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秦武王嬴蕩死因:並非因舉鼎骨折而死

揭秦武王嬴蕩死因:並非因舉鼎骨折而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金陵晚報》年前刊出一文,題爲《骨折竟能改變歷史?《羋月傳》中秦王死因引爭議》,說嬴蕩舉鼎而力盡失手,鼎墜於地,將脛骨壓斷,嬴蕩血流不止,半夜氣絕而亡。

揭秦武王嬴蕩死因:並非因舉鼎骨折而死

文章還引用了某醫生的說法,說小腿骨也就是脛骨骨折本身雖不會威脅生命,但併發症如出血、感染等卻致命。百度百科在“舉鼎絕臏”詞條裏說,嬴蕩舉鼎,折斷膝蓋骨而死。不管是小腿骨還是膝蓋骨,總之嬴蕩竟被骨折送了命!思來想去,疑點重重。

先來看看《史記·秦本紀》對嬴蕩死因的記載:“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嬴蕩力大無窮,一次與孟說比試舉鼎時,絕臏而亡。

臏是什麼?查《說文》並無“臏”字,“骨”部“髕”字下,段玉裁注云:“臏者,髕之俗,去膝頭骨也。”“髕”是正字,“臏”是“髕”的俗字,髕指膝蓋骨,絕臏也就是絕膝蓋骨。

斷骨之外,裴駰《史記集解》引用晉末宋初徐廣的說法認爲此處“臏”字“一作脈”,並存了死亡的第二個版本——絕脈,即脈息停止。《集解》以徐廣已佚的《史記音義》爲本,保留了不少徐廣校勘的成果,讓後人得以間接看到《史記》在當時的異文,富有學術價值。

不管是“絕臏”還是“絕脈”,皆由舉鼎引起,得說說這個鼎。《史記·甘茂傳》說“武王竟至周而卒於周”,胡三省在《資治通鑑》註釋中推測他既然到了周,那勢必舉過“九鼎”。

按照《史記·趙世家》“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之說,嬴蕩舉的是龍文赤鼎,據說這龍文赤鼎就是九鼎之一。九鼎是什麼不必多說,據傳是禹建夏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銅鑄成,象徵天下和至高無上的王權。

當然,清末到近現代,也有學者懷疑九鼎來源之真僞,如崔述在《考信錄》裏說禹在位時間不長,沒空築九鼎,可能是啓或少康所築。胡適認爲九鼎實爲一種神話。顧頡剛認爲九鼎可能築於周朝。

揭秦武王嬴蕩死因:並非因舉鼎骨折而死 第2張

王國維說:“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中亦往往有史實爲之素地,二者不易區別,此世界各國之所同也。”在沒有可靠證據的前提下,對古史特別是上古史可以懷疑,但完全否定並不可取。

如果嬴蕩舉的是九鼎之一,那麼,據《戰國策》和《史記》記載,秦惠王時曾興師至周以求九鼎,有云“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即便是誇張之詞,也說明九鼎奇重無比。

如果嬴蕩舉的不是九鼎之一,鼎作爲國之重器常被稱爲千鈞鼎或千斤鼎,出土的鼎中,商朝的後母戊大方鼎就重達八百三十二點八四千克,周朝的大克鼎也重達兩百零一點五千克。

再回到嬴蕩舉鼎後的身體反應,《史記》說他絕臏而死,徐廣和裴駰提出了另一看法是絕脈而亡,《資治通鑑》也持此說,雲:“秦武王好以力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八月,王與孟說舉鼎,絕脈而薨。”胡三省對“絕脈”做了註釋:“脈者,系絡臟腑,其血理分行於支體之間,人舉重而力不能勝,故脈絕而死。”這個解釋頗爲合理。

其實,類似看法在漢朝即已提出,以揚雄和王充爲代表。揚雄《法言》說“君子絕德,小人絕力”,關於絕力,揚雄說:“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邪?”扛鼎、抃牛都要具備驚人的力量,東晉李軌註釋此句說“此等皆以多力舉重,崩中而死”,“崩中而死”即“絕脈而亡”。

汪榮寶《法言義疏》認爲李軌所用《史記》中的絕臏,“字蓋作‘脈’,故云崩中”。李軌和徐廣生活年代相距不遠,都是東晉人,這也可間接證明徐廣所列舉的《史記》異文的可靠。

揭秦武王嬴蕩死因:並非因舉鼎骨折而死 第3張

王充對“絕脈”的解釋是:“秦武王與孟說舉鼎,不任,絕脈而死,舉鼎用力,力由筋脈,筋脈不堪,絕傷而死,道理宜也。”舉鼎要通過筋脈用力,當筋脈不堪重力時,就很容易受傷致死。正如元代郝經《續後漢書》說:“羸而強赴扛鼎之勢,秦人所以斷筋也。”這些看法都是說用力過猛容易導致筋脈斷絕而亡。

有意思的是,裴駰在解釋《史記·趙世家》中嬴蕩“絕臏而死”時也引用了徐廣的說法,卻說絕臏“一作絕瞑”,兩處都是嬴蕩“絕臏而死”,徐廣看到的異文竟不同,一爲“絕脈”,一爲“絕瞑”,但都與“絕臏”相去甚遠。“絕瞑”是人過分使力時,血脈賁張導致頭昏眼花,更接近於絕脈。

說完絕脈,再來說說絕臏,除了史書記載,認爲嬴蕩絕臏而亡的如袁枚《隨園詩話》說:“餘常勸作詩者,莫輕作七古,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秦武王舉鼎,有絕臏之患故也。”袁枚以嬴蕩舉鼎絕臏來警示作詩人不要輕易去作七古這種高難度的詩體。

那麼,認爲嬴蕩絕臏是斷小腿骨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說:“臏,脛骨也。”不管有意無意,這都是一個很要命的誤解,也讓後世產生不少誤會。

馮夢龍《新列國志》第九十二回《賽舉鼎秦武王絕脛,莽赴會楚懷王陷秦》,回目名稱中即作“絕脛”,說:“那鼎亦離地半尺,方欲轉步,不覺力盡失手,鼎墜於地,正壓在武王右足上,趷札一聲,將脛骨壓個平斷,武王大叫痛哉,登時悶絕,左右慌忙扶歸公館,血流牀蓆,痛極難忍,捱至夜半而薨。”

《金陵晚報》說的故事就是這個橋段。《羋月傳》裏,嬴蕩舉鼎倒下時,倒並沒有強調小腿骨折的鏡頭,而是口吐鮮血,兩眼翻白,想必編劇推崇的也是絕脈而亡吧。

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情理推斷,嬴蕩都應是絕脈而亡,而非絕臏而亡,這要感謝徐廣和李軌兩位東晉人,那時流傳的《史記》今已不存,我們只能從這些寶貴的異文中窺見不一樣的《史記》,也得以從這些隻言片語中揭開一角鮮爲人知的歷史場景,陳舊卻歷久彌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