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解密:支柱姜維還沒投降後主爲什麼就投降?

解密:支柱姜維還沒投降後主爲什麼就投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司馬昭決計伐蜀之前,魏國上下的主流意見都是認爲,此時蜀國無隙可趁,不應貿然出兵。但司馬昭卻意外的決定派鍾會領兵,取代原來的西線總指揮鄧艾,出兵伐蜀。之後,鄧艾等四路兵馬圍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鍾會則率軍直取漢中。姜維發現漢中有失,不敢連戰,急忙從沓中回師,退守劍閣。鍾會與姜維在劍閣相持不下之際,鄧艾偷渡陰平,奔襲成都。這本是軍事冒險,但奇怪的卻是,鄧艾成功了。

鄧艾到成都城下,後主肉袒出降,蜀漢滅亡,成爲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而此時,姜維尚在劍閣與鍾會相持,永安對吳前線也尚有兵力可用,正在勤王路上,南中蜀軍也請示是否需要救援成都。但後主的決定卻是聽從投降派的意見,決策投降。

從當時的軍事形勢看,雖說鍾會已經牽制住了作爲蜀國主力的姜維軍,但是,除此之外,難道蜀國就沒有別的軍隊了嗎,爲什麼鄧艾僅僅帶着3萬人,長途跋涉700裏,紮營二十多座,到摩天嶺的時候只剩了2000多人。但是摩天嶺無路可走,是跳下去的,死人至少在一半,攻擊江油的時候只有2000人左右。以這樣的兵力,怎麼能夠在綿竹一戰中擊敗諸葛瞻,而且包圍成都,迫使後主投降呢?

蜀國當時的情況比較不妙,投降的時候僅有二十八萬戶、男女94萬,部隊11.2萬,官吏4萬,糧十餘萬石。不過,有幾個情況現在應該特別說明,這裏的“男女94萬”並不是戶口總數,官吏、將士都是沒有計算在內的,老幼弱小應該都是沒有計算在內的。更重要的是,這時的蜀國的實際領土已經只剩下了四川,原有的荊州和漢中都已經失守了,不屬於蜀國範圍。而四川當時除了北部平原地區之外,大多數南部和西部大多數地區都仍然是少數民族,這在傳統的人口統計中都是不算在內的,因此,這個數字並不離譜。問題的關鍵就是“將士十一萬二千”這個說法。我當時想,有11.2萬人在城裏,還是防禦戰,比魏軍佔的便宜要大很多,而且魏軍懸師遠征,孤軍深入,既沒有後援部隊,糧草也無法供給,還只有二千人,爲什麼後主不肯背水一戰,而選擇投降呢?

解密:支柱姜維還沒投降後主爲什麼就投降?

首先,《三國演義》上說鄧艾偷渡陰平出發有三萬人,而正史上一般都只說是萬餘人,這兩個數字並不矛盾。因爲,如果說萬餘人是戰士的數字的話,那麼負糧兵應當也在此數。而且,此次作戰因爲是走絕路偷襲的,無法從後方運輸糧草,所以,所有的戰時物資都必須在出發時就帶足。如果按照一般的作戰兵與負糧兵的比例是1:1來算,這次鄧艾軍的比例至少要在1:2以上,否則700多里路、20多天,人餓都餓死了,更不用說作戰了。其次,摩天嶺的傷亡問題。到摩天嶺時有2000多人,並不表明全軍只有2000多人。事實上,這部分人應該是前鋒部隊。而且,我一直以爲紮營之後就會把士兵留下來守護,其實鄧艾是沒有這樣做的。他的做法應該是先扎一個營,再扎一個營,等第二個營紮好之後,前一個營再拔營向前。也就是說,應該是象車輪一樣輪換紮營,而不是扎一個就扔一部分士兵在路上。再次,《三國志》上的說法是,在摩天嶺前,只有鄧艾爲了表示勇氣,才自己跳下去了,其他士卒都是“攀木緣崖而下”的,並沒有跳。也就是說,只有前鋒部隊的2000多人裏有近一半的傷亡,而後面的部隊則並沒有出現這樣大規模的傷亡,而是幾乎全軍到達江油的。再回頭來看蜀國此時的情況。蜀國在全盛時期包括三部分,也就是荊州、四川和漢中。其中荊州所佔比重最大,兩川相加才能大約與荊州相比。在失去荊州之後,就失去了相當於一半的領土,錢糧、人口也同樣損失很大。所以,在投降時的“將士十一萬二千”並不是說成都還有這麼多軍隊,而是說,這時的蜀國所能支配和調動的軍隊總數只有11.2萬。魏軍方面,光是鍾會軍實際上就比這個數字要大,約在十八萬左右,這還不算他吞併的諸葛緒軍等。但是,到達成都城下的時候,即使鄧艾軍是完整的,那也只有三萬,部隊都跑哪兒去了呢?在戰爭開始之前,姜維出兵伐魏,帶走的大約是蜀國全軍的一半左右。但是,他在隴西的戰役中被鄧艾擊敗,又不敢返回成都,只好在沓中屯兵。他上書朝廷,請求趁早調動軍隊,防守陰平一帶。但是後主信任黃皓,沒有這樣做。這樣一來,整個蜀國與魏國的邊界上,蜀國的安危就都在姜維軍身上。但是姜維此時所在的沓中遠在隴西,如果魏軍從子午谷、箕古進兵,蜀軍就完全無法防守,只能坐待姜維回軍來援。

在司馬昭決定一舉滅蜀之後,魏軍首先是用包括鄧艾在內的四路軍將姜維軍包圍在了陰平。與此同時,鍾會軍從長安出發,從子午谷和箕谷出兵,分兩路攻佔了漢中。姜維的反應自然是迅速回軍救援漢中,準備再重新奪回漢中——沒有漢中,四川就完全處於軍事被動狀態,只能捱打的份。到這時,後主纔想起來姜維的建議,派廖化率軍去做姜維軍後援,讓張翼、董厥率軍去守陽安關。但是,還沒等廖、張兩軍到達計劃位置,魏軍已經先行擊敗了姜維,並佔領了漢、樂二城。二將只好合兵一處,準備去爲姜維解圍,然後一起回軍重奪漢中。

應該說,姜維還是很厲害的,能夠突破魏軍的重重包圍,諸葛緒雖然一直跟着姜維,但姜維仍然率領部隊主力退回到了劍閣,與後來派來的張翼、廖化兩軍匯合,準備與魏軍相持不戰,等魏軍糧儘自退。魏軍鄧艾軍、鍾會軍兩軍雖然對姜維軍形成了夾擊之勢,但姜維堅守不戰,魏軍也沒有辦法。也就是在這時,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的計劃。他曾計劃奪取諸葛緒的兵權,但是諸葛緒卻不按鄧艾的計劃行事,在結束隴西戰役之後就回自己的防區去了——不幸的是他剛出狼穴,又入虎口,被鍾會撞上,鍾會找了一個罪名將他解送洛陽,吞併了他的部隊。偷渡陰平是一個大膽的軍事計劃,其冒險程度直逼魏延當年說的出子午谷直取長安。但是,他卻獲得了成功。他走的路上除了諸葛亮在世時曾設過的一個大營之外,沒有碰到蜀國的防禦部隊,就到達了江油城下。江油是小城,沒有守軍,只有百姓,所以太守馬邈直接投降了。

這時,蜀國調動部隊,做了投降前的最後一次反擊,也就是派諸葛瞻去守的綿竹的戰役。還是以全國總兵力11.2萬爲基數還分析此時蜀軍的分佈狀況。姜維軍有至少五萬人,廖化、張翼軍至少兩萬人,那麼此時的蜀軍總數就只有三萬了。這三萬人顯然還不可能全部交給諸葛瞻去守綿竹,必須至少留五千人在成都做應急之用——比如說發生叛亂需要鎮壓、吳國趁火打劫之類。如果考慮到在吳蜀邊境上至少還需要一萬人的防禦部隊,那麼,此時諸葛瞻所帶的部隊全軍就只有1.5萬人,至多不會超過2萬人。

當然,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也不是無能之輩。他在戰役初期擊敗了鄧艾軍的前鋒鄧忠、師纂。但是,當鄧艾親自去的時候,蜀軍卻敗了。是不是蜀軍和諸葛瞻的戰術有問題呢?當然不是,因爲諸葛瞻不知道魏軍底細,所以在第一次戰鬥中擺出的就是全軍,沒有分出一部分兵力承擔預備隊任務。而鄧艾軍的前鋒失敗後,大部隊卻沒有經過大戰鬥,仍然有力氣繼續拼命向前。所以,諸葛瞻被擊敗了。

綿陽是成都的最後一道防線,距離成都不遠,若蜀國尚有餘軍可用,當然會派上去援救諸葛瞻。但是蜀國卻沒有這麼做,只能說明此時的成都已經無軍可派了。當鄧艾到達成都的時候,如果成都堅守,那麼唯一的希望就是姜維放棄劍閣,率軍迅速回援成都。而這樣做,如果鍾會尾隨追擊,姜維就很可能被鄧艾與鍾會前後夾擊,不但救不了成都,反而有可能把自己也搭進去。

姜維是很忠誠的。在得到諸葛瞻的死訊後,就趕緊率軍回援。鍾會當然也沒閒着,就尾隨跟進到了涪城。但是姜維才走到郪縣,後主投降了的敕命已經下來了,於是他自己也宣佈向鍾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