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代高調官員李三才 不做要說做了更要說

明代高調官員李三才 不做要說做了更要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2年開年,新聞界出了一個新聞,《京華時報》的總經理崔斌被免職。由此網友調侃道:“當我們知道了《京華時報》總經理叫崔斌,就是達芬奇事件中潘莊秀華與李文學的中間人,收取了鉅額費用時,他給著名的中非希望工程發獎,給蒙牛化工廠發獎,給涉嫌價格欺詐的家樂福發獎,給嬰兒產品裏含有致癌物質的強生髮獎,我一點都不奇怪。”

明代高調官員李三才 不做要說做了更要說

網絡配圖

確實不用奇怪。一些看來很有操守者,在金錢面前,也自覺或不自覺地當了掮客。比如一直讓大家尊敬的明朝的輿論領袖顧憲成,也有掮客嫌疑。

李三才在明朝是譭譽參半人物,譽之者欲傾盡天下紅汁漆染其風采,毀之者欲放其心肝鮮血染其掛彩,譽之毀之,對陣對歌,雙方先比理大,後比喉嚨大,再比權杖大。明朝朝野論壇,硝煙瀰漫,熱鬧得很。

李三才名副其實,纔是比較多的。任職機關,是大吏才。萬曆橫徵礦稅,他將皇上也罵了一頓,“今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則在溺志貨財。”不避領導討嫌,反覆諫言;空降地方,多有建樹,“遷山東僉事,所部多大猾積盜,廣設方略,悉擒滅之。”在安徽爲政,其進行稅務改革,也不錯,“在淮久,以折稅監得民心。”與一般官員不同的是,他在官場裏混,你可說他有點正直,但不能說他狷介,你可說他在任兼濟了天下,卻未必能說他獨善了其身。能幹或也能貪,持正或也會混,要言之,跟我們平常所見的那些存爭議的官員差不多。

李三才做官,是愛與輿論搞好關係的。他當官法子是,不做要說,做了更要說,邊做邊說,請別人說,他在地方做了十多年官,名聲較大。恰好中央機關缺了一位內閣,另外御史也要人,李三才進位呼聲最高。然則官場景觀是,譽之者日隆,毀之者日盛。工部郎中邵輔忠揭發李三才“大奸似忠,大詐似直”,一一列數了其“貪、僞、險、橫”四大罪狀,御史徐兆魁在旁邊幫腔,猛烈詆劾。

關鍵時刻,顧憲成出馬了,顧國士力挺李三才,也一一例舉了其德能勤績四大善績,顧國士揀這四端評說人物,源自朝廷是單憑這四德用人的。顧國士將其力舉書,投諸葉向高與孫丕揚,葉向高其時當輔政大臣,向皇上進言是第一人選,孫丕揚其時負責官員銓選,相當與組織部做任免方案的,這兩人最是關鍵。與李關係蠻好的吳亮給登載邸報,意在造勢。

顧憲成原任吏部文選司郎中,幹部處處長角色,所有幹部升遷都要經過他手,權力也是很大的,後因推選幹部,與皇上頂,被罷了職務,其時在東林講學。怎麼說呢?若按教育教學來講,東林是學術重鎮;若按參政議政來說,東林是大型論壇;若說明朝的邸報是官方第一報,那麼顧憲成的東林嘴巴是明朝第一嘴。東林大盛時節,相當於民間人大會與在野組織部,明朝很多宰相級別人物,他們之升或沉,常得依仗東林嘴之譽與毀。臺灣作家高陽先生考察東林歷史,說其“力量足以產生宰相”。

明代高調官員李三才 不做要說做了更要說 第2張

網絡配圖

顧憲成出來替李三才說話,到底是仗義執言,而是仗義氣執言?很難說。李三才在官場是善舞長袖的,其交際手腕厲害。他在顧憲成遭雙開而歸東林後,感受到了輿論力量,於是“三才與深相結”,何以深結起來的?政見相同,許是大因,而李三才手心熱絡,也是一因。“三才多取多予,收採物情,用財如流水。”《明史》敘李三才這幾句話,是用在他與顧憲成關係敘事上的;他要“花錢如流水”,纔可“收採物情”;其他諸如給東林撥款修葺學校,改善師生伙食,都是要用箱子提款的;還有舉辦論壇之類,看起來容易,沒錢墊底,誰舉得起?學者們從四方趕來,都要錢開支。李三才結交東林,也是花了些本錢的。

這不是說顧憲成人品不好,顧老總道德水準遠超你我之上。辦學也好,辦論壇也好,本身都需要錢,“講學所至,僕從如雲,縣令館穀供億,非二百金不辦。”顧國士與李三才深交,先只是聽東林人物都說李是好官,“顧憲成之左右譽言日至,憲成信之”,才“亦爲遊場”,左右吃了喝了用了兜了,當然說他好,但這不能說明顧國士也與其“左右士子”是同一人品檔次,事實上,顧憲成聽說李三才花百姓財不心疼,也曾有點想法。

李三才初次設飯局盛邀顧國士,是掩了性格的:“三才嘗宴憲成,止蔬三四色。”這讓顧頓生好感,不鋪張不浪費不山吃海喝,如斯領導幹部有幾?

但這不是李三才,“三才揮霍有大略”,有大略,愛揮霍,纔是其本相。第一感覺後,李三才又給了顧憲成第二感,讓顧感覺啥叫揮金如土,“厥明,盛陳百味”,次日飯局,上山珍,上海味,上猴腦,上熊掌,讓“憲成訝而問之”,由勤儉之南極,一夜間直達奢華之北極,未免太快。李三才爲官之品將在顧憲成眼裏崩潰之際,其口才力挽形象於既倒:“此偶然耳,昨偶乏,即寥寥;今偶有,即羅列。”昨天碰到沒菜,我隨便招待您了,今天碰到菜比較多,我就多弄了幾個。許是顧憲成對李三才第一印象好吧,他沒感覺其中有問題,倒盡往好的方面想,覺得李三才是性情中人,對其印象不曾減分,反是加分,“憲成以此不疑其綺靡。”

明代高調官員李三才 不做要說做了更要說 第3張

網絡配圖

李三才事功做功都不錯,但其貪污那也是明擺的:“御史劉光復劾其盜皇木營建私第至二十二萬有奇。”李三才百般辯解說沒那回事,營建私第,卻是在地面擺起的;也據說其家產多達470萬兩白銀,相當天啓年間朝廷一年財政收入。顯然沒誰工資有那麼高。

李三才到底啥樣人,且不說他,要說的是顧憲成,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其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這是對的,每個公民都應參政敢議政。有人說,明朝亡於東林,朝廷說對的,民間必說不對,朝廷說不對,民間必說對,這才亡國,“當今所最怪者,廟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這是混賬話,實際情況恰是相反。“吾見天下之是非,廟堂必欲反之耳。”說輿論誤國,那等同女色禍國濫調。

然則,顧憲成後來也“甚悔之”。李三才“性不能持廉”,而顧給他盡說好話。李三才風聲雨聲,顧憲成沒甚分辨就給其背書,引發帝國一場大口水戰,錢謙益曾論李三才事,說這導致“物議旁午,飛章鉤黨,傾動朝野。從此,南北黨論,不可復解,而門戶之禍,移之國家矣”。“當世黨論之盛,數人者實爲之魁。”這數人裏,顧憲成最攸關。聽了其風聲雨聲,就替其背書,往往是其英模事蹟剛剛印刷完畢交付發行與現場直播,主人公雙規消息則正式發佈了,發行員報紙收不贏,主持人嘴巴也難收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