍於己的聯軍,郭子儀鎮定自若,密切觀察敵人的動態,伺機破敵。這時,正好趕上僕固懷恩病死在軍營,回紇和吐蕃分營紮寨,關係並不和睦。郭子儀得知這一情況後,派人到回絕軍營遊說,力勸他們與唐軍聯手攻打吐蕃。回紇人不相信郭子儀還健在,請求與他見面以確定真僞(當時的少數民族雖然蠻橫卻也直爽,他們敬畏郭子儀,但聽說郭已去世所以纔有見面的請求)。郭子儀在分析了戰爭形勢後,果斷地做出了親赴敵營、瓦解聯軍的決定單槍匹馬來到回給的大營,回紇人被他的勇敢和才智所征服,同意與唐軍聯兵共抗吐蕃。隨後,唐朝和回絕聯軍迅猛出擊,大戰吐蕃,斬首五萬,俘虜一萬多人,奪回了被吐蕃搶走的工匠、婦女四千多人,繳獲牛羊駝馬數以萬計。其他各支攻唐軍隊聞風喪膽,逃之夭夭。郭子儀單騎退兵,從此名震千古,傳爲佳話。

郭子儀在多次戰爭中,都是採取這種靈活的戰略戰術,出其不意,以弱敗強,以少勝多,多次創造了輝煌戰績,在平定內亂和抵禦邊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三、進退泰然,德高望重

從來是功高震主,武將的權力太大了,功勞太多了,總會讓皇帝覺得不那麼放心。雖然郭子儀有扭轉困局的功勞,但在動亂還沒有平定的時候,肅宗皇帝就已經迫不及待的要解除他的兵權了。先是派了一個宦官到軍中去做監軍,一切行動都要向太監彙報,接着又正式解除了他的兵權,讓他回老家去休息。過了一段時間,史思明攻勢厲害,肅宗覺得離了他不行,又起用郭子儀當天下兵馬都統。代宗繼位後,再次罷了他的兵權。等到吐蕃軍隊佔了長安,才又想起了郭子儀。升他爲關內副元帥。其他的罷職復職還有幾次,雖然有這麼多次的折騰,但每次郭子儀都是朝廷需要他時,一接到命令,不顧一切,馬上行動。等到上面懷疑他,要罷免他時,也是不顧一切,拿得起放得下,馬上就回家靜養。從無任何的怨言,也從沒有在重掌兵權後給誰來點顏色看。這種立身處世不怨天、不尤人的風格,朝廷徵用就疆場效命,收去兵權就安心靜守的氣度,再加上他帶兵素以寬厚著稱,很得軍心;在戰場上沉着有謀略,屢戰屢勝,使得他能夠在每次被罷免後都能重新起來。而且深得將士的愛戴與敬重,就連不把朝廷放在眼裏的藩鎮悍將也對郭子儀恭敬如儀,一向桀驁不馴的大將田承用就說過:“我的膝蓋很久沒有跪人了,今特爲郭令公一跪”。

縱觀郭子儀的一生,雖然位極人臣,德高望重,但他從不居功自傲,而是忠心爲國,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信任。以一身而系天下安危近三十年,“權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蓋一世而皇帝不疑”,實爲歷代名將之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