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每逢國家危難之際,便有英雄力挽狂瀾,五胡亂華中的戰神:陳慶之

每逢國家危難之際,便有英雄力挽狂瀾,五胡亂華中的戰神:陳慶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東晉後期,中國進入了五胡亂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歷史學家普遍認爲這是大漢民族的一場災難。接替它的是南北朝,這一時期中原地區已淪喪於胡人之手,然愛國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規復失土爲己任。遊牧民族和戰亂對中國的傷害太大了,怪不得就算是秦始皇這樣的霸主也要建萬里長城來抵禦敵人,在中國分裂近三百年之久後,歷經民族混成的新漢族,開創了隋唐盛世,在世界史上留下不朽的偉業。可惜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國又步其後塵,其間定難軍(後來的西夏)和靜海軍(交趾,後來的越南)逐漸獨立,自此永久脫離中國,也帶給契丹人南侵的機會,遼國得以建立。

每逢國家危難之際,便有英雄力挽狂瀾,五胡亂華中的戰神:陳慶之

言歸正傳最近網絡上對陳慶之的戰績有疑議,如何取證是關鍵。《魏書》是陳慶之的主要敵對國編寫的,《梁書》是他自己的祖國編寫的,都有利益關係只能做次要證據參考,能作爲主要證據的是《南史》,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這樣結合前兩者就會形成一套完整的數據鏈。

陳慶之因出身寒門,長年不得重用,41歲開始獨立領兵,戰鬥生涯只有15年,少爲梁武帝蕭衍隨從,後封爲“武威將軍”。他和唐朝名將李靖一樣都是大器晚成,這樣的名將有個最大特點就是穩重謹慎,善於抓住機會一擊致命,用兵如盤蛇。史載“陳慶之性格謹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爲武將,但射箭卻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於騎馬,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爲其效死力”,這使他具備了成爲名將的潛質。

接下來我爲大家分析他的各項戰例是否合理,他是如何讓不善於攻城的騎兵,屢破城池的。

戰例一、蕭樑大通元年,陳慶之攻北魏之渦陽。魏遣徵南將軍元昭率數萬步騎來救,陳慶之乘魏軍遠來新至,僅率200騎兵擊破其前鋒(圍點打援)。後又與諸將連營而進,背渦陽城與魏軍相持,自春至冬,交戰頻繁,將士疲憊。有的將領建議退兵,他力主決戰。魏軍築就13壘以控制樑軍,他領兵夜出,破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樑軍乘勝強攻,俘斬甚多,其餘九壘皆潰。只要抓住敵人的致命之處,一旦炸營,就算是幾百人也能攆的幾萬人像兔子一樣的逃跑。

每逢國家危難之際,便有英雄力挽狂瀾,五胡亂華中的戰神:陳慶之 第2張

戰例二、考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部下在水面築壘,攻陷其城,全殲2萬,俘獲元暉業,買車7800輛以歸。(《資治通鑑》)這裏的築壘原指利用或改造地形構築工事,以增強軍隊防禦能力,他反其道而行,增加進攻方的優勢。這樣就免除了騎兵不能攜帶攻城器具的弱點,用弓箭壓制牆頭敵人(要是時間充裕的話,甚至可以讓騎兵直接走斜坡衝上城牆),地面部隊配合攻破城門,騎兵接着衝入城內全殲敵人。

戰例三、當然陳慶之也有碰到硬茬的時候,他是如何克服的呢。時滎陽城未克,樑軍將士皆恐,陳慶之解鞍秣馬,對將士們說:“吾至此以來,攻城掠地,實爲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爲無算。天穆之衆,並是仇讎。我等纔有七千,虜衆三十餘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吾以虜騎不可爭力平原,及未盡至前,須平其城壘,諸君無假狐疑,自貽屠膾”(《梁書•陳慶之列傳》)。乃親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樑軍便悉數登城。勇士宋景休、魚天湣首先登上城牆,樑軍相繼而入,遂克滎陽。古代的後勤部隊是很龐大的,他前後幾次戰役加起來的俘虜敵人數量達到數十萬很正常。

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陳慶之以7000之衆,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破城池32座,他的白袍軍是特殊兵種乃“白袍精騎”,兵將都是百裏挑一,能征善戰之輩,再加上騎兵對戰步兵的優勢,能以一當十。

每逢國家危難之際,便有英雄力挽狂瀾,五胡亂華中的戰神:陳慶之 第3張

 歷史評價

毛主席也對《陳慶之傳》一讀再讀,對傳內許多處又圈又點,劃滿着重線,並充滿深情地批註:“再讀此傳,爲之神往”。張貽玖《毛主席讀史》。

“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佩,亦一世之榮矣”《梁書》。

“陳慶之初同燕雀之遊,終懷鴻鵠之志,及乎一見任委,長驅伊、洛。前無強陣,攻靡堅城,雖南風不競,晚致傾覆,其所克捷,亦足稱之”《南史•陳慶之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