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全能的范仲淹,文能拿筆創名作,武能上馬帶三軍

全能的范仲淹,文能拿筆創名作,武能上馬帶三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所周知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幾經傳誦,成爲爲千古佳句。這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范仲淹不僅是北宋的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還是一位軍事才能出衆的統帥。今天小編重點爲大家講講,咱們當初在學校課本里看不到范仲淹的軍事政績。

在范仲淹五十歲前後,先後被調到潤州(今江蘇鎮江一帶)和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作知府。這時,一樁重大事件震動了全國,也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此,范仲淹開始戎馬一生。

全能的范仲淹,文能拿筆創名作,武能上馬帶三軍

住在在甘州和涼州(今甘肅張掖、武威)一帶的党項族人,本來臣屬於宋朝。從寶元元年(1038年)起,党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對西夏的突然挑釁,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內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宋仁宗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邊境上更是狼狽,由於三十多年無戰事,宋朝邊防不修,士卒未經戰陣,加上宋將範雍無能,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仁宗與呂夷簡商議,派夏竦去做陝西前線主帥;又採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范仲淹作副帥——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後來又把尹洙也調至西線。

進京面辭仁宗之後,范仲淹便掛帥趕赴延州,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髮,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發現宋軍官兵、戰陣、後勤及防禦工事等,各方面都頗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制,並採取嚴密的戰略防禦,實難扭轉戰局。韓琦的看法卻不同,他低估了西夏軍優勢,並激於屢受侵擾的義憤,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夏竦爲請仁宗批准反攻計劃,派韓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獲仁宗詔準後,尹洙又奉命謁見范仲淹,請他與韓帥同時發兵。范仲淹與韓、尹雖爲至交,卻認爲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尹洙慨嘆道:“韓公說過,‘且兵須將勝負置之度外’。您今天區區過慎,看來真不如韓公!”范仲淹說:“大軍一發,萬命皆懸,置之度外的觀念,我不知高在何處?”

慶曆元年(1041年)正月,韓琦接到西夏軍侵襲渭州(今甘肅平涼一帶)的戰報。他立即派大將任福率軍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直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卻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餘人。韓琦大敗而返,半路碰上數千名死者的家屬。他們哭喊着親人的姓名,祈禱亡魂能跟着韓帥歸來。韓琦駐馬掩泣,痛悔不迭。

全能的范仲淹,文能拿筆創名作,武能上馬帶三軍 第2張

范仲淹的戰略防禦,並非單純或消極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檢閱軍旅,並實行了認真的裁汰和改編。他從士兵和低級軍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將,由當地居民間選錄了不少民兵;又開展了嚴格的軍事訓練。按軍階低高先後出陣的機械臨陣體制,也被他取締,改爲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在防禦工事方面,他採納種世衡的建議,先在延北築城;後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築堡寨。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則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章制約。這樣,鹿延、環慶、涇原等路邊防線上,漸漸屹立起一道堅固的屏障。 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長子純佑和蕃將趙明,率兵偷襲西夏軍,奪回了慶州西北的馬鋪寨。他本人,又隨後引軍出發。諸將誰也不知道這次行動的目的。當部隊快要深入西夏軍防地時,他突然發令:就地動工築城。建築工具事先已經備好,只用了十天,便築起一座新城。這便是鍥入宋夏夾界間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順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來攻,卻發現宋軍以大順城爲中心,已構成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

從大順城返回慶州的途中,范仲淹覺得如釋重負。頭年,在延州派種世衡築青澗城,東北邊防已趨穩定。西夏軍中私相戒議的話,也傳到他的耳朵裏。他們說“不能輕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不似大範老子那般好對付”。現在慶州北部的邊防,也大體接近鞏固。只是他自己的身體,卻感到十分疲乏。此刻正是暮春季節,山畔的野花剛剛開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已百花爛漫了。他隨口吟起四句詩:“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見花;將軍了邊事,春老未還家。”

轉眼又是夏去秋來.范仲淹爲了嚴密防務,不得不赴大順城等處踏勘。他今年已逾五十四歲,滿頭白髮,在朔風中搖曳,望望天空南飛的大雁,心中有無盡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燈填起詞來,一連數闋《漁家傲》,都以相同的四個字開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還採取了一些辦法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宋朝皇帝的詔旨中曾規定了各級將領統率軍隊的數目,若遇敵侵犯,地位低的軍官就帶軍隊先行出陣抵禦。范仲淹說:“戰將不選擇適當的人,只以官階高低作爲出陣先後的標準,這是自取失敗的辦法。”於是,他認真檢閱了延州的軍隊,淘汰了一批怯懦無能的將校,選拔了一批經過戰火考驗的有才幹的人代替他們。他又淘汰老弱,選擇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們分成6部,讓每個將領統率3千人,分別予以訓練,改變了過去兵將不相識的狀況,臨戰時根據敵軍多寡,調遣他們輪流出陣抗敵。

全能的范仲淹,文能拿筆創名作,武能上馬帶三軍 第3張

范仲淹又積極召募士兵。因爲原來守邊的大都是從內地調來的已經腐化的禁軍,這批人既不耐勞苦,又因久戍思鄉,鬥志不高,而從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強悍敢戰,又因保衛家鄉,鬥志較強。精練士卒,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則,將士沒喝上水他從不說渴,將士沒吃上飯他從不叫餓,朝廷賞賜給他的金帛都分發給將士。范仲淹賞罰分明,獎勵勇猛殺敵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將領,對剋扣軍餉的貪污分子則當衆斬首,毫不留情。這樣,在范仲淹的率領下,西北軍中涌現出許多像狄青、種世衡那樣有勇有謀的將領,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在範、韓等人苦心經營下,邊境局勢大爲改觀。這時,西夏國內出現了各種危機,西夏軍將領中間,也矛盾重重。至慶曆二年以後,邊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誠的人,已陸續不斷。宋夏兩國的百姓,都希望儘快停止軍事行動。雙方議和的使節,也開始祕密往返於興慶府(今銀川市)與汴梁之間。慶曆四年(1044年)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夏重新恢復了和平,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爲安。

結語:范仲淹於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3歲。是於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等。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