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凡事皆合天道,他是才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天子”

凡事皆合天道,他是才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天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翦滅羣雄、建立後漢,開創“光武中興”,中華出了一個真正的天子,這個天子,最符合天子的定義,最符合中華的天道。所以,從天道角度來看,從“天下普遍幸福”角度來看,這個天子,最應該成爲歷朝歷代天子的楷模,最應該永垂不朽,永垂不朽,就是真正的“萬歲”。

天子的定義,就是凡事符合中華的天道。

這個真命天子,就是光武大帝劉秀。

凡事皆合天道,他是才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天子”

漢光武帝劉秀(前5年~公元57年),會種田,會做生意,練過武,愛讀書,善用人,善於帶兵打仗,善於治理國家,既算開國皇帝,又算中興之主,與開國功臣和睦相處,處理皇后更替和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更是遊刃有餘。可以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處理的如同烹小鮮。

不僅如此,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夢見了父親和母親攜手而行,並肩漫步,就像他小時候看過那樣的恩愛。夢醒之後,五十多歲的劉莊,當着滿朝文武的面放聲大哭,可見,劉秀與陰麗華始終十分恩愛,劉秀,還有一個完美的愛情。

凡事皆合天道,他是才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天子” 第2張

爲什麼,什麼好事都是劉秀的?爲什麼,這麼好的一個天子,但知名度卻不高,在大多數人心裏,劉秀的名氣並不大,不如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等,甚至不如楊廣?這些,就是我們本節要討論的內容。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如果我們細細的考察劉秀的所作所爲,就會發現,他的一切,都是符合“天道”的。天道,就是自己的行爲舉止,與自己所處的大環境的需求,高度匹配。劉秀做到了,什麼好事就都是劉秀的。從太平盛世突然變成天下大亂,這個大環境,恰恰需要這麼一個劉秀,所以,劉秀應運而生,所有好事都是他的。

劉秀,是漢景帝的後代,但屬於小宗,所以,到劉秀時,他和他哥劉縯,已經是普通的平民了。年輕時的劉秀,大環境是王莽主政的前期,還沒開始大規模的改制,所以,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的環境,需要的是好好讀書,將來,一邊當好官,一邊過好自己的日子,所以,劉秀很愛讀書,而且還去了京城求學。這個時期,劉秀像個書呆子,一邊種地,一邊讀書,書呆子恰恰符合大環境的需求,兩者高度匹配,符合天道。

凡事皆合天道,他是才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天子” 第3張

所以,劉秀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執金吾,就是首都衛戍區司令加上首都的市長,需要文武雙全。陰麗華,劉秀心目中最美、性格最好的結婚對象。非常明顯,劉秀追求的,就是“公私兼顧”。於公,當大官,而且是文武雙全的大官,爲天下普遍幸福做貢獻,其實,就是工作順利。於私,找一個最符合自己的妻子,娶妻生子,其實,就是生活幸福。於公於私都順利,對天下有貢獻,讓自己生活幸福,這恰恰就是天道的核心內涵。每個人都能如此,都能工作順利,生活幸福,這就是學習天道的作用。

王莽就與劉秀不同,他自己大公無私,他也希望所有人都大公無私,把土地財產都拿出來,實現理想的大同社會。而天道,需要既爲天下,也要爲自己,於公於私都合適,公私要兼顧,所以,王莽違背天道,劉秀符合天道。

劉秀暗戀陰麗華,但並沒有馬上娶她,爲什麼?門不當戶不對,當時,兩人的身份、環境不匹配。如果劉秀勉強娶了陰麗華,很可能兩人都不幸。所以,天道,只有一個大原則,那就是兩者高度匹配,匹配度不足,強扭的瓜不甜,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倒黴的是自己,而且心愛的人也倒黴。而劉秀,他選擇陰麗華,沒錯;他暫時沒娶陰麗華,也沒錯;每一個決策,都是符合天道的。到兩人高度匹配時,你未娶我未嫁,我們倆天長地久,天道,能製造永久牌的幸福。

接下來,環境變了,王莽開始改制,天下有些亂,他哥劉縯好俠養士,準備起義,而且經常取笑劉秀,說他就知道種地讀書,沒出息。兄弟倆,誰更符合天道呢?還是劉秀。天道講,什麼環境幹什麼事,時機未到,你超前了,你就死定了,王莽超前,王莽就死定了,綠林軍超前,劉縯超前,兩者都是死,天道如此。

而劉秀,在觀察,在等待:王莽的新朝真的不行了嗎?現在是必須起義的時候嗎?所以,漢景帝給劉徹的遺囑,最重要的一點是“知機”,要善於把握時機,因爲漢景帝瞭解自己的兒子,這孩子太牛、太好大喜功,不容易把握時機,更不容易知止。可惜,劉徹把漢景帝的遺囑當成了耳旁風。

凡事皆合天道,他是才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天子” 第4張

而劉秀,就善於把握時機。天道不關心“對不對,應該不應該”,天道要求必須“知機”,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不到時候,即便再對、再好,也不能做,只能等待時機。劉秀特喜歡研究“圖讖”,圖讖,其實就是“根據各種表象,綜合把握時機的學問”,所以, “善於把握時機”的劉秀,最符合天道。

當時,有個圖讖上說:劉秀將來要做皇帝。王莽的國師公,本來名字叫做劉歆,是大學者劉向的兒子,是西漢的天皇貴胄,後世曾有人將他和孔子並稱。這廝不知道從那裏也聽說了這個預言,於是他利用職權,把自己的名字給改了,他的名字改動之後就叫做劉秀了。

讀書種地的劉秀就說了,何用知非僕也?憑什麼你們認爲不是我呢?結果是圍觀者大笑。其實,這就是劉秀的客觀分析。當時,大環境是天下太平,只不過,王莽,人爲的把天下搞亂了,所以,按照天道,人心思定,必然還會天下一統,如果天下真的大亂,必定還會產生一個真命天子,誰是真命天子呢?這個人,必須“上應天命、下順民心”,必須事事符合天道。

誰最符合天道呢?劉歆幫助王莽違背天道,因此,不可能是他,所以,很可能是自己,得天道者得天下。圖讖,不是迷信,而是一種分析客觀環境需求的方法,需要善於綜合表象,善於把握時機的能力,關鍵是,需要符合天道。

所以,老實巴交、爲人木訥,只知道種地和讀書的劉秀,只是遵循天道爲人處事而已。馬上,他就不老實了。

公元21年初冬,在南陽這個地方,劉縯要造反了。造反,必須拉隊伍,劉秀因爲老哥拉不到壯丁,在老哥面前說道:“這種小事情,我只要露個面就搞定了。”果然,一些小混混眼尖,立馬看見一個奇蹟:“劉秀也造反了,老實巴交的慫人,劉秀也造反了。”一些人看見劉秀也敢參軍,一個個膽氣大增,劉縯立馬就組織起了一隻隊伍,這就是春陵軍。

王莽的信仰讓天下大亂,到了必須造反的時候,劉秀遵循天道,站了出來。他開始跟着劉縯打仗。一開始,騎的是牛,不是馬,因爲,沒馬。打仗,只爲勝利,有什麼用什麼,什麼邪招都可以用,劉秀騎牛,符合天道。

劉演很能打,所以,很快就出名了,但比起其他綠林軍,春陵軍實力不行,所以,反莽聯軍推立劉玄,當了更始小朝廷的皇帝。王莽當然不幹,所以,派大軍圍住昆陽。昆陽城內,大難臨頭各自飛,大家都想跑,劉秀還能笑得出來,他說,併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勢無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陽即拔,一日之間,諸部亦滅矣。今不同心膽,共舉功名,反欲守妻子財物邪!”劉秀以一個區區將領,說服大家衆志成城,遵循的還是天道。既然打,必須勝,逃跑,肯定慘敗,被圍,反而更團結,纔有一線生機。所以,劉秀的超人膽識,得自於天道。

這時候,昆陽城只有8、9千人,敵軍四十二萬,於是,劉秀決定帶着十三人突圍,搬救兵。十三對四十二萬,老實的讀書人劉秀,突圍成功,爲什麼?該老實的時候,劉秀非常老實,打仗,不能老實,劉秀就能找到機會,天無絕人之路,前提是,事事符合天道。所以,真心遵循天道的人,往往能爆發出超人的能量,這種能量,源自於精神意志力。我順應天命,老天爺當然眷顧我,一個人,天命感超強的時候,力量也會超強。

於是,劉秀搬兵成功。

秀奔之,斬首數十級。諸將喜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居前,請助將軍!”秀復進,尋、邑兵卻,諸部共乘之,斬首數百千級。連勝,遂前,諸將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秀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

尋、邑易之,自將萬餘人行陳,敕諸營皆按部毋得動,獨迎與漢兵戰,不利,大軍不敢擅相救。尋、邑陳亂,漢兵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裏。

這一段,寫的非常精彩,就不翻譯了。昆陽之戰,徹底消滅了王莽的實力,而且,他還受降了一位重要的將領,馮異。更關鍵的是,光武發現和驗證了一個定律,遵循天道,事事順利,運氣奇佳,力量無窮,他隱約感覺到,自己掌握着天命。

但是,由於他和哥哥劉縯的功勞太大,舂陵系實力大增,劉玄憂心忡忡。於是,遵循天道的劉秀,告訴他的哥哥:“事情正在起變化。”劉縯說:“不用擔心。”劉秀說:“李軼這個人也不能再相信了。”劉縯卻不聽從勸告。於是,劉玄就誅殺了劉縯,當天逮捕,當天殺害。消息馬上就傳到前線的劉秀,假如這時候你是劉秀,你怎麼辦?

劉秀看到的是環境需求:大環境,天下必須重新統一,統一需要更始朝廷;小環境,春陵軍不可能單幹,只能幫助更始朝廷做大;所以,環境需要,劉秀不能復仇,劉秀必須認慫,從“天下和整體”的角度考慮問題,劉秀必須支持統一的更始朝廷。復仇,只是從“個體”角度出發的東西,此時的報仇,不僅對天下無益,對自己更無益,違背天道的事情,劉秀不幹。

於是,“秀聞之,自父城馳詣宛謝。司徒官屬迎吊秀,秀不與交私語,惟深引過而已,未嘗自伐昆陽之功;又不敢爲縯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慚,拜秀爲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劉秀的決策,是唯一符合天道的決策,即保存了自己,又保存了天下一統的希望,公私兼顧。

天道,不是模棱兩可,不是抹稀泥,更不是怎麼說都有理,是“這種環境下,必須這麼做,才能爲天下帶來普遍幸福”,天下大亂時期,怎麼有利於天下一統,就應該怎麼做,這就是天道。當時,支持更始朝廷,就是天道,所以,劉秀的決策,並不違心,只是順應天道。

這應該是更始皇帝最快樂的日子了,這時候,反賊們攻入長安,王莽被殺,天下的形勢對更始朝廷是極其有利的。更始皇帝給了劉秀大官,但是虛職,劉秀等於被軟禁了。

這時候,劉秀能做點什麼呢?還是要遵循天道,更始不用自己,事業上不能勉強,事業上只能無爲,只能等待。但是,家庭上應該有爲,他與陰麗華門當戶對了,所以,劉秀決策,迎娶陰麗華。

順應天道,人生不過如此,工作順利,生活幸福,兩者兼得最好;即便工作不順,生活幸福也不錯;即便生活不幸,工作順利也不錯;所以,劉秀迎娶陰麗華,是當時環境下的最佳選擇,照樣符合天道。

王莽一死,天下更亂,劉玄希望把河北搞定。但河北的情況很複雜,搞得好就是個美差,搞不好就是個苦差。於是,更始皇帝派劉秀到洛陽去,相當爽快地給了一個職務,這個職務是大司馬,並且對劉秀說:“那地方,盜匪反賊數十百萬,你這個單槍匹馬去搞不搞的定啊?”一是沒有給錢,二是沒有給兵。去不去呢?天道要求,劉秀必須去。

王莽死了,劉玄只想自己,不管天下,所以,劉玄不是天命的繼承人,自己怎麼辦?關鍵是,這時候,劉秀已經確定自己就是天命的繼承人了,所以,唯一的出路是二次創業,帶出自己的隊伍,打江山。所以,新婚幸福的劉秀,弄了一頂欽差的帽子,單槍匹馬,就往河北出發了,這個決策,還是符合天道的決策。

這時候,鄧禹追來了,他說:“今山東未安,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聽斷,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歷觀往古聖人之興,二科而已,天時與人事也。今以天時觀之,更始既立而災變方興;以人事觀之,帝王大業非凡夫所任,分崩離析,形勢可見。

明公雖建籓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也。況明公素有盛德大功,爲天下所向服,軍政齊肅,賞罰明信。爲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

意思非常明確,更始皇帝,搞的是西方人最擅長的拳頭政治,統治者僅僅爲了自己的幸福,不管天下,不可能大一統,更不可能在中華實現普遍幸福,所以,只有劉秀才能救中國,才能實現中華的大一統,才能實現中華的普遍幸福,所以,天命必然歸劉秀。

這些話,還真不是鄧禹押寶。鄧禹對劉秀說:以往要出個聖人,一個是天時,一個是人事。天時,就是天下大亂的大環境;人事,就是看誰的所作所爲最符合天道,以人事天,就是董仲舒的天道。昆陽之戰,劉縯之死,看出劉秀事事符合天道,所以,鄧禹死保劉秀。

這時候,有一個叫劉林的,也很看重劉秀,他勸劉秀決河,淹死赤眉,很容易搞定河北。不料,劉秀仁慈,拒絕了。爲什麼呢?以歪招搞定河北,等於是犧牲天下人的生命,成全更始皇帝個體的幸福,只能引發更劇烈的天下大亂,天怒人怨,所以,是嚴重違背天道的歪招。天道要求,劉秀既要服人,又要征服其心,這樣才能形成“符合天道的槍桿子”,才能得天道者得天下。

這時候,歪人劉林,轉而幫助王朗,所以,到處都是王郎的軍隊。劉秀只能跑,非常慘。劉邦、李世民、朱元璋,從來沒倒黴如此。歪招,往往能順利一時,很難順利一世,所以,按照天道,劉秀的轉機馬上開始。

劉秀跑到信都,這地方是更始皇帝的地盤,劉秀有人了,有根據地了,轉機開始了。上谷太守耿況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氣,對劉秀言道:“漁陽、上谷的突騎足有萬騎,發此兩郡兵馬,邯鄲根本不足慮”。劉秀高興的指着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劉秀親赴真定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爲了天下大一統,劉秀犧牲了色相,這還是順應天道的聯盟。

於是,劉秀率軍在謝躬和劉楊的協助下,攻破了邯鄲,擊殺了王郎等人。劉秀實力大漲,更始帝極爲不安,封劉秀爲蕭王,令其交出兵馬,回長安領受封賞,同時令尚書令謝躬就地監視劉秀的動向,並安排自己的心腹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馬。怎麼辦?

劉秀有了統一天下的根據地,所以,順應天道,跟劉玄分手的時機到了。於是,劉秀以河北未平爲由,拒不領命,史稱此時劉秀“自是始貳於更始”。不久,吳漢將謝躬擊殺,太守韋順、蔡允等也被吳漢、耿弇等人所收斬。自此,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

繼續,劉秀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用的還是天道,先是征服軍隊,後是征服人心。所以,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爲“銅馬帝”。公元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衆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的千秋亭即皇帝位,爲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劉秀就是漢世祖光武皇帝。

按照天道,王莽改制前,大漢朝並無內憂外患,所以,漢朝的天命不當絕。因此,劉秀就不能做開國皇帝,只能做中興之主;王莽已死,天下處於劉玄、赤眉、公孫述等軍閥混戰狀態,劉秀如果不稱帝,就不能光復正統,反而是違背天道的決策,所以,劉秀必須馬上稱帝,而且只能續“漢”,劉秀的決策,“上應天命,下順民心”,還是遵循天道的決策。

接下來,赤眉滅了劉玄,劉秀擊滅赤眉,掃平關東,得隴望蜀,一統天下。這一段,劉秀的對手公孫述等等,其實非常強,既會打仗,又有腦子,關鍵是,還都比較符合人心,所以,劉秀的對手,比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的對手,只強不弱。但是,天道要求天下重新大一統,而這些只是割據的軍閥,所以,最終,劉秀更符合天道,經過12年的努力,天下大一統。

歷史上,能統一的帝王不少,以天道治國的帝王很少。劉秀就是楷模,他兒子劉莊曾經問他,講講打仗的故事,劉秀說,打仗真沒意思,不堪回首,迫不得已而爲之,治國纔是真本事,讓天下百姓普遍幸福,纔是真本事。

所以,大一統之後的劉秀,繼續遵循天道,治理國家。稅收重回三十分之一,中央集權,歸於尚書,簡化機構,平均地權,釋放奴婢,抑制豪強,實行度田,整頓吏治,厲行節約,獨尊天道,表彰氣節。其實,王莽很多美好的理想,劉秀都做了,而且實現了,只不過,劉秀不是勉強,而是把握時機,到了什麼環境,只有這麼做才能符合大環境的需要,對天下都有利,這種時候,劉秀才決定去做,不顯山不露水,一切順其自然。

天道就是如此,王莽的想法沒錯,看出來的問題也沒錯,但王莽不懂天道,不能把握時機,所以非常勉強,天怒人怨。劉秀做了王莽想做的一切,但沒有任何一點勉強,天下都認爲,只有這麼做,才能天下普遍幸福,這種時候,劉秀才決定去做,所以,劉秀遵循的是天道,順其自然獲得成功。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是“對不對、該不該”的問題,而是時機和火候的問題,這就是天道,核心是“決策與環境需求”“高度匹配”。

遵循天道,中華逐步走向了天下普遍幸福,所以,劉秀開始當皇帝的時候,連行頭都不整齊,沒多少年,天下就光武中興了,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遵循天道的人,就是如此偉大。

劉秀統一中華後,厭武事,不言軍旅,公元51年,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卻下詔:“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這就是中華天道的核心思想,一切從天下角度出發,從“天下普遍幸福”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個體”角度出發,不追求自己的永垂不朽,反而真能永垂不朽,所以,遵循天道的劉秀,是真正的“萬歲”楷模。

天下安定,建武盛世,這時候,劉秀才廢了郭聖通,立陰麗華爲皇后,不僅如此,劉秀對郭聖通並不差,對郭聖通和陰麗華家的外戚都控制的非常好,包括後來換太子,確立繼承人,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劉秀選擇的時機都非常恰當,都符合天道,誰也沒傷害,風平浪靜的情況下,一切都處理的妥妥帖帖,好像一切本該如此。反觀劉邦、李世民、朱元璋、康熙,在家務事的處理上,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往往捉襟見肘,這就是遵循天道的魅力所在。

不僅是家事,對待功臣,這也是劉邦、李世民、朱元璋們一件非常頭疼的問題,劉秀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手段上,也是非常的遊刃有餘,不光沒殺功臣,反而君君臣臣的關係非常好,關鍵是,這些失去權力的臣子,無怨無悔,安享太平盛世,太難得了。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劉秀,就是最好的註解,究其根本原因,劉秀的一切,都是在遵循天道。

東漢政權穩定後,劉秀還常和自己的開國元勳們聚會聊天嘮叨家常。一次聊起來,如果他們不出生入死打天下,各自願意幹些什麼?鄧禹說想做個教書先生,劉秀說,你做個博導是沒問題的。馬武說,想做個警察抓小偷強盜,劉秀笑着說,你不做強盜小偷,那些警察已經千恩萬謝了,君臣的友誼躍然紙上。

最後,劉秀死了,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太子劉莊繼位,開創了明章盛世。

可見,劉秀關心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天下的普遍幸福”,所以,該無爲的時候,他無爲了,該有爲的時候,他有爲了,這纔是真正的順其自然,這纔是真正的天道。一個真正順其自然的天子,只是事事符合當時環境需求而已,所以,不會特突出,也不會顯得自己多偉大,凡事只從“天下”和“整體”需求出發,不從“個體”出發,當然,個人的名聲,不如秦始皇、劉邦、劉徹、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康熙們偉大。

但是,劉秀,真的是中華最好的“天子”,因爲,他的一切,都完全符合中華的天道。如果,後世的天子,能以劉秀爲楷模,中華萬幸,劉秀萬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