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史記中賈誼與屈原同傳 其幽情隱於《吊屈原賦》

史記中賈誼與屈原同傳 其幽情隱於《吊屈原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漢是單憑軍事鬥爭建立起來的王朝,很多問題都是首次遭遇。漢代對功臣採取分封的手段進行肯定,當初跟隨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功臣有一百四十三人被封爲侯,史書記載清楚,在舉行封爵之禮的時候,還有相應的誓言,即“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跟隨劉邦平定天下的功臣們,除了張良一心要退隱之外,幾乎都成爲新朝廷的重臣,成爲輔佐皇帝的核心力量。清代歷史學家趙翼,對此特別概括爲漢初政治的“布衣將相之局”。從這個意義上說,功臣集團當然不是單純的歷史概念,他們在現實政治中也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皇權對於功臣的依賴,不僅是從前的功勳,更重要的是現實政治的維護與支持。相對而言,新王朝要治理當今天下,雖然競爭對手被消滅了,但是治理任務同樣繁重。漢高祖的《大風歌》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句,這絕對是新王朝的急迫任務,而舉目四顧,皇帝能夠信任的只有功臣。

但是,戰爭是一個特殊時期,相比於和平時期而言,戰爭時期是短暫的,政策是臨時的,即使強化內部團結,注重內部分享,也是戰時的權宜之計。如果把戰時政策全部在和平建設時期沿用,就會嚴重阻礙國家的轉型。然而,功臣集團過分看重自己的權力,往往不能適應國家轉型,他們甚至阻撓皇帝的國家轉型傾向。

史記中賈誼與屈原同傳 其幽情隱於《吊屈原賦》

漢文帝的故事很能說明功臣政治對於皇帝的限制。功臣們穩定了劉氏天下,擋住了呂后家族權力發展的去路,漢朝重歸劉家。而文帝當選,是功臣們的主意,追究其原因,就是因爲文帝庶出,長期生活在長安以外的代地,即使當了皇帝也容易控制。而文帝也只能適應這樣的朝廷環境,長期忍隱不發。如果文帝與大臣發生分歧,通常都是文帝妥協。

西漢的這種政治狀況持續的時間很長,比如《後漢書》的作者范曄著《二十八將傳論》,認爲雲臺二十八將不被光武重用(“光武不以功臣任職”)是因爲汲取了西漢的教訓。漢高祖以後,“迄於孝武,宰輔五世,莫非公侯。遂使縉紳道塞,賢能蔽壅,朝有世及之私,下有抱關之怨”。范曄還討論了其造成的另外一個問題,即功臣集團成爲阻擋其他人發展的障礙。縉紳,通常指學人士大夫,他們學而優則仕,本來就準備爲國家盡其才力,但是因爲功臣集團的阻撓,他們的人生道路走不通了。賢能之士,沒有機會爲國家效力,只能庸庸碌碌地混日子。朝廷上的達官貴人都有通世之好,擔任小吏的人才當然要發聲抱怨。

范曄所論,也是天下共知的問題。在這方面,賈誼可謂典型。在《史記》中,賈誼與屈原同傳,而同傳就是因爲他們有共同之處,那就是懷才不遇。空有一番報國之志,有想法有能力,但卻不被理解,只能鬱鬱寡歡,被後人千百年同情。賈誼寫過《吊屈原賦》,以極其哀痛之心替屈原抱不平,而所有人都知道,他這裏存在着自己的幽情。其實,賈誼還是有所不同的,那就是漢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才幹,而更可悲的是漢文帝也不能爲賈誼做主,因爲朝中執政的功臣看不上賈誼,皇帝雖然欣賞,也只能停留在欣賞的層面上。讀賈誼傳,我們知道漢文帝一直惦念賈誼,有的時候甚至希望賈誼在外地做官消磨意志、熬光才氣。可是,見面一看,賈誼依然才氣十足。如果賈誼的才華消失了,文帝的自責之心會淡一些,可真實的賈誼讓文帝更加痛苦。因爲,如今的皇帝依然不能有所作爲。文帝與賈誼見面,迫不得已,只能“不問蒼生問鬼神”。

史記中賈誼與屈原同傳 其幽情隱於《吊屈原賦》 第2張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結束功臣政治的轉折期,正是漢武帝時期,廣泛採取了從社會上選拔人才參與政治的政策和制度。察舉制是董仲舒提出、漢武帝採納的選拔官員制度,它規定:20萬人口以上的郡國,每年給一個察舉名額,40萬以上的給兩個名額。爲什麼漢武帝時期採取新的察舉制度?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功臣政治衰落,需要一個更有活力的選官制度取而代之。

無獨有偶,唐高宗打掉了長孫無忌的“關隴集團”之後,也在選官制度上加強了科舉考試的力度。漢朝的選官制度舉孝廉是漢武帝時代大力推廣的,唐朝的科舉制度在高宗、武則天時代有了更大的發展。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展現,一個王朝的盛世景象開始醞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