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狄仁傑:判決積壓案件 無一冤案

狄仁傑:判決積壓案件 無一冤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因爲系列劇《神探狄仁傑》的熱播,那個和藹可親,略帶一點冷幽默的胖子一下子成爲觀衆們最喜愛的角色之一。 不過,真實的狄仁傑恐怕就沒那麼可愛了。 在史書記載中,狄仁傑道德完美,好跟人爭鬥,不論皇帝還是同僚,他總要與之爭個黑白分明。 但是,這樣一個好爭鬥的人,卻能在兇險的廟堂之上不動如山,佔了李姓皇位的武則天尊他爲國老,而重掌乾坤的李氏卻也賜他無盡哀榮。 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擠兌同僚的好手 中國有個成浯叫作“唾面自乾”。這個成語是說,別人往自己臉上吐唾沫,不能擦掉,而應該讓它自己風乾。人們往往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受了侮辱卻能極度隱忍,從來不加以反抗。這個成語故事的主角叫婁師德,當時跟狄仁傑是武則天的左膀右臂。 

狄仁傑:判決積壓案件 無一冤案

網絡配圖

  儘管同爲相國,兩個人的能力卻有差別。狄仁傑出類拔萃,婁師德卻顯得有些平庸。儘管婁師德是個謙謙君子,從來不會和任何人發生矛盾,但盛氣凌人的狄仁傑就是看不慣他和自己平起平坐,擠兌起婁師德來,不遺餘力。 婁師德是個信奉唾面自乾的人,任憑狄仁傑怎麼欺負,他似乎都不放在心上。這樣一來,反而讓外人都看不過去了,他們認爲狄仁傑連老婁都不放過是不是有些太過火了。但大家都知道狄仁傑向來自高自大的秉性,所以也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調解此事。最後,連武則天也看不下去了,只好親自出面做狄仁傑的工作。 武則天是當時的最高領導人,掌握的材料當然比任何人都多。同時,武則天也特別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 有一天,散朝的時候,武則天留下狄仁傑,聊了幾句。 

   她單刀直入地問狄仁傑:“我這麼重用你,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狄仁傑答得也很乾脆:“我是一個從來不知道依靠別人的人,而您最後居然重用了我,我想一定是因爲我的文章出色外加品行端方。” 儘管這樣的回答在武則天意料之中,但是狄仁傑的口氣還是令她有些小小的不快,她呷了一口茶,又咽了一口唾沫,儘量用平靜的語氣說道:“狄先生啊,這你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當年,我對你其實一點了解也沒有,爲什麼想起來提拔你啊,全仗有人在我面前推薦你。”

狄仁傑:判決積壓案件 無一冤案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次輪到狄仁傑吃驚了:“真的啊?我怎麼想不起來會是誰推薦了我呢?” “給你三次機會,你猜一下吧?但我想,就是給你十次機會你也猜不出來!” 狄仁傑是個聰明人,見皇上這麼說,就順口答道:“那就請皇上您直接告訴我好了。” “告訴你吧,你能有今天,靠的不是別人,而是婁師德,就是他在我面前三番五次推薦你的!” 武則天似乎看出了狄仁傑的驚詫和難以置信,隨即讓侍從取來檔案櫃,笑着對狄仁傑說:“你自己去打開看一下里面的東西吧。” 檔案櫃打開了,十幾封寫給皇上的推薦信一一呈現在狄仁傑面前,這些推薦信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推薦狄仁傑擔任重要職務。十幾封推薦信的作者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婁師德。 這一下輪到狄仁傑無地自容了,原來自己能有今天,靠的全是婁師德當年的大力推薦。自己不領情也就罷了,誰知自己還時時打擊婁師德。而更令他慚愧的是,婁師德居然從來不自恃有恩於人,居然一直默默承受冷嘲熱諷而不做任何解釋! 終於,狄仁傑用自己的好鬥,成就了一個流傳千古的名言:“宰相肚裏能撐船”。

   名偵探的資本 狄仁傑的家世並不顯赫,他的父親只是做過夔州(今重慶奉節)長史而已。狄仁傑的“夾生”從小就表現出來了。 有一次,家中出了命案,縣吏來查案的時候,家裏人爲了避嫌,紛紛向縣吏彙報案情。可就狄仁傑不買賬,一個人坐在書房裏讀書。縣吏覺得這小孩兒不給面子,就去質問他。狄仁傑回答說,聖賢們在書上沒教我不經觀察就去瞎說話,所以我沒空理你!把縣吏氣得夠戧! 狄仁傑進入官場的敲門磚並不硬,因爲他的證書是考明經得來的。據著名歷史老師袁騰飛介紹,明經科就是填空,子曰什麼時習之,你填上“學而”就完了。明經好考,所以考上之後也做不了大官。進士科就特別不好考,詩詞曲賦、國家大政方針,該不該舉辦奧運會,你得寫一篇論文。 儘管家庭背景普通,加上明經出身,狄仁傑並沒有因此少得罪人。

狄仁傑:判決積壓案件 無一冤案 第3張

網絡配圖

   一天,狄仁傑的同事要被安排出使西域,以孝道著稱的他認爲同事家中老母臥病在牀,就想替他出使,可遭到了上司的反對。狄仁傑不顧自己位卑,反過來質問上司:“讓一個老母親整日思念千里之外的兒子,你們難道就沒有愧疚麼?” 最後,上頭果然換了他人出使,但狄仁傑也因此遭到怨恨。 好在當時的唐朝剛剛顯露出勃勃生機,擁有真才實幹的狄仁傑經過十數次升遷貶謫後,終於在唐高宗儀風年間當上了大理丞。 在任期間,他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紀錄: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積壓案件,卻沒有一人喊冤。 智鬥來俊臣 當上了京官,狄仁傑依然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態。 譬如,唐高宗要到汾陽宮去視察,當地的長官爲了討好皇上,決定新開一條御道,但在狄仁傑的堅決反對之下,御道修建計劃被迫中止。

   又如,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用事,朝中大臣都很怕他。可是狄仁傑卻不以爲然,經常抓住機會彈劾王本立。即使唐高宗有意偏袒,狄仁傑也不爲所動。最後,他還真把王本立給扳了下來,一時朝廷肅然。 在武則天當政時期,狄仁傑還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危機,那次的對手是武承嗣和著名酷吏來俊臣。 武承嗣認爲,狄仁傑將來一定會成爲自己被立爲皇嗣的最大障礙。因此,他就指使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人謀反,並隨即將狄仁傑逮捕下獄。 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意即如果一個人主動承認自己有謀反罪可以減輕罪行,其意思接近於今天所說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隨即予以完全承認:“謀反是事實!”得到了狄仁傑的口供,來俊臣滿心歡喜,也就放鬆了對狄仁傑的警惕。 誰知,狄仁傑只是用這招兒來麻痹來俊臣的。其後,狄仁傑趁獄吏不備,偷偷寫下了上訴材料,悄悄放在了自己的棉衣之中,並請獄吏轉告家人將棉衣取走。 

狄仁傑:判決積壓案件 無一冤案 第4張

網絡配圖

   最後,狄仁傑的兒子將上訴材料轉到了武則天的手中。於是,武則天親自召見狄仁傑,當面詢問他:“你當初爲什麼主動承認謀反?” 狄仁傑平靜地回答:“假如我不承認謀反,估計我早就死在來俊臣的皮鞭之下了,又怎麼能再見到皇上呢?” 狄仁傑以自己的機智逃過了一劫,但從此他也就和武承嗣成了死對頭。 從生前算到死後 在狄仁傑爲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任令其他人望塵莫及。譬如,武則天常稱狄仁傑爲“國老”,而很少直呼其名。對於老年的狄仁傑,武則天更是顯示出了溫情的一面:朝堂之上,武則天特許狄仁傑不用跪拜;武則天還曾多次告誡朝中官吏:“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指狄仁傑)。”對狄仁傑可謂優渥有加。 在武則天的朝堂裏,狄仁傑地位之崇高,無人可出其右。這讓狄仁傑有機會對武則天之後的繼任者做出從容安排。 武承嗣是武則天的侄子,一直渴望成爲太子,而武則天則猶豫不決。狄仁傑抓住機會,以親情打動武則天。 狄仁傑對武則天說,立太子之事,事關重大,有很多因素應該考慮進去,但第一要考慮的是自己。

  無疑,人都是要死的,因此,我們才需要選定接班人。如果接班人選得好,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將被執行,自己的靈位也能被後人供奉;如果接班人選得不好,那麼自己生前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推翻,自己將來的靈位也會被人拋棄。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選擇接班人首先應該選擇在血緣上和自己最近的人——只有血緣最可靠。最現實的方法就是,您應該立您的親生兒子爲太子。如果您立了您的兒子,將來您就是皇帝的母親,配享太廟也是理所當然;而您要是立了武氏的後人爲太子,那麼將來您只能是未來皇帝的姑母,侄子讓姑母配享太廟,這事似乎有些懸! 很顯然,狄仁傑的話對於武承嗣很有殺傷力,最終也打動了武則天。她決定立自己的兒子爲太子,武承嗣最終失去了繼承武則天皇位的可能。 這就從體制上保證了狄仁傑不會被武承嗣清算,作爲副產品,李唐王朝也藉此完成了復辟。 爲了確保自己死後武承嗣不會死灰復燃,狄仁傑生前還精心挑選了自己的接班人,此人就是張柬之。

狄仁傑:判決積壓案件 無一冤案 第5張

網絡配圖

   有一天,武則天向狄仁傑徵求宰相人選,狄仁傑毫不猶豫地說:“荊州長史張柬之是個難得的人選,這個人雖然老了些,但卻是真正的宰相之才。這個人一輩子沒被人發現,如果您用他做宰相,他一定會爲國家鞠躬盡瘁。” 於是,武則天將張柬之的官職由長史升爲司馬。 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讓狄仁傑推薦宰相人選,狄仁傑笑了一下,說道:“我以前曾經推薦過張柬之,到現在也沒見您用這個人啊。” 武則天說道:“怎麼沒用啊?我早就把他升爲司馬了。” 狄仁傑不慌不忙地說:“我給您推薦的是宰相人選,您卻讓他去做司馬,當然算沒有任用。” 後來,張柬之果然被任命爲宰相。 《唐書》記載,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去世。悲痛的武則天說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悼詞:“朝堂空也!” 當武則天病重時,宰相張柬之沒有辜負狄仁傑的期望,果斷起事,僅僅用了半個時辰,就完成了將政權迴歸李唐的政變。 不久,李氏重掌乾坤,狄仁傑先是被迫封爲司空,後又被迫封爲樑國公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