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給當時的唐朝帶來了哪些變化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給當時的唐朝帶來了哪些變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濟

1.經濟政策

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2.商業發達

中國封建王朝歷來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當低。再有“士農工商”之傳統,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農人要低好幾個檔次。這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給當時的唐朝帶來了哪些變化

自漢開闢的“絲綢之路”一直是聯繫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爲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文化

重視文化建設:在文化方面有空前的發展,自李淵起,就極爲重視藏書事業。武德三年(620),收洛陽“觀文殿”、“修文殿”等處書籍、文物,有書8萬餘卷。貞觀初,詔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羣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並任命虞世南、褚無量、姚思廉、歐陽詢等充任學士,以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着名學者、碩學之士相繼爲祕書監,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選五品以上工書者爲書手,又在弘文館設立檢校館藏的官員,將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於內庫,以宮人掌管。

   官府藏書機構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局”、“祕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羣書大備”。晚年因連年用兵,營造宮殿,雜稅日益苛重。

民族

唐太宗時期加強了國內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聯繫,加強對西北等地區的管轄,另外還加強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

外交

由於東羅馬帝國(395年—1453年)的衰落,西方變得支離破碎。而唐帝國尤其是貞觀時期的唐朝更是當時世界唯一的文明最爲強盛的大一統帝國,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紛紛讚歎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唐朝的各國人,大多數以成爲大唐人爲榮。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20萬人以上。貞觀時期的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完全開放的時代,比漢朝的僅限於貿易和傳教還要開放,以至於各國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來到唐朝一睹唐帝國的的風格,頗爲開放邊境和關口。極盡吸收外來文化和物質文明。

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給當時的唐朝帶來了哪些變化 第2張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有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1000年。

社會

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一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