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朝名將獨孤信與梁武帝蕭衍的三年“君臣”緣

北朝名將獨孤信與梁武帝蕭衍的三年“君臣”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502年,梁武帝蕭衍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而這一年,北魏雲中(今山西大同)的獨孤家族誕生了一名嬰兒,取名“如願”。如此天南地北的二人,誰會料到,32年後他們將有三年的“君臣”緣分呢?

這個獨孤如願,就是後來的“獨孤信”。

獨孤如願出身顯貴,他所在的獨孤家族從南北朝時代起便是名門望族。四世紀末,北方鮮卑拓跋部異軍突起,聯合其他部族,重建代國,後改國號爲魏,史稱北魏。魏初共有四十六個部落,其中鮮卑化的匈奴獨孤部地位顯赫,世代與拓跋部王室聯姻。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兩位姑母分別嫁給獨孤部的首領與王子們,北魏第二代皇帝拓跋嗣的生母亦爲獨孤氏。獨孤如願便是出生於這樣的一個顯貴家族之中。

獨孤如願也如其他胡人一樣,自小精於騎射,並跟隨父親征戰沙場。北魏“六鎮之亂”時期,他因與賀拔度一起斬殺衛可孤而知名,之後先後投入葛榮、爾朱榮麾下,因功升遷至安南將軍,被賜爵爲爰德縣侯。他不僅能征善戰,而且“有奇謀大略”。由於他出色的戰績和政績,獨孤如願成功進入皇帝視野,從新野鎮將、荊州城防大都督至武衛將軍,一路高升。

  注:衛可孤,沃野鎮將[破六韓拔陵]麾下別將。

  注:葛榮,懷朔鎮將,稱帝兩年後兵敗被殺。

北朝名將獨孤信與梁武帝蕭衍的三年“君臣”緣

534年,孝武帝元修討伐高歡不成,僅率五千兵馬狼狽西逃。獨孤如願不顧還留在高歡轄地的妻子兒女,單人獨騎,在瀍澗追上了元修,令當時衆叛親離、灰心喪志的元修大爲感動,當即賜給他御馬一匹,晉爵爲浮陽郡公,食邑一千戶。

  注:瀍澗,瀍水和澗水的並稱。因瀍水直穿古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城,澗水則環城西,故多以二水連稱謂其地。

荊州“北踞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越,西通巴蜀”,自古就是兵家重地。而當時(534年),荊州雖是在東魏高歡的控制之下,不過當地的官紳百姓仍然心向孝武帝。孝武帝抵達長安後,便將收復荊州的重任交託給對他忠心耿耿的獨孤如願——任命獨孤如願爲衛大將軍,負責荊州軍事;同時兼任荊州刺史,負責招撫當地民心。獨孤如願奉旨出鎮荊州,與荊州刺史辛纂對陣,很快便大敗荊州駐軍、陣斬辛纂,荊州遂定,一切乾淨利落!不過,好景不長,高歡怎會就此善罷甘休,放棄荊州重地?他派手下大將高敖曹、侯景領軍殺奔荊州。獨孤如願寡不敵衆,率領麾下投奔南樑,也由此開始了他與蕭衍三年的“君臣”緣分。這一年,蕭衍71歲,獨孤如願33歲。

梁武帝蕭衍骨子裏就是個文人,信奉並深諳“明君禮賢下士”之道。也許是想效仿曹操,把這個忠義頗類關羽的大將收爲己用,也許是本着“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想法,就是想給高歡添點亂,蕭衍不僅接納了獨孤如願等人,還賜予豐厚的賞賜,讓獨孤如願感激不已。

可惜,獨孤如願不僅忠義似關羽,就連行爲也相似,雖不至於“過五關斬六將”,但他始終不忘北返故國。這樣的“閒適”生活足足過了三年,537年,獨孤如願再次向梁武帝蕭衍辭行。這一次,蕭衍似乎沒有阻攔之意,只是問他想去哪裏。因爲此時,獨孤如願的家人還尚在山東。獨孤如願回答說“事君無二”,言下之意,他還是要去西魏。梁武帝感其風骨,厚禮送歸。

  注:山東,秦時指崤山以東,隋唐以後漸指太行山以東。

此事在幾部正史(《周書》、《北史》及《資治通鑑》)中均有詳細記載,而且語多褒讚。看來,獨孤信(獨孤如願)此番的“忠義”表現頗受史學家們的青睞。

不過,獨孤如願的“忠義”行爲在世俗世界裏,尤其是在權謀政治的漩渦中,似乎並不那麼受待見。他與梁武帝蕭衍的人生交集雖然結束了,但這三年的“君臣”緣分卻帶給他無盡的猜忌,從此他再也沒有出現在與南樑對陣的戰場上。不知這對獨孤如願來說,算不算是好事呢?

獨孤如願從南樑返回長安時(537年),他拋棄妻兒所跟隨的孝武帝元修已經死了3年了。面對宇文泰所立的傀儡皇帝元寶炬,不知他心裏是如何感受。而宇文泰雖沒想到這位對北魏皇室忠心不二的幼時好友能夠迴歸,不過宇文泰不愧是一時梟雄,爲了安撫獨孤如願,或者更多的是爲了穩定朝局、凝聚人心,在他的授意下,獨孤如願“投降”南樑不僅沒有被降罪,反而得到了皇帝的寬宥,還連升四級,從原來的“衛大將軍”直接詔轉爲“驃騎大將軍”,不久又拜爲“領軍將軍”。

獨孤如願爲人豪俠忠義,雖有奇謀大略,但他的奇謀大略似乎僅見於沙場,論及政治權謀和手腕,顯然不及宇文泰。更何況,如果說出“元修之死、元寶炬爲帝都是他在南樑時發生的事,他既鞭長莫及,也就無需自責”、“元寶炬也是貨真價實的元氏皇族,他同樣是爲北魏效忠,皇帝是誰有什麼關係”……等等諸如此類切中獨孤如願內心想法的說辭,以宇文泰的“長袖善舞”,相信獨孤如願根本毫無招架之力。事實也確是如此,獨孤如願接受了所有的詔旨封賞,繼續跟隨宇文泰爲西魏效力。

其實,獨孤如願性格上的這種“缺陷”早在此之前就有所體現。

永熙三年(534年)二月,“河曲之變”,北魏權臣高歡聽取了翟嵩的離間計,唆使侯莫陳悅誘殺了大將賀拔嶽。賀拔嶽死後,三軍無主,不僅賀拔嶽軍內部紛亂不止,外部的幾方勢力也動作頻頻。賀拔嶽留下的軍隊可是人人覬覦的“肥肉”啊!

北朝名將獨孤信與梁武帝蕭衍的三年“君臣”緣 第2張

首先,當然是賀拔嶽軍內部的武川系勢力,他們要選“自己人”爲主帥。其次,是北魏孝武帝元修。他當時籌謀討伐高歡,正愁實力不夠,聽聞賀拔嶽被害,當即派元毗爲使,到賀拔嶽軍中宣旨慰勞的同時,也打算命賀拔嶽軍返回洛陽。還有,就是賀拔勝(賀拔嶽的哥哥)。聽聞弟弟被害,他派手下將領獨孤信入關(指潼關),準備安撫收服賀拔嶽的部衆。就連高歡,在離間殺人後,也打算“強行”收編這支軍隊,派部將侯景率軍星夜趕赴平涼。

角力的最終結果,誰都比不過宇文泰速度快。元毗、獨孤信到達平涼後,賀拔嶽的部衆已被宇文泰收於麾下。這其中,同是武川鎮將出身的趙貴起了關鍵作用。歷史記載,賀拔嶽死後,其麾下曾推舉都督寇洛總領軍事,被寇洛婉拒後,是趙貴說服衆將,命郝連達連夜馳至夏州,敦請當時的夏州刺史宇文泰返回平涼、執掌軍隊。

宇文泰收服賀拔嶽的軍隊已是既成事實,但面對皇帝的使者,宇文泰還是要給出解釋。宇文泰對元毗說,他是被部下推舉才勉爲其難擔當統帥一職,爲了討伐侯莫陳悅、替賀拔嶽將軍報仇,也爲了隨時提防高歡的進攻,他不得不暫領其衆,希望元毗能代自己向皇帝陳情並請示旨意。元毗還能如何?只得動身返回洛陽。而獨孤信,他與宇文泰是幼時好友,見到宇文泰後就先與其歡聚了一場,當然也就相信了宇文泰的此番說辭。

宇文泰,後世人都知道,他後來成爲西魏的權臣,是北周的實際奠基者。也許他此時還不到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的時候,但他順利接手了賀拔嶽的軍隊後,便有了自己的軍事力量,有了與高歡對抗的資本。獨孤信的輕信不僅助長了宇文泰野心,也爲自己效忠的皇帝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但不管怎麼說,宇文泰毒殺元修、另立新帝這件事始終還是讓獨孤如願產生了心結。他雖然如宇文泰所願地接受了所有的封賞,並未鬧出什麼亂子,卻在之後的政爭中一心維護皇室的利益,使宇文泰時時感到掣肘,漸漸對他產生了“異己”的心思。

獨孤如願在領軍作戰方面的確才具不凡。沙苑之戰(537年),獨孤如願從東魏軍俘虜口中得知還留在東魏的父親的死訊,按禮制爲父親“發喪行服”,但當時西魏與東魏正打得“如火如荼”,宇文泰怎會有良將不用,任他在家守孝如此“閒適”?不久,獨孤如願即被奪情起用,重新投入殺伐戰場。在河橋之戰(538年)中,面對侯景數十萬大軍,獨孤如願據守洛陽金墉城十數日,使侯景大軍不得寸進,直至宇文泰大軍趕到。雖然之後西魏在河橋被東魏軍打得大敗,但獨孤如願在此戰中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獨孤如願還有治政地方的才能。依史書記載來看,宇文泰似乎也更“看重”他這方面的才幹。獨孤如願被奪情起用後,即被任命爲大都督,第一項任務便是與馮翊王元季海進駐洛陽。洛陽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西魏雖然在沙苑大捷,但剛從東魏手中奪回的洛陽早已殘破不堪、繁華不再,再加上時局混亂、人心浮動,要真正掌控洛陽,不僅需要鐵血政策,更需要懷柔手段,所以必須派一個既能掌軍又能治政的人前去洛陽。宇文泰審時度勢、眼光老辣,不惜對獨孤如願“奪情”也要“起用”,就是深知獨孤如願的才幹。雖然元季海是王爺,比獨孤如願位高爵顯,但實際上,獨孤如願纔是洛陽軍政事務的真正決策者。果然,獨孤如願到洛陽不久,洛陽很快便安定下來,更有原屬東魏的的潁、豫、襄、廣、陳留等地紛紛款附。

此後,獨孤如願又被多次任命治理地方。540年,宇文泰以獨孤信爲大使,撫慰三荊;不久,又任命獨孤如願爲隴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治理秦州(今甘肅天水)。說實在的,獨孤如願還真不辜負宇文泰的“信任”,不論是在荊州還是在秦州,每到一地,都有不俗的政績。尤其是在秦州。秦州位於隴右,漢胡雜居,地方豪強勢力盤根錯節,再加上歷任刺史闇弱無能、政令不當,許多冤訟案件多年不能解決,當地民怨沸騰,西魏朝廷爲此大傷腦筋。獨孤如願到達秦州後,不僅行霹靂手段,使“事無擁滯”,而且對州民“示以禮教,勸以耕桑”,顯儒家風範,數年時間就使秦州之地“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深受當地士民擁戴和喜愛。

《周書》還記載了一件事:獨孤信在秦州時,有一日出城狩獵,回城時天色已晚,城門馬上就要關了。也許是因爲心急入城,再加上一天的圍獵後比較疲累,來不及整理儀容,獨孤信戴的帽子歪了,他也沒注意,就直接策馬回府了。結果,旁人看到後,都認爲他側戴帽子很帥。獨孤信本就儀容俊美、“風度弘雅”,是古代“十大美男”之一,雖不比之後的蘭陵王貌美,但“獨孤郎”的美譽確是實至名歸,再加上他威望素著,他的風流瀟灑無形中更加魅力倍增,就算衣帽不整,也會吸引衆多“粉絲”仿效。第二天清晨開始,但凡戴帽子的官員,無不歪戴帽子。很快,這種打扮蔚然成風,竟然成爲一種時尚。這個故事也充分說明獨孤如願在秦州受士民擁戴程度之深。

北朝名將獨孤信與梁武帝蕭衍的三年“君臣”緣 第3張

獨孤如願的賢名傳至長安,宇文泰聽聞後,爲獨孤如願賜名“信”。

自此,獨孤如願改名爲“獨孤信”。

  注:古代“十大美男”,包括潘安、宋玉、嵇康、子都、韓子高、蘭陵王、慕容衝、衛玠、宋文公、獨孤信。

  注:“側帽”一詞,本指男子行止風流瀟灑,源出《周書》,其實就是源自這段故事。這個故事,《北史》也有相同記載。雖然《周書》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北史》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相比較而言,《周書》成書更早,但由於《北史》卷帙不繁、易於抄寫,所以得到較廣泛的流傳。而且,自《南史》、《北史》行世以來,原有的八部正史就很少有人誦習了。時間愈久,八史闕佚愈嚴重。所以,有些資料上說“側帽”一詞出自《北史》也無可厚非。之後,“側帽”演變成典故,藉以比喻男子“風流自賞”,帶有貶義。

541年至548年的八年間,獨孤信不斷征討平叛、鎮戍城池、治理地方,宇文泰簡直就是把他當成“滅火隊員”來使用。當然,獨孤信功勳卓著,加官進爵是免不了的。然而,平和的表面之下,其實暗流洶涌。隨着宇文氏的野心越來越不加掩飾,黨附宇文氏的武川系勢力與獨孤信等保皇派之間的裂隙也越來越明顯,而東魏侯景的反叛終於讓這一矛盾浮出水面。

547年十一月,東魏高歡病死後的第五天,擁兵自重且早有異志的大將侯景即率軍叛投南樑。梁武帝蕭衍還是一如既往地“禮賢下士”,不僅接納了侯景,還封其爲河南王。高歡長子高澄代替父親執掌大權後,命大臣魏收寫了一篇檄文,即《檄樑文》。文中,魏收以獨孤信當年“投樑”一事類比,稱獨孤信“據隴右不從”。一石激起千層浪,獨孤信爲表自己毫無異心,上表請辭;宇文泰爲表自己毫無疑心,堅決不允。二人你來我往、你推我讓,上演了好一番“將相和”。

不知獨孤信是位高難安,還是藉機試探,宇文泰越是不准他離開隴右,他就越是不斷上表請求還朝。而宇文泰則是,他越執意請辭,越給他加官進爵。548年,獨孤信進位柱國大將軍,成爲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宇文泰不僅聽任他將所封爵位分授子嗣,還追封他過世的父母爲司空、郡君。一家祖孫三代,非公即侯,難不成你獨孤氏還想越過宇文氏去?獨孤信是聰明人,再“任性”也有個度,知道適可而止的分寸拿捏。這出“將相和”的鬧劇至此,終於告一段落。

獨孤信與宇文泰之間的“和睦”互動一直維持到554年。554年,宇文泰廢元欽(元寶炬長子),立18歲的元廓(元寶炬四子)爲帝。宇文泰視皇帝爲彀中玩物,想殺就殺,想廢就廢,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一切的舉動都向世人昭示着,宇文泰的權力棋局已構架完成,宇文氏取魏而代之的時刻就近在眼前,獨孤信與宇文泰之間的“脈脈溫情”再也維持不下去了。果然,556年十月宇文泰病死,不到三個月,第二年(557年)正月,宇文覺(宇文泰嫡子)便僭位登基,即北周孝閔帝。

宇文泰死後,由宇文泰的侄子宇文護接掌國政,其專橫跋扈更加外露,獨孤信與宇文氏的矛盾終於被激化。當時,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楚國公趙貴對宇文護心懷不滿,私下與獨孤信商議刺殺宇文護,獨孤信同意了趙貴的計劃。獨孤信能同意行此下策,說明他對宇文氏的不滿已經忍無可忍了。他拋家舍業跟隨孝武帝元修來到長安,就是爲了“盡忠”,事到如今,他“忠”的是誰?他如何對得起先帝(孝武帝元修)?如何對得起被自己拋舍在“敵國”的父母妻兒?又如何向自己的良心交代?

獨孤信雖然同意了趙貴的計劃,可事到臨頭又阻止趙貴。結果事機敗露,被宇文盛告發,趙貴被誅,他自己也以同謀罪被免職。以歷史的發展來看,宇文護在一年之內連殺三帝,他當時的權力比起宇文泰在世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不是趙貴這個普通的柱國可以抗衡的。趙貴的行爲出於鬱憤,不無魯莽之嫌,獨孤信的阻止應該說也是“識時務”的,但關鍵在於獨孤信的“出爾反爾”。獨孤信出爾反爾也許是因爲他被多年來壓抑在內心的自責、痛心、憤怒、無奈衝昏了頭腦,等清醒過來後纔看清形勢。但謀刺此等大事,事前無先見之明,事中顯猶豫之意,事後無斷臂之智,是獨孤信的“奇謀大略”只起到“事後諸葛亮”的作用?還是他的“豪俠忠義”讓他既不想對不起先帝(孝武帝元修),又不想對不起好友?只能任憑後人評說了!

注:宇文盛當時是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趙貴被誅後,他被授與大將軍,進爵忠城郡公。後進位柱國。

獨孤信一生最有名的,除了他的顯赫戰功之外,還有他膝下的七個女兒。歷史上有名的獨孤皇后,隋文帝楊堅的皇后,便是獨孤信最小的女兒。而獨孤皇后的姐姐嫁給了西涼李氏,生下的第三子便是大唐開國皇帝李淵。再加上獨孤信大女兒還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獨孤信挑選女婿的眼光簡直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直接造就了獨孤家族在關隴貴族中長盛不衰的地位。雖說世家門閥的聯姻非常普遍,誰家出一兩個皇后、妃子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獨孤信直接替自己挑了兩個“皇帝女婿”,而且兩人在成爲他的女婿時還都不是皇帝,另一個女婿則生了一個“皇帝兒子”,這份看人的眼光就不是一般的“毒”了。

北朝名將獨孤信與梁武帝蕭衍的三年“君臣”緣 第4張

獨孤信的女婿

“獨孤一門,三朝外戚”,獨孤信就此成爲傳奇,令後人感嘆不已。可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獨孤信卻因爲挑女婿的獨到眼光令自己陷入死地。

宇文護弒殺孝閔帝宇文覺後,打算立宇文泰庶長子宇文毓爲帝,可宇文毓的妻子是獨孤信的女兒,宇文護擔心獨孤信以外戚的身份復出,便逼迫獨孤信自殺。獨孤信無奈,飲鳩自盡,死時55歲。

這就叫做“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北朝名將獨孤信與梁武帝蕭衍的三年“君臣”緣 第5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