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一三品官沒路費回家,朱元璋爲何把他斬了?

明朝一三品官沒路費回家,朱元璋爲何把他斬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朱元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我國歷史上,歷來講求以清廉爲美,對於貪腐之事、之人尤爲憎惡,其中表現突出的帝王,非朱元璋莫屬。

明朝一三品官沒路費回家,朱元璋爲何把他斬了?

朱元璋出身低微,自幼家人都間接死於元官“貪腐”,深惡之。成爲皇帝以後,朱元璋開始大力打擊大臣貪腐,而且標準極爲嚴苛。“凡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待”。貪墨60兩白銀就要處死,看出朱元璋確實下了決心。

朱元璋對貪官有多恨,對清官就有多愛。

有一年,王朝顯現異象,朱元璋召集許多官員一起商討關於這次異象的事情,其中來了一名叫曾秉正的官員,在天變一事中,洋洋灑灑進了千言。

歷代王朝出現災禍或者異象,雖然大家不會直接指責皇帝,但是也會屢屢暗示,這是帝王做錯了事情,上天給了警示,如果帝王不改正,恐怕會有大災禍降臨。

但是曾秉正並未有此意,他沒將天變之事歸咎於朱元璋,而是歸於20年兵亂,他認爲此次天變之事,是一個明王朝的轉折點,從兵戈到玉帛的轉變,王朝應該從戰爭的苦難中走出來,進行修養生意,還耕於民。

皆邦家休養之人

朱元璋一聽,曾秉正將此事說得甚好,不僅將朱元璋本人與此事分離開,而且還提出了戰爭勝利的根本在於百姓的生產,從這一說法入手,朱元璋還可以藉此將武將功臣權力收回,穩固自己的江山。

最重要的是,曾秉正是一位出了名的清官,朱元璋知道後十分器重他,直接將他升爲三品高官,曾秉正也因此平步青雲,成爲當時清廉文官的典範。

可惜好景不長,曾秉正雖然一直恪守清廉,並且秉承直言敢諫的風格,但是他卻沒掌握好尺度,比較朱元璋不是李世民,你曾秉正也不是魏徵。

曾秉正竟然仗着朱元璋的寵愛,多次忤逆他的旨意,朱元璋終於忍無可忍,下旨罷了曾秉正的官,讓他回家養老去了。

解甲歸田,急流勇退,回到自己的家鄉做一方富紳,這樣的結局看似也並不是什麼壞事,甚至是多少高官可望不可即的事情。

問題是,朱元璋時期的京官,俸祿非常低微,靠微薄的俸祿根本無法養自己的全家,但是他們又不敢收別人的“孝敬”,畢竟60兩銀子就夠處死了。甚至是劉伯溫那樣級別的官員,也都是勉強度日,失寵的時候也要靠賣字畫才能餬口。

普通官員尚且如此,何況一直以清官著稱的曾秉正呢?他的經濟狀況真可謂是家徒四壁,雖然讓人難以置信,但這確實是明朝三品大員真真切切要面對的情況。

明朝一三品官沒路費回家,朱元璋爲何把他斬了? 第2張

曾秉正窮到什麼地步,他罷官返鄉的路費都拿不出來,最終無奈之下,拿自己的4歲的女兒換了些錢,作爲返鄉的路費。

貧不能歸,鬻其四歲女

這件事情傳到朱元璋耳中,曾秉正因爲清廉拿不出返鄉路費的事情,朱元璋並沒有因此感動,反而因爲他拿女兒換錢的事情極爲震怒:“腐此賊”。當時對閹割刑罰稱爲腐刑,曾秉正一個三品官員,遭受此等辱刑,此後便再無記載,不知所蹤了。

置腐刑,不知所終。

曾秉正,因爲清廉納諫上位,最終也因清廉納諫而終。朱元璋的態度爲何在此期間有如此大轉變呢?說到底,問題還是出在曾秉正自身。

曾秉正因爲“天變”的討論博得朱元璋的寵愛,表面是因爲他清廉且敢言,其實是他的言論對朱元璋有利,而且順應了朱元璋當時的想法,與他的未來方向符合。

曾秉正在後來,不僅僅屢次以言論對朱元璋進行對抗,他還提出了“種族隔離”這樣的言論,奉行儒家之上並不是什麼大錯,但是這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早就過時,朱元璋的王朝已經穩固,正是團結一心,共力生產的時機,絕非是分高低貴賤,種族區分的時候。

通過這件事情,曾秉正的思想狹隘的缺點讓朱元璋看在眼裏,對於曾秉正的印象分也開始衰減。曾秉正卻毫不知情,還如從前得寵時一樣侃侃而談,或直言進諫,自然惹得朱元璋十分反感。

除此之外,朱元璋雖然對那些功勳武將並不友好,但是對文人也一直都有所戒備,尤其是從胡惟庸開始,文人在他心中的地位更是一降再降。

曾秉正的言論,在朱元璋眼裏可不是簡單的“直言”,甚至讓朱元璋極爲忌憚。當時的大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民族融合相對比較成熟的時期,這時候許多人都改了漢姓,融入漢族,天下歸心。

在朱元璋眼裏,曾秉正 不僅不是剛正不阿的“強項令”,甚至是一個徹頭徹尾,以清廉爲外衣的“亂臣賊子”。

最重要的是,曾秉正在罷官返鄉,身無分文的情況下,沒有去找同僚借錢,也沒有選擇售賣字畫等方式,反而直接拿自己的女兒去換。

曾秉正這樣做的心思,就是想讓朱元璋看看自己多麼清廉,想通過以女換路費這樣的荒唐事去證明朱元璋讓他罷官是錯誤的,曾秉正的這種做法中帶着對朱元璋的怨氣呢。

朱元璋自然明白曾秉正的用意,試問三品京官再窮,又怎會到了用女換路費的地步呢?所以,朱元璋知道後才勃然大怒,並且給曾秉正加了一個用意很深的刑罰——腐刑。

“士可殺不可辱”,一直是文人士大夫的格言,朱元璋偏偏要用這樣的刑罰去辱曾秉正,對於曾秉正來說,這是比處死還要難受的刑罰。

曾秉正最後“不知所終”,可見在受刑後他並沒有自盡,而是選擇離開,脫離了史官的視線,最終去了哪裏,什麼結局,都無從得知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