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霍光一步步走向輔政大臣之位,真的只是靠關係嗎?

霍光一步步走向輔政大臣之位,真的只是靠關係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本站小編一起走進了解權臣霍光的故事。

《史記》作爲一部非官方修訂的史書,帶有很多作者司馬遷個人的主觀色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褒揚李廣,而對衛青、霍去病頗有微詞。之所以這樣,也許是因爲在他的觀念中,李廣是正兒八經的將門世家,衛、霍則是“外戚”。

霍光一步步走向輔政大臣之位,真的只是靠關係嗎?

在《佞幸列傳》中,司馬遷首先列舉了漢文帝以來時期靠着奉承、溜鬚拍馬而得到恩寵的佞臣,比如給漢文帝吸膿的鄧通、與漢武帝同睡同起的韓嫣等,末了,還陰陰的提到了對中國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兩位英雄:

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他的意思是說,宮內被皇上寵幸的臣子,大都出自外戚,這些人都不值一提;衛青、霍去病也是憑藉外戚的關係而得到寵幸,不過,他們最後依靠自己的才能求得上進。

嚴格來講,衛、霍確實是外戚。

衛青出身低賤,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人奴之生”。從小到大,都是平陽侯家的奴僕。直到公元前139年,他的姐姐衛子夫入宮受到漢武帝的寵幸後,衛青的人生才得以改觀。到了公元前130年,他已經被任命爲車騎將軍。

從上面這過程來看,衛青確實像走後門的外戚。不過在那個沒有科舉制的時代,皇帝從親戚中挑選人才,也並沒有什麼毛病。

西漢的人才選舉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察舉制,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爲官,標準主要有四方面:品德好,有知識,明法令,頭腦清醒。二是徵辟制,即自上而下選拔官員,皇帝本人和州郡官員都可以這麼做,招人的標準大致是有名望、品學兼優等。

霍光一步步走向輔政大臣之位,真的只是靠關係嗎? 第2張

由此可見,這兩種方式,都比較主觀,自然免不了出現任人以私的情況。當然了,人才不問出處,最終都要靠真本事才混得下去。

而衛青,就是屬於關係戶中的佼佼者。

漢武帝即位後,就着手改變數十年來對匈奴的委曲求全政策,轉而付諸武力。但很不幸,在公元前133年精心設下的馬邑之圍,由於將領水平不足,最終淪爲了笑柄。此後的漢武帝,不得不開始自己物色人選。

到了公元前129年,面對匈奴的頻繁襲擾,漢武帝派出四路大軍迎擊,他們分別是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每人帶着1萬騎兵。最終,公孫賀一無所獲;公孫敖、李廣遭遇慘敗,損失兵馬七八成,李廣本人也被俘虜;只有衛青一人獲得了勝利,斬首匈奴人700多。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你是漢武帝,你會選誰帶兵?答案不言自明。從此以後,衛青就成了漢軍的頭號統帥。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李息大敗匈奴,奪回了河南地,也就是當初在秦朝時蒙恬奪下、秦末被匈奴再度搶回的河套地區,其後漢朝在此設立朔方郡,成了中原對抗北方草原的前線基地

可以說,衛青的出現,才解決了漢武帝手上沒像樣統帥的窘境。而霍去病的出現,則徹底改變了漢匈戰爭的格局。

公元前123年,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年僅十八歲時,受到武帝欣賞,入朝擔任了侍中。這位小夥生性尚武、極其善於騎射,漢武帝就讓他跟隨衛青出征,並調撥了800騎兵給他指揮。

沒想到,他首次帶兵,就打破了漢軍的傳統作戰模式:他帶着這800人孤軍奮進,主動尋找戰機,共殲敵2028人,戰功冠絕全軍,回師後被封爲冠軍侯。

這標誌着西漢軍隊產生了革命性的改變:面對出身在馬背上、來去如風的匈奴人,漢軍雖在技術裝備上處於優勢地位,但在機動性上略處下風,因此很難達成大規模的殲滅戰;而霍去病的橫空出世,則使漢軍在戰術指揮上具備了碾壓性的優勢,漢匈戰爭的態勢從此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

霍光一步步走向輔政大臣之位,真的只是靠關係嗎? 第3張

公元前121年,漢王朝發動了河西之戰。這年春,霍去病率領萬騎越過焉支山一千餘里,斬、俘多名匈奴王侯,砍下敵人首級8900餘枚;同年夏,在各路漢軍勞無所獲、傷亡慘重的情況下,霍去病深入敵境2000多裏,殺到祁連山,俘虜各級匈奴官員2500人、小王70人,斬首3.2萬。

此戰獲勝後,漢王朝搶得隴西,設置涼州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張掖),並且奪得了優質產馬地祁連山。

公元前前119年的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北進2000多裏,殲敵七萬人,俘虜王侯83人,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纔回兵。

只可惜天妒英才,兩年後,年僅24歲、一生中戰無不勝的天才軍事家霍去病病逝。原本計劃越過大漠對匈奴窮追猛打的漢武帝,不得不將這一軍事設想無限期擱置。

而按照制度,像霍去病這種戰功赫赫的頂級功臣,有資格關照自己的弟弟。

霍光:以“任子”進入漢武帝視野,以自己的出色表現嶄露頭角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弟,居住在河東。當初霍去病出軍攻打匈奴,在班師的路上,順路把弟弟帶回了長安,並將其保薦爲郎官。在那時,這樣是合規合法的。

中國古代一直有“蔭任制”,即:貴族、高級官員可以保舉子弟、親屬直接當官,漢代稱之爲“任子制”,保任對象大多1-3人;即使在察舉制、徵辟製出現後,這一體現着貴族特權的人才任用制度仍在政治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

霍光一步步走向輔政大臣之位,真的只是靠關係嗎? 第4張

一直以來,漢武帝對才華橫溢、一心爲國的霍去病極爲看重,情同父子。如今,這位天之驕子卻英年早逝,既未能完全展現自己的才能,更未能享受自己應得到榮華富貴,讓漢武帝極爲惋惜、痛心,他的這份複雜感情,大部分轉移到了霍光身上。

霍去病死後,霍光就被封爲了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顧名思義,就是跟隨皇帝的車駕,作爲貼身祕書般陪伴漢武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親信”。

此後的20多年裏,霍光一直陪同在漢武帝的左右,出則陪車跟隨、入則貼身侍奉,他爲人謹慎、頭腦清晰、心思縝密,這些年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任何紕漏。據身邊的官員們刻意觀察,霍光每次出入宮殿,該走多少步、該在什麼地方停下,20多年來幾乎完全一模一樣,沒有絲毫的偏差。

對於這種認真、誠懇、做事專注的部下,任何領導都沒有抵抗力,原本以霍去病的關係被安排在皇帝身邊的霍光,從此成了漢武帝最信任的人之一。享受這一待遇的,還有品德高尚、鐵面無私的匈奴王子金日磾,善於逢迎、忠心耿耿的上官桀。在漢武帝臨終前,這三位被共同安排爲漢昭帝劉弗陵輔政大臣。

常言道,舉賢不避親,我們判斷一個人纔是否合格,不應盯着他的出身,而是要審視他的實際表現。“李廣難封”,李廣出身將門,他的弟弟、兒子、部下,都曾憑藉功勞封侯;但李廣本人,雖被司馬遷等史學家大肆讚美,但究其一生,他從未立下能夠讓自己封侯的戰功。

霍光一步步走向輔政大臣之位,真的只是靠關係嗎? 第5張

而衛青、霍去病,之所以被視爲民族英雄,是因爲他們的努力,使中原王朝在面對匈奴這樣一個空前可怕的敵人時,具備了與其一掰手腕、直至後來居上戰而勝之的能力,他們改變了漢匈戰爭的發展局面、拓寬了中原王朝的生存空間、奠定了後世疆域的雛形,更改變了中原農耕文明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

而霍光,則在漢武帝去世後,忠心耿耿輔佐幼帝,革除了一些弊政,將漢王朝拉到正確的發展軌道上來;後來他廢除昌邑王,迎立漢宣帝劉病已,爲“孝宣之治”的誕生打下了基礎。在後世的近2000年中,伊霍,也就是伊尹、霍光,成了封建王朝臣子的終極偶像與楷模。

面對立下這等功勞的歷史人物,我們不應一直盯着他們的出身挑毛病。一個人雖出身名門,但卻人品卑劣、禍國殃民;另一個出身卑微,但德才兼備、勤勤懇懇,毫無疑問,後者才值得我們讚揚、肯定。

正像司馬光評價的那樣:漢武帝窮奢極欲、嚴刑峻法、好大喜功,跟秦始皇沒啥兩樣,但爲啥漢朝卻因此興盛呢?因爲他懂得治國之道,敢於接受忠直之言,喜好賢才、賞罰嚴明,到了晚年又能幡然改過,將繼承人託付給合適的大臣。能做到這些的,就是一位合格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