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于吉是什麼人?他爲何會被孫權所殺?

于吉是什麼人?他爲何會被孫權所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有一種特殊的職業方士,他們能掐會算,知天命,曉未來。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詳細記載了孫策殺于吉的來龍去脈。今天我們梳理一下史書中關於于吉這位“神仙”的記載,並且討論一下孫策爲一定要殺于吉。

關於于吉的記載見於《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的其他史書的記載:

一、江表傳曰:時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策嘗於郡城門樓上,集會諸將賓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畫之,名爲仙人鏵,趨度門下。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諸事之者,悉使婦女入見策母,請救之。母謂策曰:"於先生亦助軍作福,醫護將士,不可殺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衆心,遠使諸將不復相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諸將復連名通白事陳乞之,策曰:"昔南陽張津爲交州刺史,舍前聖典訓,廢漢家法律,嘗著絳帕頭,鼓琴燒香,讀邪俗道書,雲以助化,卒爲南夷所殺。此甚無益,諸君但未悟耳。今此子已在鬼籙,勿復費紙筆也。"即催斬之,縣首於巿。諸事之者,尚不謂其死而云尸解焉,復祭祀求福。

《江表傳》中記載於吉是琅琊人,設立精舍,焚香讀道書,同時製作符水救治病人,吳郡、會稽等地的人都非常信服他。有一次孫策在城門樓上與諸將賓客聚會,正好於吉從樓下路過,孫策屬下將領有三分之二都下去迎拜他,呵止都止不住,於是孫策就名人把于吉抓了起來。

然後諸將就讓自己的妻子去找孫策母親求情,孫策母親勸孫策不能殺于吉,孫策卻說于吉惑亂人心,不得不殺。諸將於是聯名爲于吉求情,孫策拿出了交州刺史張津的例子,當年張津在交州崇信道教,結果最終被殺害,於是讓人殺了于吉。而於吉的信衆仍然不相信于吉已死,只是說他尸解了,仍然祭祀祈福。

二、志林曰:初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師于吉所得神書於曲陽泉水上,白素朱界,號太平青領道,凡百餘卷。順帝至建安中,五六十歲,于吉是時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禮不加刑。又天子巡狩,問百年者,就而見之,敬齒以親愛,聖王之至教也。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謬誅,非所以爲美也。喜推考桓王之薨,建安五年四月四日。是時曹、袁相攻,未有勝負。案夏侯元讓與石威則書,袁紹破後也。書雲:"授孫賁以長沙,業張津以零、桂。"此爲桓王於前亡,張津於後死,不得相讓,譬言津之死意矣。

于吉是什麼人?他爲何會被孫權所殺?

《志林》中的記載則說,于吉是漢順帝(125年—144年)時期的人,也是一位得道的半仙。到建安年間時,于吉已經接近百歲了,按照聖王教化,以孝治天下,這種年紀的老者不應該遭受刑罰。于吉罪不至死,卻被孫策殺害,《江表傳》的記載有問題。

因此《志林》作者虞喜考證孫策死的時間是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公元200年),當時袁紹、曹操在官渡還沒有分出勝負,而且如果根據夏侯惇與石威則的書信,孫策更有可能是在官渡之戰結束後才死。而當時張津卻依然在世,所以孫策舉張津被殺的例子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臣鬆之案:太康八年,廣州大中正王範上交廣二州春秋。建安六年,張津猶爲交州牧。江表傳之虛如志林所云。

然後裴松之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根據廣州大中正王範所上奏的《交廣二州春秋》,建安六年(201年)張津仍然是交州刺史,因此虞喜認爲《江表傳》記載爲虛假是正確的。

三、搜神記曰:策欲渡江襲許,與吉俱行。時大旱,所在熇厲。策催諸將士使速引船,或身自早出督切,見將吏多在吉許,策因此激怒,言:"我爲不如於吉邪,而先趨務之?"便使收吉。至,呵問之曰:"天旱不雨,道塗艱澀,不時得過,故自早出,而卿不同憂戚,安坐船中作鬼物態,敗吾部伍,今當相除。"令人縛置地上暴之,使請雨,若能感天日中雨者,當原赦,不爾行誅。俄而云氣上蒸,膚寸而合,比至日中,大雨總至,溪澗盈溢。將士喜悅,以爲吉必見原,並往慶慰。策遂殺之。將士哀惜,共藏其屍。天夜,忽更興雲覆之;明旦往視,不知所在。

《搜神記》則記載了另外一段故事,說的是孫策打算渡江偷襲許都,和于吉一起出行,當時天大旱,孫策催促將士加快行船速度,甚至親自出來督促,結果發現將士們都聚集在於吉那裏,孫策因此大怒道“難道我不如於吉嗎?”派人把于吉抓了起來。

孫策訓斥于吉:“天旱不雨,你不與我們一起努力,反而在船上搞鬼,擾亂我部曲的軍心,一定要殺了你。”讓人把于吉綁在地上暴曬,讓他求雨,如果日中之前下雨就放了他,如果不下雨就殺了他。結果到了中午果然大雨傾盆,將士們非常高興,認爲于吉能夠免死了,結果孫策還是殺了于吉,將士們都非常哀痛,把于吉的屍體藏了起來。

于吉是什麼人?他爲何會被孫權所殺? 第2張

裴松之雖然注引了《江表傳》、《志林》、《搜神記》各處的記載,但他認爲由於記載各不相同,因此不能判斷到底應該採信哪家的記載。(案江表傳、搜神記于吉事不同,未詳孰是)

推測與結論

其實如果結合上述三處的史書記載,然後在對照《三國演義》就不難發現,羅貫中是把三處記載糅合在了一起:首先說于吉是漢順帝年間的人,後來孫策在城門宴請諸將時把于吉抓了起來,再後來就發生了求雨的事情,然後孫策最終殺了于吉。

其實除了《志林》認爲《江表傳》記載爲虛之外,孫策殺了于吉似乎是沒什麼爭議的。而且虞喜反駁《江表傳》的記載,不過是靠張津死在孫策之後,所以孫策不能夠拿張津被殺的事來舉例子,但孫策完全有可能以別的藉口殺于吉。

我們綜合各處關於于吉的記載,不難發現,于吉其實和黃巾起義的教主張角、漢中的五斗米教有很多相似之處。也就是說,于吉其實就是一個道人,但他在吳、會之地擁有較大的影響力,孫策感受到了于吉對自己統治的威脅,所以一定要殺了于吉,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具體細節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