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面對山河破碎的情況,李定國爲何要以死抵抗?

面對山河破碎的情況,李定國爲何要以死抵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李定國。

“老草坡前草樹香,磨盤諸將墓堂堂。 殘碑讀罷呼雄鬼,生死都從李晉王。”劉彬在《讀殘明遺事漫記》一詩中曾如是說到。

面對山河破碎的情況,李定國爲何要以死抵抗?

“君王血濺金蟬寺, 荒外孤臣淚滿衣。 天不祚明非戰罪, 鬼能殺賊與心違。”李學詩在《至景線祭李晉王墓》一詩中曾如是說到。

“土圭才見影初長,忽報天聲出五羊。始信玄陰銷北陸,懸知赤伏耀南荒。金魚尚自唐分錫,銅馬翻爲漢闢疆。此日孤臣淹漲海,衣冠拂拭待從王。”抗清名臣張蒼水在《至夜傳王師出粵誌喜》一詩中曾如是說到。

他,在歷史上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前半生因社會黑暗,百姓民不聊生,選擇了揭竿而起,他爲的是能夠活下去;後半生因義父所託,加上漢家江山大廈將傾,他接受了朝廷改編,這一次,他爲的是天下蒼生,爲的是不讓“亡天下”再度重演。

很可惜的是,因爲朝臣傾軋、權臣亂政,朝廷一次又一次地錯失了收復失地的良機,甚至連最後的棲身之所也被迫放棄,繼而流亡別國。在流亡的途中,他與君王失散,君王被迫抵達藩屬國“避難”,結果卻遭到了屬國君臣的百般刁難,不久,又在新政權施加的壓力下,被迫交出了他後半生效忠的君王。

新政權的統治者爲了避免“夜長夢多”,便將他的君王用弓弦勒死。驚聞這等噩耗,他悲憤成疾,但仍舊指揮將士抵抗到底,直至病死。

他就是一代名將李定國,他的君王便就是南明末代君王永曆帝朱由榔。

李定國,字鴻遠,出生於公元1621年,因家境貧寒,加上統治階級剝削嚴重,李定國在十歲的時候便加入了“八大王”張獻忠的起義軍。張獻忠見李定國相貌非凡,便將其收爲了養子,排行老二。

面對山河破碎的情況,李定國爲何要以死抵抗? 第2張

在起義軍之中,李定國迅速成長爲了張獻忠的得力助手,他曾率二十輕騎奪取了明朝囤積了大量物資的襄陽城,是張獻忠起義軍反敗爲勝的一大轉折點。

公元1644年十一月,孫可望、李定國等張獻忠養子與衆將士擁立張獻忠爲帝,建立起了大西政權,李定國因功被封爲安西將軍,地位僅在張獻忠、孫可望之下,這個時候的李定國剛剛二十四歲。

因清軍入關,中原大地“淪於腥羶”,張獻忠“盡殺其妻妾與幼子”,毅然率軍北上抗清,卻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射中,不幸身亡,清軍趁此良機發動了對大西軍的猛攻,李定國與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兄弟四人連忙收攏殘兵突圍,保存住了大西軍的有生力量。而後,經過了一番商議之後,衆將士表示願遵從張獻忠遺願,即歸順南明,繼續抗擊清軍。

公元1646年,一代名臣、廣西巡撫瞿式耜擁立桂王朱由榔爲帝,是爲明永曆帝。大西軍內部經過了一番鬥爭之後,加上南明政權江河日下,時爲大西軍統帥的孫可望正式接受了南明政權的改編,被封爲了秦王。

而後,李定國成爲了南明政權的中流砥柱,多次率軍北伐,兩蹶名王,卻奈何孫可望一直在後方拖後腿,加上鄭成功爲了保存實力,貽誤戰機,使得南明措施收復失地的良機。

公元1655年,孫可望與李定國兩人矛盾徹底激化,李定國接到永曆帝血書密詔,率軍火速入黔,營救出了永曆帝,爲了保障永曆帝安全,李定國決意將朝廷南遷入滇,永曆帝將其封爲了晉王,全權處理朝政大事。

面對山河破碎的情況,李定國爲何要以死抵抗? 第3張

就在此時,孫可望挑起內戰,不久便因盡失人心而敗退,轉投清朝,被封爲義王。隨着孫可望的投降,南明虛實被清廷得知,不久,在清軍的強大攻勢之下,李定國寡不敵衆,被迫放棄貴州,繼而云南告急,永曆帝選擇逃往滇西。李定國爲了掩護永曆帝逃亡,率殘部血戰磨盤山,給予吳三桂所部大軍重創,迫使其北撤,爲永曆帝南逃贏得了寶貴時間。

此後,永曆帝南逃進入緬甸,不久便被扣留,李定國多次出兵營救未果。公元1662年,緬甸交出永曆帝,李定國本欲繼續進攻清軍,救出永曆帝,奈何突然染上了重病,加上軍中瘟疫盛行,吳三桂勒死永曆帝的消息又傳來,李定國在交代兒子“寧死荒外,勿降也”後便走完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很多人覺得李定國的後半生是“不識時務”的,在南明傾覆已成定局之時,還要一條路走到黑。

這是李定國的“迂腐”不假,可這也正是李定國的氣節嗎?中華民族若無李定國這般的“迂腐之人”,哪會有如今我們的民族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