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晉文公退避三舍是爲了誠信?背後真正原因揭祕

晉文公退避三舍是爲了誠信?背後真正原因揭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是一條長河,它奔流向前,無止無息。今天本站小編爲您講述晉文公的故事。

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他們有着極強的國力,實際上春秋時代的天下霸主,除了齊桓公之外,剩下的霸主都應該屬於這兩個國家。

這兩國的戰爭也成爲春秋戰爭的主旋律,不過楚國一直處在下風,它們也很難真正打敗強大的晉。晉國能有這樣強大的實力,離不開晉文公的努力,他是晉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霸主,他個人經歷也是非常傳奇。

由於國內大亂,晉文公很早就開始流亡,逃了很長時間,繼位時已經62歲。

在晉文公的治理下,晉國迅速強大起來,具備爭霸的實力。

此時他們與南方的楚國發生了戰爭,楚國一直以來都想要北上取代周王室,早先就與齊這些國家發生過戰爭,晉國的存在,是阻礙楚國北上的關鍵。

晉文公退避三舍是爲了誠信?背後真正原因揭祕

也就是說晉楚之間早晚要有一戰,然而晉文公在流亡的時候,也曾到了楚國棲身,楚王對他非常不錯,受了楚王的厚恩,晉文公也表示日後若兩國交戰,他會讓晉軍退避三舍,用這種方式報答楚王的恩情。

沒想到晉文公卻一語成讖,晉楚兩國爆發了城濮之戰,兩軍在戰場上相遇,晉文公便兌現了自己的承諾,讓軍隊退避三舍。

這件事後來讓很多人稱讚晉文公是個守信的人,畢竟“兵不厭詐”,真打仗能贏就行,還管那麼多有什麼意義?

可也有學者表示,這件事還是楚王太單純了些,爲什麼這麼說?

其實晉文公在國外流亡這麼長時間,他早就成了一個老油條,自己回國也是殺了原本的國君自立,要真把他當成一個君子,那可就錯了。

晉文公主動退避,確實是爲了不讓自己違背承諾,在春秋時代的戰爭還是非常講道義的,真到了戰國纔開啓了無義戰的局面。

可晉文公這麼做的真實原因,是他爲了避開鋒芒正盛的楚軍,當時楚軍圍攻宋國,他們的士氣正旺,實力也是相當強悍,楚國早先與齊這些大國交鋒都不會畏懼。

晉國剛剛從內亂中走出來,確實很難一戰就打敗楚軍,爲此晉文公也早早做好了準備,這場戰爭開打之前,他就已經在爭取齊、秦兩個大國的幫助,等這兩個國家答應幫忙,他才選擇和楚軍交鋒。

最初晉軍剛剛到了戰場,而後面的軍隊還沒過來。

《史記》記載:“四月戊辰,宋公、齊將、秦將與晉侯次城濮。”

也就是說他退兵是贏得一個緩衝的機會,等待齊、秦的部隊與自己匯合,再加上原本宋國的殘餘力量,晉文公就具備了對抗楚國的實力。

晉國的軍力本來就很強,再加上又有這麼多好幫手,他們合力對付已經打了很長時間的楚軍,自然就能一戰取勝。

這場慘敗讓楚國喪失了大部分的精銳,他們很長時間都沒辦法再發動什麼大的戰役。

此外,晉文公這麼做也是在不斷刺激楚軍,楚與中原諸侯是不太一樣的。

他們不是周朝的宗室,當初楚國朝見天子的時候,也受到了天子的冷遇,這也導致楚國與中原各國的關係非常緊張,管仲扶持周王室的時候,還爲王室與楚國展開大戰。

因此楚國非常想要征服中原,這樣才能把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踩在腳下,楚軍求戰心切,見到晉國參戰,他們也沒有要退兵的打算。

晉文公退避三舍是爲了誠信?背後真正原因揭祕 第2張

其實楚王也不是傻子,他見到晉國參戰也有些猶豫,想要撤回來,可楚國已經打紅了眼,撤回來也不太可能。

晉文公看準了楚軍十分急躁,想要快速取得勝利,這才退避三舍,一是可以遵守承諾,二來可以避開楚軍的士氣。

自己還把姿態放得非常低,擺出一副不敢和楚軍打的樣子,這樣便讓楚國更加輕視晉軍。

在決戰的時候,楚軍盲目出擊,晉軍又放低姿態,引誘他們深入,已經輕視慣晉軍的楚人沒有察覺,最終他們纔會慘敗。

不得不說,論城府,這些人都不是晉文公的對手,晉文公手裏明明有着這麼強大的力量,還能沉得住氣,慢慢和楚軍耗着,還用誘敵等手段迫使楚軍攻擊自己。

他的能力確實相當出色,在外面這麼長時間的歷練,讓晉文公學到了太多的東西。

楚王在這次的戰爭中確實太過單純,他的單純是體現在外交層面,而不是戰術層面,畢竟楚王是沒有直接上戰場,他也不贊成軍隊與晉軍交鋒。

楚王在出兵之後,自己沒有能拉攏分化秦齊等國,這就導致這些國家站到晉國這邊,讓楚國一下又要面對更多的強敵。

而楚國這邊的盟友,也只有曹、陳這些小的國家。真到了戰場上,這些國家提供的援助和沒有是一樣的,而晉文公那邊所得到的援助實在太多了。

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大戰役的交鋒中,外交與戰略都是非常重要的,楚王這次的謀劃確實有些單純,他沒有考慮打宋國引發的連鎖反應,覺得自己可以放心吞併宋國。

他也沒想到其他的幾個大國會站在晉國這邊,自己會成爲衆矢之的,可能楚王會非常後悔,當初應該早早把晉文公給殺了,這樣就少了一個後患。

事實證明,楚王的大度讓楚國失去了稱霸的機會,他的才能與晉文公相比也有極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