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唐代宗平定八年的安史之亂,有哪些影響?

唐代宗平定八年的安史之亂,有哪些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宗平定八年的安史之亂,有哪些影響?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喜歡戲劇的朋友們一定看過經典劇目《醉打金枝》,講的是郭子儀的第三子郭璦與夫人昇平公主吵架,郭璦嫌公主不給父親祝壽,昇平公主認爲自己的身份是公主,無須行禮。郭璦就罵,大意是你父親不過依仗我父親才當上天子的,我父親還不稀罕呢。昇平公主大怒,回去給代宗李豫告狀。李豫就說,你不知道啊,他父親就是自己不想做天子才讓我做的啊,如果他想的話,江山就不是我們李家的了。說完,李豫就哭了。

郭子儀自然嚇壞了,兒子說了這麼大逆不道的話,那還了得。郭子儀親自把兒子綁上,帶到朝堂去請罪。誰料李豫不但不追究郭璦的罪責,還寬慰郭子儀,說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孩子們閨幃之言,不必當真。說完還給了郭家很多賞賜。郭子儀回去僅將郭璦打了幾板子,這件事就此揭過。

這個故事最早記載於趙麟的《因話錄》,後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時收錄,可信度較高。其中有兩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值得玩味。

第一個細節是李豫不但不生氣,還反過來安慰郭子儀。第二個細節是,作爲皇帝的李豫竟然會哭泣。要解釋這兩個細節,還得從李豫的成長和李豫與郭子儀之間的關係說起了。

李豫原名李俶,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子,先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成王,改名李豫,最後立爲太子。李豫生下來的時候是開元十四年,到天寶元年時已經16歲,冷眼旁觀李林甫楊國忠的爭權奪利以及整個朝廷的腐化。對安史之亂前後的巨大變化,李豫身處其中,體會自然非一般人能及。馬嵬驛之變後,李隆基李亨父子分道,李亨在靈武即位爲帝,作爲李亨長子的李俶被任命爲天下兵馬大元帥,先後率軍收復了長安、洛陽,立下了社稷大功。李亨去世後,李豫即位爲皇帝,繼續其父未竟的事業。

李豫接手的大唐帝國,早沒有了往日的雄風,叛軍還在到處作亂,財政陷入危局,朝中也缺乏良臣。他沒有可信任的人,可以倚靠的,在外是擁兵自重的將領,在內是作威作福的宦官。

好在,李豫有郭子儀。

唐代宗平定八年的安史之亂,有哪些影響?

郭子儀在安史之亂前期即是平叛主力大將。馬嵬驛政變之後,李亨奔靈武,召郭子儀回朔方,任命他爲兵部尚書,希望他收復兩京。郭子儀不負所托,帥15萬大軍與叛軍在香積寺附近大戰,一舉收復長安,隨後兵發洛陽,新店一戰,洛陽收復,郭子儀立下再造大唐之功。到758年,九節度圍相州,由於缺乏統帥,又被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掣肘,聯軍被安慶緒、史思明聯軍擊敗,郭子儀背鍋,被免去職務。此後,郭子儀多次背鍋,成爲大唐有名的“背鍋將”,他又多次力挽狂瀾,穩固江山。

762年,李豫即位不久,聽信程元振的讒言,解除郭子儀的兵權,方他去修皇陵。此時,天下局勢又變,叛軍內亂,史思明殺安慶緒,又從李光弼手中攻取了洛陽。此時,西北的吐蕃、党項等不斷犯邊,蠶食大唐領土。在此危急時刻,李豫又一次啓用郭子儀,並向回紇借兵10萬,一舉再次收復洛陽。不久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殺害,叛軍內亂,唐軍趁勢進攻,史朝義自殺,安史之亂正式結束。

內亂一除,外患又至,吐蕃攻陷長安,李豫奔走陝州,郭子儀統領各地勤王之師,用聲東擊西之計將吐蕃趕出長安。經此一役,李豫徹底服了郭子儀,賜他鐵券,並畫像於凌煙閣。

郭子儀每次被解除兵權,都沒有爭辯。每次被起復,也沒有提條件。而且他很懂自保之道,不惜借奢靡來自污,還與李豫結兒女親家,確保始終得到李豫的信任。因此,在兒子郭璦與昇平公主鬧矛盾時,郭子儀才能不被落井下石。

相比之下,更多功勞不如郭子儀的將領就不那麼讓人放心了。另一個元勳李光弼就有很多私心,在勤王的事情上也不那麼上心,最終被李豫放棄。還有叛軍中在最後時刻倒戈的田承嗣、李懷仙、朱希彩等人,表面上歸順朝廷,實際上擁兵自重,成爲一方割據藩鎮,日益成爲朝廷大患。李豫表面上平定天下,實際上政令入不了藩鎮,他的統治實在尷尬。

更尷尬的是面對宦官。

從李隆基開始,重用宦官是傳統。在很多關鍵時刻,宦官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高力士助李隆基剿滅太平公主一黨,李輔國、程元振助李豫滅張皇后一黨,順利登位,魚朝恩在陝州護駕,這些都成爲他們左右政局的資本。更變本加厲的是,爲了牽制在外統兵的將領,李亨、李豫都喜歡宦官監軍,甚至成立由宦官統領的神策軍,成爲由皇帝掌握的最重要的軍事力量。

這樣的情形下,宦官難免膨脹,進而不把皇權放在眼裏。李輔國甚至對李豫說:“大家(皇帝的俗稱)但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李豫還得尊稱其爲“尚父”。李輔國被李豫派人暗殺後,程元振弄權,瞞報軍情,打擊將領,弄得內外離心離德。魚朝恩居功自傲,也說:“天下之事,怎麼不由我?”

雖然李豫仍舊掌握最終權力,將專權的宦官一個一個處理,但因需要宦官來掌握權力,故宦官專權屢禁不止,終成中晚唐頑疾,乃至後世皇帝廢立完全掌握在宦官手中,李豫難辭其咎。

唯一讓李豫不感到尷尬的是財政。

安史之亂,造成江南財賦無法正常運至長安,洛陽朝不保夕,又無法在洛陽取食。李豫上臺後,任命通州刺史劉晏爲戶部侍郎兼京兆尹,擔任度支使、轉運使、鹽鐵使、鑄錢使等職,劉晏到任後,經過實地調研,改過去直接輸送爲分段輸送,減輕了江南負擔,縮短了轉運週期,確保糧食賦稅源源不斷進入關中,穩定了物價。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李豫得以安心處理其他事務。

後世對李豫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就說李豫是“昏君”。歐陽修在《新唐書》中也說他“餘孽猶在,平亂守成”,勉強是個“中材之主”。而五代的劉眴在《舊唐書》中卻稱讚李豫“識人間情僞,知稼穡之艱難”,“古之賢君,未能及也”。

劉眴生活的時代比中唐還亂,因此更加容易體會李豫的艱難。而歐陽修則處在太平盛世,要求未免高了點。對此,李豫也只能尷尬的一笑,畢竟歐陽修沒有在生死邊緣掙扎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