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的要把江山給諸葛亮嗎?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的要把江山給諸葛亮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都知道,把兒子阿斗連同江山一起交付給丞相諸葛亮照管。這一幕本爲千古佳話,令無數後世君臣士子感懷。

同時亦有許多人以己度人,認爲劉備並非真心,甚至以爲一旁埋藏了多少刀斧手,稱諸葛亮一個應對不好,便要人頭落地云云。其實,這不免是以庸人之心,而度英雄之腹了。

劉備原是立志匡扶漢室江山的英雄義士,以此屢敗屢戰百折不撓之志,深得天下人認可,並一直自詡

當劉備病終於白帝城時,劉禪已滿16歲,已接近成年,按兩漢諸帝故事,完全可以親政;之所以劉備要讓諸葛亮攝行全部軍國大權,而不僅僅是作爲一個丞相、如輔佐自己一般來輔佐劉禪。

就是因爲他知道,不論是傳承自己匡復漢室、中興漢業的理想,還是以劃地自守、保西蜀基業爲現實要求,諸葛亮原本就是遠比劉禪更強得多的人選,是以又何必定要強求劉禪繼承權柄、威福自專?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的要把江山給諸葛亮嗎?

網絡配圖

亂世並非大一統王朝治世,沒有足夠能力繼承君主之位,亦如小兒持萬金於鬧市,爲子孫後福計,亦非明智之舉。正如陶謙和劉表臨終前,讓州牧於劉備的舉動,同樣亦是迫於情勢無奈之下的真心。

若以劉備奮鬥一生到終點,只爲營營苟苟如何割據一方,以國家州郡傳及子孫爲私產;以爲他和諸葛亮的不懈努力,僅僅是爲了維護劉氏一姓去代代不易當皇帝做江山的權利,其實反倒是將他們的志向格局看得太小了。

諸如“白帝城託孤陰謀論”,以爲此言只是劉備耍權謀、試探和要挾諸葛亮,纔是對此君臣魚水二人人格和胸懷的侮辱。

如諸葛亮這等千古無雙國士,若以權謀小道試探之,反而適得其反,徒傷其心。若做如是想,不免是以凡夫私心而度千古英雄肺腑。

此時的蜀漢政權,不論疆域、兵員、人才,和幾年前的巔峯時期相比,皆只剩下一半甚至更少。,幾乎是一份幾近亡國的爛攤子:

夷陵之戰,蜀漢四萬中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沙摩柯部武陵蠻軍一萬同樣全滅,黃權部江北軍投靠曹魏,再加上其餘部隊的損失,東吳方面宣稱此戰共俘斬蜀軍八萬人,雖可能有所誇大,但對新生的蜀漢政權之重創,確係元氣大傷。

之前關羽軍團(含三萬野戰精銳和數萬留守軍團)的覆滅,加上夷陵這場慘敗,蜀漢損失兵員總計在十萬以上,同時首席大將關羽、謀士馬良戰死,關平、馮習、張南、傅肜等軍中一線骨幹戰死,大將張飛遇刺,謀主法正、尚書令劉巴、大將馬超、黃忠病死;大將孟達、黃權投魏;荊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和上庸郡丟了;南中三郡(越嶲、牂柯、益州郡)反了;

這種爛攤子,和袁紹死前的河北四州、鄱陽湖大敗後的陳友諒政權一般無二。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之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白帝託孤,正是劉備經歷慘敗後,痛定思痛,徹底擯棄個人私心,重拾早年情懷的高義之舉。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的要把江山給諸葛亮嗎? 第2張

網絡配圖

如此方是“示天下爲公”,讓諸葛亮但憑己意,自取蜀國江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正是出於真心實意的誠摯,非爲劉氏一姓產業。

而這句話,連同對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的告誡,也就明確了其後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對天子劉禪“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對百官羣臣生殺予奪的君主大權。

可以說如無諸葛亮鞠躬盡瘁去爲其續命,劉備的歷史地位未必強過袁紹或陳友諒,阿斗只好去比陳理吳世璠。

光是爲了恢復元氣,籌集南征收復南中需要的軍力財力,諸葛亮就忍了快兩年。甚至爲了安撫預謀造反的牂牁太守朱褒,不惜難得違背一回法度,殺了益州從事常房的兩個兒子。

蜀漢沒有一戰而亡,全賴劉備臨終省悟,白帝託孤,示天下爲公,讓諸葛亮得以毫無掣肘地施展才華,白帝城託孤成爲千古佳話,極大提高了劉備本人的歷史評價,讓他獲得了遠高於其本身功業的身後之譽和歷史地位,確實是名至實歸的。

是以白帝城託孤,名爲託孤,實爲禪讓,劉禪僅僅繼承了蜀漢皇帝的名號,諸葛亮纔是劉備真正屬意的實際繼承人。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獨攬,在整個蜀漢說一不二。可他卻始終沒有坐上那把龍椅,謀反篡位,取劉阿斗而代之。對此,後世衆說紛紜

其實哪怕不考慮諸葛亮本人卓越的政治操守和高尚的個人品行,僅僅以政治家的利害和立場去衡量,道理也很簡單,正因所謂“謀反”,即“圖謀反叛”之意,後面的賓語,無非國家、君主。如果本身就是實際君主,又何必謀自己的反,篡自己的位呢?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真的要把江山給諸葛亮嗎? 第3張

網絡配圖

如果按將那些漢末羣雄,如袁紹、孫策、劉表、劉璋,都視爲諸侯和君主的通行認知標準,蜀承漢制,而漢制稱列侯而爲丞相者,是爲“君侯”,法理更高於漢末那些作爲“使君”的諸侯。

作爲蜀漢丞相、錄尚書事、開府、益州牧的諸葛亮,「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全面掌握蜀漢政權一切權利,當然也是名副其實的君主。

正如漢制,相府屬官需視丞相爲君、州郡屬官需視牧、守爲君一樣;蜀漢各重要官員,爲諸葛亮以丞相和益州牧的名義去任命,是以「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因此亦需以諸葛亮爲主公,需對他盡相應的君臣義務,這亦是自劉備白帝託孤起,爲當時天下人一致認可之事實。

曹睿也好,孫權也好,魏國和吳國的大臣也罷,都一致認同諸葛亮是和曹睿、孫權身份等同的政權首腦,而非劉禪。

曹魏時人說雄心壯志,動不動就是斬“權、亮”之首。吳國和蜀國締結兩國盟約,盟書裏直接就寫上“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而不提劉禪半語。

雖然名義上都是“大漢丞相”,可諸葛亮和漢武帝那些想殺就能殺、想換就換的大漢丞相,能是一回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