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國家被滅,這支軍隊依舊守護邊疆53年,最終,到死都沒回到國家

國家被滅,這支軍隊依舊守護邊疆53年,最終,到死都沒回到國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讀到“白髮龜茲”的故事,筆者內心都會被深深的觸動。這是一個忠魂守疆的故事,也是抗擊外敵的故事。它背後代表着將領不屈、老兵不死的精神,象徵着無上的驕傲和榮光。

有人說,這是一個傷感的故事,但是,在筆者看來,它更多的是帶着悲壯色彩。曾經,捨我其誰遠征邊疆,到最後,英雄遲暮戰死異鄉。無數忠魂殺敵斬將、浴血奮戰,只爲了國安民安,不悔忠心,這是一曲悲壯讚歌!

在這個忠魂衛國的故事裏,領頭的將領叫郭昕。請記住這位將領,他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侄子。郭昕之父郭幼明,是郭子儀的同母弟。

國家被滅,這支軍隊依舊守護邊疆53年,最終,到死都沒回到國家

公元781年,長期與唐王朝失去聯繫的郭昕終於打聽到了消息,根據消息,他知道唐王朝依舊存在。於是,郭昕派出自己最爲信得過的士兵,讓他們帶着自己的口信前往唐王朝,告訴皇帝:“他們這些人還存在,並沒有戰死和投降。”

據記載,郭昕曾這樣對前去的士兵交待:“兄弟們,你們這次的任務非常重要,此行的目的就是告訴朝廷和那些官員們,我們所有的將士們還活着,都在龜茲這裏,沒有戰死和退縮,更沒有投降。河西一直被我們守着,整個安西也在我們手上,沒有丟失。”

郭昕說完這些,滄桑的臉龐禁不住激動喜悅。十幾年了,他和軍隊已經被困在此地十幾年了,更爲糟糕的是,與朝廷的聯繫也從此斷了。此刻,突然有了朝廷的消息,郭昕如何不激動。這十幾年裏,他們身處條件艱苦的大漠塞外,不僅頑強的存活了下來,還屢次打退了吐蕃的進攻,牢牢將唐朝疆土控制在手裏。

士兵們聽完郭昕的囑託,深知事情的重要。他們向郭昕深深一拜後,直接翻身上馬,策馬揚鞭馳騁而去。一騎絕塵濺起滾滾黃塵,望着遠去的身影,郭昕神色竟然有些出神。他一個人站在那裏許久,盯着長安的方向,兩行濁淚流了下來。

十幾年了,他們這些將士有些已經長眠地下。儘管與朝廷失聯,但郭昕仍然相信唐朝沒有覆滅,他們相信大唐王朝沒有忘記他們的存在,沒有忘記那萬里塞外,還有一羣將士無怨無悔的忠守邊疆。這一天的到來並不算遲,儘管郭昕的頭髮已經花白。可是,在他心裏,國在便根在,根在則民族就不會亡。有了這些,他郭昕便死而無憾。

時間回到十幾年前,也就是公元766年,當時的中書令郭子儀曾向朝廷請求派遣使者巡視河西、安西等要地。隨後,郭昕接到這一委派,便前往河西、安西等地巡撫。

國家被滅,這支軍隊依舊守護邊疆53年,最終,到死都沒回到國家 第2張

當時唐朝正處於國力巔峯時期,而郭昕只是個心懷壯志的毛頭小子,突然,朝廷下令委派他去安西從軍,郭昕內心歡喜的不得了。終於有了一展抱負的機會,郭昕心裏還夢想着帶着大唐最精銳的軍隊爲國家開拓疆土。可是,往往事與願違,在郭昕到達安西時,唐王朝突然爆發安史之亂,叛軍一度兵臨長安。

各地精銳軍隊被緊急調往京師抵禦叛軍,可是,唯獨命令郭昕留下守衛安西,併爲其留下一萬軍隊,其他安西軍隊則全部被抽調支援長安。郭昕怎麼也不會想到,內亂爆發的那一刻,他和軍隊的命運便已註定,成了一支遠赴西域的孤軍。

兩方戰場的較量正在拉開序幕:一邊是唐朝軍隊和叛軍混戰殺伐血流成河,一方是吐蕃虎視眈眈伺機而動。

整個唐王朝陷入叛亂泥潭,兵力消耗巨大。這就造成了西域各個要塞防守不足,如此好的時機,唐朝的宿敵吐蕃自然不會放過。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後,吐蕃終於向安西等地展開瘋狂的攻勢。

國家被滅,這支軍隊依舊守護邊疆53年,最終,到死都沒回到國家 第3張

隨後,在吐蕃的突襲下,河西和瓜州相繼陷落,連當時的瓜州刺史張銑都被殺害。當時的唐王朝知道吐蕃趁機侵略疆土,可是,自顧不暇的朝廷已經沒辦法派兵支援,只能眼睜睜看着大片疆土失陷。毫不費力的連續攻陷多座城池,吐蕃士氣大振,不再對唐軍恐懼。

隨後,他們又相繼攻陷了河西諸州、安西四鎮、隴右等要塞重地,徹底將西域與唐王朝的聯繫通道中斷,這就造成了郭昕後來十幾年與朝廷失聯。

在當時四面楚歌的處境下,郭昕率領的士兵們卻沒有喪失鬥志,反而作戰更加勇猛,用實際行動體現將士誓死守衛疆土的決心。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他們想辦法匯聚起被打散的四鎮唐軍,又聯合起來當地的少數民族士兵,共同站在同一戰線,抗擊外敵。

如今,我們難以想象在當時的處境中,他們是如何堅守下來,又度過了多少艱苦的日子。但我們明白,這些將士心中都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抗擊外敵,守家衛國。在“白髮龜茲”故事裏,我們同樣看到了西域少數民族與唐朝將士共同禦敵、保衛祖國的英勇事蹟。

國家被滅,這支軍隊依舊守護邊疆53年,最終,到死都沒回到國家 第4張

由於孤立無援,將士們以及當地的人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依靠自己。沒有吃的糧食那就自己種,沒有用的錢幣那就自己鑄錢。這在當時,算是最爲有效的自救辦法。在後來考古中,考古學家便在庫車、阿克蘇等地發現了許多唐代的“大曆元寶”。

這些錢幣便是當時安西軍民所鑄造的錢幣,可以說,它並非文物那麼簡單,背後更承載着安西軍民浴血殺敵、忠貞不屈的精神,同時也是那一段悲壯歷史最有力的見證。慢慢的,隨着後世有關唐朝西域的物品不斷被出土,曾經那段被黃沙埋藏的歷史,猶如昨日重現。那鏽蝕的刀劍、散落的白骨,無不向後世訴說着曾經發現的一切。

國家被滅,這支軍隊依舊守護邊疆53年,最終,到死都沒回到國家 第5張

再說那郭昕派出的士兵,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趕到了長安城。此刻的士兵衣衫襤褸形如乞丐,可見,一路上遭受了諸多磨難。繁華的長安城內,士兵們髒兮兮的穿着吸引了來往的行人注目打量。然而,這些人卻不知道,他們幾人便是守衛安西十幾年的唐朝士兵。

一路走來,一行幾十人的傳信隊伍此刻就剩下幾個人了,無數信使已經葬身沙漠。隨後,這些士兵不敢拖延絲毫,到達長安後立刻便將郭昕的囑咐彙報給了唐朝皇帝。這個時候整個唐朝不論是朝野還是民間,都被這則消息震動,他們此刻才明白,原來西域還有守軍,疆土還仍然屬於唐朝,並沒有被吐蕃吞併。

當時的唐朝皇帝聽到這消息後,難以置信道:“沒想到,隔了這麼多年,西域的河西、安西等地還都在啊。”

隨後,朝廷對守衛疆土有功的將士大規模賞賜,爲了獎勵郭昕的忠貞,特意封他爲武威郡王,安西的普通士兵都被連升七級。但是,此刻的大唐王朝早已是外強中乾,對於西域如此遙遠的疆域早已沒有能力控制。

或許對於許多史學家來說,西域失守無關緊要,常常被他們忽略而過。畢竟,西域在他們眼中,只是一片荒涼之地,丟了就丟了。然而,他們不知,西域是安西守軍戍邊塞外的使命所在。哪怕魂歸他鄉,也不會有將士將西域拱手相讓。

這次士兵送來的消息,使得朝廷知道了一干將士的堅守和存在,整個朝野也是哭成一片,知道苦了將士。在722年,唐朝派了一隊使者前往安西,但是,除了賞賜安西守軍一堆頭銜外,朝廷沒有對安西守軍帶去任何實際幫助。

但是,對於郭昕來說,能讓國家知道他和士兵還在堅守,便就足夠了。他曾鼓舞士兵說:“我們的國家還記得我們,人民也沒有忘記我們。這次送信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我們知道唐朝沒有覆滅,它仍然還在,且有了新的年號。”

爲了士兵能記住這一刻,他吩咐士兵將之前的“大曆元寶”錢幣改爲“大唐建中”錢幣,這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氣,使得軍隊相信,在他們背後還有一個強大的王朝時刻準備着。

國家被滅,這支軍隊依舊守護邊疆53年,最終,到死都沒回到國家 第6張

這裏,安西軍民在郭昕的率領下,從所面臨的危困局勢和自鑄貨幣來看,在阿克蘇地區境內的唐代遺址中出土和發現的由安西守軍自鑄的唐代“大曆元寶”和“建中通寶”及“元”字錢和“中”字錢,正是安西軍民萬里懸孤,軍疲民乏,泣血死守,不失對祖國的一片耿耿忠心的歷史見證。

然而,這種“鼓舞”註定是短暫的,很快,安西軍隊再一次和唐朝失去聯繫。

失去聯繫後安西軍隊到底經歷了什麼,這點歷史上並無準確記載。後世人只知道在公元803年,吐蕃再次大規模進攻西域要塞,當時的重要城鎮西州被攻陷。西州的失陷,使得龜茲暴露在敵人面前,處境非常危險。而當時的龜茲,恰好是郭昕等部最後一處可以抵抗的城池。

攻陷西州的同年,吐蕃開始圍攻龜茲,而當時的郭昕無論是兵力還是處境,都是處於劣勢。不過,令人驚喜的是,郭昕私下與回鶻合謀,利用計策大敗吐蕃軍隊。這一次的勝利,是足以載入史冊的經典戰役。要知道,當時的郭昕將軍已經七十多歲,他率領着手下數千的殘兵老將面對的可是正值壯年的十萬吐蕃大軍。

國家被滅,這支軍隊依舊守護邊疆53年,最終,到死都沒回到國家 第7張

能夠獲得一場勝利,可以想象,整個戰鬥過程是多麼血腥殘酷。

公元808年的一天,冷冽寒風中暴雪肆虐,這一天值得被後世永遠銘記,它是唐朝西域戍邊以來,最爲悲壯的一天。期間,士兵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集體回到中國。但是,這最後一支安西守軍在孤立無援之下,被吐蕃大軍圍困在龜茲一處堡壘裏。

在這種絕境之下,白髮蒼蒼的郭昕將軍拔出寶劍振臂高呼,發出生命中最後一次衝鋒。

這一刻,安西守軍喊殺震天,不論是老兵還是傷兵,他們都彷彿重回壯年,手持斷劍殘刀,與衝上城頭的吐蕃大軍進行最後的浴血拼殺。敵我巨大懸殊下,全部將士壯烈犧牲,無一人投降!雖然,安西守軍沒有等到長安軍隊馳援龜茲的那天,但他們沒有絕望,沒有恐懼。

而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向世人證明誓死守衛疆土的決心。

唐朝歷屆皇帝從李隆基算起,到安西守軍全部陣亡,時間跨越了近半個世紀,皇帝也換了六任。唯獨西域老兵忠心如初,守了邊疆半輩子,直至戰死的那一刻,依舊無怨無悔,後世尊其爲“鐵血郡王”。

重新回顧歷史,遠眺時間長河。你會發現,在那曾經的唐朝、那荒涼的西域深處,恰好是“萬里一孤城,盡是白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