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公子扶蘇結局如此悲劇 扶蘇爲什麼會失去王位

公子扶蘇結局如此悲劇 扶蘇爲什麼會失去王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公子扶蘇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公子扶蘇爲何會與王位失之交臂,最終落得個悲慘結局?

毫無疑問,作爲秦始皇的長子,公子扶蘇是一個具有悲劇性的人物,引起了後世的評述頗多。當然,歷史是一個可以被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同的人會憑各自的喜好爲小姑娘畫上不同的妝容,其實,歷史小姑娘的素顏究竟是什麼模樣,已經不可能有人全然知曉,所以衆人的評述只代表了各自的觀點和對事實的猜測而已。

明朝的張居正就曾認爲扶蘇是一個怯懦的仁者,即使繼位,以他的能力也不足以力挽狂瀾,不可能挽救即將傾覆的秦王朝,而蘇軾筆下的扶蘇卻是一位恭敬仁孝之人,他謙恭有禮,至仁至孝,最終卻因此而死於陰謀算計之下。

公子扶蘇結局如此悲劇 扶蘇爲什麼會失去王位

儘管後人對他的評述不一,但在司馬遷的筆下,扶蘇的生命軌跡還是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在他的筆下,扶蘇的人生並無太大的跌宕起伏與壯闊波瀾,只描述了兩件大事。

一件是在"焚書坑儒事件"發生時扶蘇勸諫始皇,結果被始皇帝放至軍中,監軍蒙恬,最終戍邊十年不得回。

另一件是在秦始皇駕崩之後扶蘇被李斯,趙高假借詔書賜死。所以就是這樣一位聽上去性格怯懦的公子,卻在這波瀾壯闊風雲詭譎的亂世之際,被屢屢提及,就好像他的死亡成爲了一個精神事件,一種時代的風向標。由此可見,他的死亡在當時社會民衆心目中造成的衝擊有多麼的強烈,就包括當時的陳勝吳廣密謀造反,便是以扶蘇爲號召,揭竿而起,才繼而發展壯大的。這也同樣證明了扶蘇並不是一個怯懦無能之人。

再看公子扶蘇之名,也會覺得他是舉世無雙的。

扶蘇的名字源於《詩經·鄭風》當中《山有扶蘇》的其中一句"山有扶蘇,隰有荷華",這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有香草佳木之意。當然人如其名,兩千年前公子扶蘇,想必也定是俊雅挺拔,溫潤如玉的,乃一位謙謙君子,我想他在當時一定會是秦國萬千少女的夢中情人,這樣溫文爾雅,淡然高華,謙遜有禮的人,將世間一切的美好都拿來形容他,想必也不爲過吧。

公子扶蘇結局如此悲劇 扶蘇爲什麼會失去王位 第2張

但扶蘇這個名字除了蘊含着希望他可以成爲一個謙遜俊雅的人,同時還寄予了始皇帝對他的期冀,希望他以後可以有一番大的作爲,能夠承擔起國家的重任,秦始皇以此爲其子命名,顯而易見是對扶蘇寄託着無限的期許。更何況扶蘇還是秦始皇的長子,自然始皇帝對他這個兒子的要求也非常之高,雖未明說,也一直未立他爲太子,但卻一直將他當成皇位繼承人來培養。

扶蘇也不負父親的厚望,最終成長爲一位德才兼備的準皇位繼承人,仁愛謙恭,但又不失果敢和剛毅,多年的磨練更使他的性格趨於完美,甚至連趙高也曾稱讚他"剛毅而勇武,信人而奮士",他悲天憫人的胸懷和廣闊的胸襟更令後人大加讚賞,甚至連後來的陳涉吳廣起義,也要借用扶蘇的名義,可見扶蘇的仁愛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那爲什麼這樣一位璀璨奪目,受萬人敬仰的準皇位繼承人,在這麼多先天優厚條件之下最終還是落得了個自殺的悲慘結局呢?

雖然他的死因是一個歷史之迷,但這與扶蘇自身的性格以及他的治國的理念定然是密不可分的。

秦朝初年就推行什麼樣行政制度而進行了激烈的廷辯。丞相李斯力主推行郡縣制,但卻遭到博士淳于越強烈的反對。

淳于越則認爲應該推行周禮,實行分封制度,而這兩種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政治理念,最終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推行郡縣制,這樣的結果也直接導致了淳于越被罷黜。

扶蘇也爲此多次上書始皇帝,始皇大怒,結果扶蘇就被始皇帝派到了上郡去做蒙恬大軍的監軍。

公子扶蘇結局如此悲劇 扶蘇爲什麼會失去王位 第3張

從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在治國理念和統治思想上,扶蘇與始皇帝的思想是完全不一致的。始皇帝尊崇法家治國理念,信奉"法令由一統"、 "事皆決於法"。而扶蘇則對這種專制的治國理念並不苟同,他則深受儒家思想薰陶,這都是源於扶蘇師從僕射淳于越大儒,在老師的教導之下,儒家思想早已浸透扶蘇內心,因此扶蘇在政治立場上堅持廢重法而與民休息。

就如在對"坑儒"這件事上,扶蘇的態度是勸諫始皇不要用重法迫儒。其實扶蘇的這種儒家思想是非常符合國家大亂以後的國家治理,扶蘇的這種治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當時秦國急需休養生息的現狀,當然這種仁治理念同時也爲扶蘇贏得了賢名。雖然扶蘇在民間頗具賢名,但是他的政治理念和始皇的治國理念截然相反,必然會導致始皇帝在對繼承人的選擇上出現左右搖擺。

命運造化弄人,扶蘇的人物悲劇,悲就悲在他生在了那個時代,而那個時代又是一個崇尚法家和法治的時代,秦始皇本人又是一位特別鍾情於法家、法治的人物,他便覺得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扶蘇性格優柔寡斷,不符合成爲一個真正的君主,始皇認爲被立者的思想個性應當是智力超羣、剛毅果斷、深諳峻法的人,然而寄予厚望的扶蘇卻和自己有着不可調和的政治矛盾。所以,扶蘇雖然爲秦始皇的長子,但是按照秦人所固有的宗法制度和政治文化傳統,秦始皇也會猶豫再三,遲遲不立扶蘇爲太子。

在扶蘇的身上,春秋貴族之風尚爲遺存,這不僅與老師所教授知識的耳濡目染有關,更是與他自身的性格息息相關,這與崇尚法術的秦國社會格格不入,實則是已時過境遷,因此他的悲劇的結局早已註定,並在專制社會體制下一幕幕地重複上演。但面對這種情況,始皇帝並不想放棄扶蘇,他後悔讓扶蘇拜淳于越爲師,悔恨扶蘇在受到儒家思想薰陶後所慢慢養成的性情,覺得扶蘇不夠剛毅果斷,少了帝王所應有的霸氣。因此讓扶蘇戍守邊關監軍蒙恬,這顯然是歷練多過處罰,始皇帝其實希望扶蘇通過戍守邊關,可以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讓他可以在軍中磨鍊性情,練就剛毅果敢的性格,少份柔弱,多份堅強。

秦始皇自十二歲起就成爲了一國之主,他曾目睹和親歷了太多的宮廷權鬥,不知凡幾。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秦始皇也有讓扶蘇遠離政治漩渦中心,以求保全扶蘇之意。

另外,秦朝自商鞅變法一來,就很重視軍功,因此,大軍在秦國政治中便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可見始皇帝發璽書於扶蘇,並非倉促間的決定,實乃深思熟慮之舉。可是這一切最終還是辜負了秦始皇爲扶蘇的謀算,始皇還是未能算到小人的算計,扶蘇自殺這一悲慘結局是讓始皇帝始料未及的。

扶蘇戍邊,這最終也成爲了扶蘇這一生的轉折點,如果不是他過早的就離開了政治中心,胡亥也不會僅憑李斯和趙高的支持便能登上皇位,如此強大的大秦王朝也不至於僅僅到了秦二世就滅亡。

公子扶蘇結局如此悲劇 扶蘇爲什麼會失去王位 第4張

扶蘇與王位失之交臂,最終以一場悲劇告終一生,這其實還與他有一位偉大的父親存在着必然的聯繫。

秦朝自商鞅變法以來,獎勵耕戰,加強君主專制,強化中央集權,國力逐漸強盛,最終成爲了戰國亂世紛爭時的終結者,也是最後的勝者。所以秦國一統天下,其中法家思想是功不可沒的。

秦朝重視法度,法家強調尊君集權和人主之術,提倡"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秦始皇對人主之神聖威的捍衛也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從帝號的稱謂(皇帝)到國家政權的組織方式(郡縣還是封建),均進行了認真的討論。這既是對自己功業的認可和鞏固一統政權需要,也是君主的"勢"大爲擴張的需要。然而在一人專制的中央集權之下,皇權的傳承始是一個巨大的政治問題,一旦所寄非人,不世功業轉眼間就會化爲烏有。因此對於太子的選擇必須慎之又慎。

而且始皇帝作爲封建大一統王朝的開創者,一統了中國,他所做的事是開天闢地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此始皇帝在當時也是很自命不凡的,會有些剛愎自用。當扶蘇及冠之後,開始漸漸的在朝堂上,展現才能,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也屢次對他的父王直言勸誡,在朝堂之上大放異彩,他在當時雖然沒有正式被立爲太子,但也聲名遠播,受到百姓的一致好評,贏得了衆多民心,所以,當扶蘇展露才能,身上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時,始皇開始警惕了,他認爲扶蘇過早嶄露頭角會遮蓋住自己的光芒,這樣一來就對皇權構成一定的威脅。

法家主張尊君抑臣,對權力有強烈的壟斷性和排他性,所以始皇是絕對不允許朝堂中有其他(即使是潛在的)權力中心的出現。因爲他與扶蘇之間不僅僅只是父子關係,更是君臣關係,實際上後者的關係更大於前者,皇帝不能讓任何人威脅到他的皇權,即便是潛在的威脅,也不能夠放過。

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在位數十年,一直沒有立儲,所以他不立太子,實際上就是要捍衛自己至高無上的皇帝權威。況且此時始皇正值春秋鼎盛時期,精力尚好,批閱奏章通宵達旦,可謂是親事親爲,較爲勤勉。秦始皇又遍遣燕齊方士訪求仙藥,多次派人去尋求長生不老之術,他不願意承認自己有一天會馭龍殯天,而太子是國之儲君,立了太子就等於承認自己會死,所以建儲之事從未提到議事日程之內。

扶蘇本該成爲大秦王朝最爲尊貴的人,擁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力,去實現自己的宏圖壯志,以仁義來治國安邦,建立一個太平盛世,可他的宏偉藍圖最終卻在一道無情的聖旨和一把冰冷的劍下破滅,他的死猶如巨星隕落,也直接影響了大秦王朝的命數。

公子扶蘇結局如此悲劇 扶蘇爲什麼會失去王位 第5張

秦始皇在位始終沒有立太子,這最終也給他的帝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深諳政治之道與帝王心術的李斯利用了秦始皇與扶蘇的這種儒法衝突,而狡猾的趙高則正好利用了扶蘇的這種軟弱的性格,利用了扶蘇對於秦始皇的仁孝之心,正因爲如此,趙高和李斯這纔會有很大的把握,認定單憑一紙詔書就能夠讓扶蘇絲毫不疑,不會造反,反而會坦然地接受自殺的結局。

兩個陰謀家的結盟,最終扼殺了秦王朝最後一次轉舵的良機,秦王朝以更迅猛的加速撞向了毀滅的冰山。

扶蘇可能到死也不會想到,自己最後竟然是敗在了奸人手中,最後皇位卻是由他那個不爭氣的弟弟來繼承。其實胡亥能在秦始皇衆多兒子中脫穎而出,可見其並不是歷史上"指鹿爲馬"中那樣的人物,而《李斯列傳》更多的強調趙高的作用,而忽視了胡亥的順勢而爲。

胡亥作爲扶蘇的競爭者,更多的是如這樣順勢而爲,見縫插針。扶蘇作爲長子,作爲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者,他就如靶子一樣是很多人攻擊的目標,而胡亥在扶蘇的光芒之下更容易行事和尋找漏洞,作爲皇室子弟,胡亥更像個獵人一樣,時刻準備伺機而動,而這也終於讓他找到了機會,所以胡亥的繼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必然。

公子扶蘇結局如此悲劇 扶蘇爲什麼會失去王位 第6張

總之,扶蘇最終選擇死亡這條道路,當時扶蘇是如何想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卻爲他可惜悲嘆,如果扶蘇不死,那秦朝歷史走向該如何?是否會如始皇希望的那樣,千秋萬代,而不是隻到二世就亡呢?

歷史車輪滾滾走來,一切事實都已註定,徒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