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陸遜作爲東吳的將領 陸遜爲什麼堅持反對北伐

陸遜作爲東吳的將領 陸遜爲什麼堅持反對北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陸遜北伐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東吳名將陸遜爲何始終堅持反對北伐,他究竟是出於私利還是公心?

縱觀歷史,三國時代雖然戰亂頻繁,但卻也是名臣猛將輩出的年代。能臣謀士各投明主,各顯其能。導致魏蜀吳三方勢力割據長達近一個世紀,最終形成鼎足之勢。不過稍微知道歷史的人就會發現,三國之間主要以魏蜀之間交戰較多,大多數時候,坐斷東南的孫吳政權更像是一位合格的“吃瓜羣衆”,心裏只想着保守江東,坐觀成敗。

其實就當時東吳政權的最高統治者孫權個人而言,雖然天下三分自己有其一,可以說是強爺勝祖,頗有作爲,但在漢代“大統一”政治文化的影響下他並不甘心永遠割據江東一隅。從三徵黃祖到赤壁鏖兵,從屢攻合肥到智取荊州,孫權心心念唸的就是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問鼎中原,與天下爭衡,進而統一天下。但是有這樣一位江東虎臣,雖然他也曾屢立戰功,但是對北伐中原始終堅持反對,他就是在夷陵之戰中火燒蜀軍七百里連營的東吳名將陸遜。

陸遜作爲東吳的將領 陸遜爲什麼堅持反對北伐

和同時代的諸葛孔明相比,陸遜對於北伐可以說是毫無興趣,只打算“限江自保”。例如石亭大捷之時,當時東吳大將朱桓就主張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乘勝追擊,“進取壽春,割有淮南”,但卻被陸遜堅決否定。事後孫權對此也大不以爲然,甚至婉轉地批評陸遜“徒守江東,自首可陋”。

另外對於盟友諸葛亮屢次提出東西並進,北伐曹魏的請求,陸遜也多次虛與委蛇。甚至到了公元241年春,吳零陵太守殷禮鑑於魏明帝曹睿病逝,新帝曹芳年幼,認爲“主少國疑”乃天喪曹氏。他主張吳蜀並舉,孫權親征,傾國出兵,三路伐魏,以定華夏。可最終又由於陸遜反對,孫權最終放棄了這一提議。這位“吳大帝”在戰場韜略上實在與乃兄孫策相差甚遠,加上東吳後期內部分裂,將星凋零。因此在軍事上不得不仰賴陸遜這樣的名將,也就必須考慮陸遜的態度。

陸遜作爲東吳的將領 陸遜爲什麼堅持反對北伐 第2張

話說回來,陸遜如此堅決反對孫權對外用兵,究竟是出於私利還是公心呢?答案恐怕是兼而有之。

第一:從個人利益考慮。陸遜作爲江東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對他們來說,只要吳國保住江東,稱雄東南,於願足矣。從自身的實際利益出發,江東大族並不願背上沉重的戰爭負擔,將自己的有限人力,物力消耗在對外擴張的戰爭之中。說穿了,假使東吳真的能夠定鼎中原,孫家皇帝自然能夠搬到洛陽做皇帝,而江東大族所擁有的田產美宅,卻是無論如何也搬不走的。

第二:以吳國的軍事實力而言。雖然東吳水軍傲視羣雄,但是陸軍卻是它的短板。即便孤注一擲去同曹魏爭奪中原,也無太大希望。早在建安二十二年,大將呂蒙就向孫權提出,北邊的徐州雖然容易攻取,但是平原地勢註定了只符合騎兵馳騁。這番話的本意雖然是規勸孫權將戰略方向調整到關羽據守的荊州,但對吳軍平原野戰信心不足倒也不言而喻。實際情況其實也是如此,公元234年,孫權爲配合蜀漢諸葛亮“六出祁山”,兵分三路攻魏。可是他親自統帥的十萬軍隊卻受阻於合肥新城,在得到魏主曹睿親自領兵前來決戰的消息後,只能匆忙退兵。

第三:東吳的經濟基礎也不支持長期窮兵贖武。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自孫策渡江以來,戰事頻仍。所謂坐斷東南戰未休,三國時期的兩次大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與東吳相關。爲了保有江東,孫吳政權不可避免的要動員一切力量用於軍事,這樣自然會造成百姓疲敝,生計蕭條的結果。陸遜爲此就曾提出過要“增廣田畝,寬其租賦”,給民衆足夠休養生息的時間和條件。另外當時的江南,乃至其核心地區太湖平原的發展程度也遠不能與日後“蘇常熟,天下足”的時代相提並論,例如孫權本人就曾在南徐附近獵殺過老虎,當時其地荒涼程度可見一斑。

陸遜作爲東吳的將領 陸遜爲什麼堅持反對北伐 第3張

總之,由於孫權和陸遜所處的身份與地位不同,這就導致他們君臣之間的根本利益其實也是大相徑庭的。《孫子兵法》中說“上下同欲者勝”,君主和將帥之間意見不一,這就註定了東吳即使北伐也不會輕易取得勝利。作爲江東大族代表和吳軍的高級將領,陸遜既要維護江東大族的根本利益,同時又要從實際情況考慮。家與國兩相難。所以對於陸遜反對北伐,一意守成,倒也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