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曹操平定漢中後並沒有順勢進攻益州,是因爲什麼?

曹操平定漢中後並沒有順勢進攻益州,是因爲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得隴望蜀”原意是指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隴:今甘肅一帶;蜀:今四川一帶),後成爲譏諷人不知道滿足、總想得到更多的意思。這句話最早是東漢開國之君光武帝劉秀說的,後來被曹操引用,不過兩人表達的意思可不一樣。

“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山蜀虜。人若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一發兵,頭須爲白。”——《後漢書·岑彭傳》

東漢初年,有兩股反對光武帝的地方勢力:一是割據巴蜀的公孫述;二是稱霸隴西(今甘肅東部)的隗囂。公元32年,大將岑彭隨光武帝劉秀親征隴西,將隗囂圍在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公孫述爲了救援隗囂,增兵上邽(guī),牽制了漢軍的大量兵力。

光武帝見西城、上邦兩城一時攻不下,便留了封詔書給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並給岑彭留了一道詔書,上面寫着:“如果攻佔了隴地兩城,便可率軍攻打蜀地的公孫述。

人最痛苦的事情是總是不知足,我也一樣

,已經得到隴地,又希望得到蜀地,因此每一次發兵,頭髮雙鬢都白了。”

從討張魯,言於魏武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爲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晉書·宣帝紀》

曹操平定漢中後並沒有順勢進攻益州,是因爲什麼?

建安二十年(215年),司馬懿隨曹操平定漢中。他對曹操說:“劉備用詭計奪取益州,蜀中之人還未曾歸附他就又興兵爭奪江陵,這正是破劉的大好時機。今若在漢中陳兵示威,益州就會震動不安,再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但是曹操卻說:“人苦於不知足,已經得到了隴右,還想得到蜀地,這是人心無足。”所以沒有聽從司馬懿的計策。

曹操肯定知道劉秀“得隴望蜀”的典故,但他在這裏用來拒絕司馬懿拿下漢中後趁機奪取益州的建議,就有些不太合適了。人家劉秀說的是我和大家一樣不會滿足,“既得隴復望蜀”,可曹操卻把“得隴望蜀”給搞成了“知足常樂”!這樣就有一個問題了,曹操爲何沒有趁奪得漢中之際南下奪取益州呢?

曹操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想要知道一個人做一件事情或者不做一件事情的真正原因,我們可以看看他在應該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去做什麼了,應該會有幫助,我們梳理一下時間表: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五月,攻克河池,斬氐王竇茂 ;七月,曹操大軍進至陽平關;張魯聽說陽平關失守、逃往巴中。曹操進軍南鄭,盡得張魯府庫珍寶。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爲曹操所有。十二月,曹操離開南鄭,留夏侯淵鎮守漢中。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二月,曹操返回鄴城(路上走了兩三個月)。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爲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爲列侯。至此,曹操名義雖非天子,但實際已經有天子之實。

張魯是在215年11月投降,曹操徹底平定漢中,然後12月曹操就返回鄴城了,留下夏侯淵鎮守漢中。然後僅僅過了幾個月,曹操就被封爲魏王了,所以很明顯,曹操不是不想要益州,不是不想“得隴望蜀”,因爲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當魏王。

曹操平定漢中後並沒有順勢進攻益州,是因爲什麼? 第2張

曹操已經老了

公元215年,曹操已經60歲了(生於155年),年近花甲的曹操,已經征戰了快30年的時間了。人一旦上了年紀,進取心就會不足,然後開始考慮後事,他必須安排好自己死後的事情,防止自己半生的努力付之東流。而劉秀給岑彭下詔書的時候,早已經是皇帝,而且才30多歲。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劉曄、司馬懿都認爲應該趁機進攻益州,說什麼蜀中震動、人心未附。但益州哪是那麼容易奪取的,且不說當年劉秀滅公孫述費了多大勁,就說劉備從葭萌關發兵,打到成都都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曹操有信心能儘快拿下益州嗎,他60多的身軀能抗住蜀道的顛簸嗎,萬一被劉備拖住孫權和各種隱患爆發了咋辦?

公元219年劉備陣斬夏侯淵,奪取漢中,或許此時有人會跳出來說:“假如曹操當初聽了劉曄和司馬懿的建議,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結果。”然而我認爲,即使再來一遍,曹操或許還是不會選擇“得隴望蜀”。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只有自己才最清楚什麼是自己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