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盛庸曾多次擊敗朱棣,爲什麼最後會自殺身亡?

盛庸曾多次擊敗朱棣,爲什麼最後會自殺身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盛庸,籍貫不詳,在靖難之役中,是中央軍主要將領之一,前期曾多次擊敗朱棣,後逐漸不敵。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洪武朝中期,盛庸擔任都指揮的武將官職。建文帝即位不久,燕王朱棣舉兵“靖難”,開始了一場長達三年之久的內戰。盛庸作爲參將跟從耿炳文去平定叛亂。1399年9月,耿炳文率領的十三萬大軍在北京西南的滹沱河被燕軍打得大敗,於是建文帝任命已故將軍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的指揮權,盛庸也隸屬於李景隆的部下。

封盛庸爲歷城侯

李景隆的軍事才能遠遠不及燕王朱棣,而且他害怕燕王,不敢與燕王直接交鋒。燕王抓住了他的這一弱點,就故意賣了一個破綻,攻下了德州後退去。第二年5月,雙方軍隊在保定附近的白溝河再次展開大戰。李景隆再一次受到重創,帶着潰敗的軍隊逃到了德州,全部輜重裝備都遺棄給了燕軍。燕軍乘勝追擊,並於6月8日圍困了德州。李景隆手下疲憊不堪的軍隊早已失去了鬥志,他於是放棄了德州,逃往濟南。燕軍進入德州後獲得了一百多萬石糧食。

燕軍在進攻濟南時遇上了頑強有力的抵抗,因爲濟南由盛庸、平安和鐵鉉三位將軍防守,他們都是能征善戰的將軍。由於他們的努力防守,燕軍對濟南圍攻三月而毫無成效,而且還在盛庸手下連吃敗仗。守城軍隊往往乘燕軍不備,在夜間出城襲擊,與駐紮在濟南城外的平安軍隊聯合攻擊,使燕軍窮於應付。9月,燕王得知從南京正開來一支朝廷的增援部隊。他便從濟南撤圍而去,盛庸和鐵鉉乘勝收復了德州。建文帝罷免了李景隆的職務,提拔鐵鉉爲山東布政使兼兵部尚書,封盛庸爲歷城侯,俸祿一千擔,並任命他爲平燕將軍,負責平定叛亂。同時任命陳暉、平安爲左右副總兵,馬溥、徐真爲左右參將。

盛庸曾多次擊敗朱棣,爲什麼最後會自殺身亡?

盛庸將前線部隊重新作了佈置。他自己領兵駐紮在德州,命令副將吳傑、平安領兵駐守定州(今河北真定),部將徐凱防守滄州,三地互爲犄角之勢。1400年冬,燕軍襲擊了滄州,俘虜了徐凱,奪取了全部重。隨後燕軍渡過運河,繞過德州,南下進攻臨清。盛庸和鐵鉉將軍隊部署在東昌(今山東聊城),以攔截燕軍。盛庸在東昌城外的平原上列出戰陣,燕王率前鋒精銳先攻擊盛庸軍隊的左冀,但是無法突入,於是就是轉而衝擊中堅。

盛庸讓出缺口,放燕軍突入陣中,然後以數倍的軍隊將燕軍圍困數重力從四面圍攻,並使用了火器。燕王在陣中左衝右突,始終不能突圍,而他手下的將士由於遭到火器攻擊,損失慘重,燕王遭受了起兵以來最慘痛最恥辱的一次失敗,元氣大傷,但他下決心要控制大運河的北段。燕王在北京稍稍恢復後,3月間再次帶兵從保定出發,駐紮在德州以北的夾河。燕王親自帶領幾百名輕騎兵來察看盛的軍營盛庸派出千餘名騎兵追擊,被燕軍用箭射退。4月5日和6日,兩軍展開激戰。燕王命令步兵首先進攻,騎兵乘機從後面殺入,兩軍混戰得難解難分,戰場上人嘶馬叫,殺聲向震天。盛庸指揮將士奮勇廝殺,斬了敵將譚淵,而自己手下的部將莊得、皁旗張、楚智等也都戰死,雙方死傷相當,不分勝負。燕王手下大將朱能、張武等拼死作戰,使燕軍略佔上風。

第二天,雙方再戰,燕軍處於戰場的東北方,盛庸軍隊在西南方,兩軍浴血混戰了四個小時,不分勝負。雙方軍隊都極度疲憊了,約定各自退回陣內,坐在地上休息。兩軍休息之後再度混戰,這時,東北風突然大起,飛沙走石,黃塵遮天,盛庸的將士面朝着吹起的沙土,眼睛無法睜開。燕軍乘機發起猛攻,奮力衝殺,盛庸軍隊大敗而逃,死傷無數,狼狽逃往德州。吳傑、平安從真定率兵趕來支援,也被燕軍打敗,被迫退回真定。不久,燕王的部將李遠帶兵偷襲了江蘇北部的沛縣,焚燒了停泊在大運河上的運糧船,毀壞了當地的糧倉,使盛庸的軍隊面臨着糧食匱乏的威脅。

1402年,燕王領大軍南下,繞過了運河沿岸和淮河邊防守嚴密的軍事重鎮,集中攻擊那些設防較差的城鎮,長驅南下,於3月間攻佔了徐州。5月,燕軍在安徽北部的靈壁殲滅了平安的軍隊,俘虜了平安和其他幾位高級將領,朝廷軍隊遭受嚴重挫敗。但盛庸卻成功地將部隊撤退到淮河岸邊,並把戰艦部署到淮河南岸,在那裏迅速構築了一條防線。6月7日,燕王部將丘福偷渡過淮河,出現在盛庸防線的後面,與對岸的燕軍主力聯合夾擊,盛庸抵擋不住,被迫後撤,準備退往長江岸邊防守

大勢已去

燕軍突破河防線後,士氣更盛,於6月份接連攻克了眙和揚州,陳兵在長江北岸。盛庸先後在六合、浦子口抵擋燕軍,並一度挫敗燕軍的攻勢。但這時許多將領見建文朝廷大勢已去,紛紛倒戈投降了燕王。7月3日,指揮長江水師的都督僉事陳瑄率艦隊投降了燕王,於是燕王大軍從瓜州渡過長江,直抵南京城下。盛庸倉卒間聚集了一些戰船在江面上攔截,但被擊敗,四下潰敗逃竄。

盛庸曾多次擊敗朱棣,爲什麼最後會自殺身亡? 第2張

燕王進入南京後,盛庸率剩下的軍隊前來投降,燕王命令他鎮守淮安。不久明成祖(燕王)賜予他一道詔書:“先前因爲山東還沒有平定,所以任命你鎮守淮安。現在鐵鉉已被俘獲,各郡縣都已平定。我考慮到山東連年用兵,百姓備嘗物資運輸的艱難,民力困頓到了極點。現在你應該解散士兵,讓他們回家耕種務農,這纔是我的願望”。盛庸接到這份詔書,就明白了明成祖的用意了既然燕王已經當上了皇帝,那麼他戰場上的對手就應該交出兵權了。於是他馬上提交辭呈,退隱回家。沒過多久,千戶王嚮明成祖告發了盛庸的罪狀,成祖馬上給王飲升了官。於是都御史陳瑛緊跟着彈劾盛庸,說他對皇帝心懷不滿,有別的圖謀,盛庸受到這些指控後,自殺而死,以逃避隨時會有的迫害。

寧遠侯何福

何福,安徽鳳陽人。洪武初期何福依靠戰功擔任金吾後衛指揮同知一職。1381年,他跟隨傅友德出征雲南,被提升爲都督僉事。1388年,他又跟隨藍玉出征蒙古,在捕魚兒海大破敵軍。同年,江陰侯吳高率領一支由投降的蒙古士兵組成的討伐部隊,出征西南。這支部隊抵達湖南沅江時,發生了變故。蒙古士兵們一路燒殺劫掠,強渡過長江,取道湖北的荊州、襄樊,進入關中渭河流域,準備繼續往北逃到蒙古大草原。何福與都督聶緯奉命追擊這支叛軍,他們一直追擊到西的鄘州、延安,並在那裏殲滅了叛軍。隨後何福又領兵前往貴州都勻,平定那裏的少數民族叛亂,他很快平息了叛亂。

洪武二十四年,何福被任命爲平羌將軍,領兵出征雲南越州,討伐叛亂的撣族首領阿資。明軍經過艱苦的戰鬥,打敗了叛軍,並迫使阿資投降。爲了消除叛亂的根源,何福將當地分散的土著居民遷移到村寨居住,並在村寨四周樹立柵欄,設置了防守堡全甯越堡,由成軍駐守,這樣就平息了越州的叛亂。不久,何福與都督茅鼎又領兵前往五開平叛,部隊還沒出發,貴州的畢節地區又有叛亂,叛軍大肆搶劫城堡,殺害當地的官吏士兵。何福命令畢節當地的各個衛所加強戒備,傳令貴州都督陶文等率兵跟隨茅鼎前去平叛。茅鼎指揮大隊人馬趕往畢節,生擒了叛軍頭目,分兵平息了參加叛亂的各個部落村察,並設立了一些成衛堡壘。待到畢節平定後,才前往五開

盛庸曾多次擊敗朱棣,爲什麼最後會自殺身亡? 第3張

1397年,貴州水西地區的土著首領居宗必登發動叛亂,明太祖命令何福、顧成二將領兵前去平叛。叛亂平定之後,這年冬天,何福被任命爲徵虜左將軍,協助西平侯沐春討伐雲南川的叛軍領袖刀幹孟。第二年,何福與都督瞿能領兵五千翻越了高黎貢山,猛攻叛軍的據點南甸,叛軍遭到這出其不意的打擊,大敗而逃,其首領刀名孟被俘虜。然後何福領兵攻擊叛軍的另一重要據點景罕寨。景罕寨建在陡峭的山崖上,地勢險絕,易守難攻。叛軍憑險固守,何福連攻了幾天仍未攻下。這時沐春率領五百名精銳士兵前來助戰。

這些士兵熟悉地形,他們乘着夜色渡過怒江,接連攻破了附近的兩座山,於是叛軍首領刀幹孟便投降了。但不久沐春去世,刀幹孟又陰謀策劃叛亂。這時明太祖已經去世,新登基的建文皇帝任命何福爲徵虜將軍,再次領兵前去平叛。這次何福活捉了刀幹孟,並降服了他的部下七萬人,分兵攻克了各個叛亂的村,麓川地區的叛亂才被徹底平息。

1399年,何福班師回到南京,建文帝表彰了他的功勞,並提拔他爲都督同知。不久,王朱棣發動靖難戰爭,建文帝派何福領兵駐守德州,與盛庸、平安等將領聯合討伐燕軍,1402年夏天,何福在安徽北部的淮北地區被燕軍打敗,何福單騎逃回南京明成祖即位後,因尊重何福是位精通兵法謀略、久經戰陣的老將,誠懇地請求他再度爲國家效力,並聘何福的外甥女爲趙王朱高燧的王妃。不久,成祖任命何福爲徵虜將軍,出任總兵官鎮守寧夏,節制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軍隊。

何福來到寧夏之後,宣佈了明成祖的邊境政策,改善了與中亞各國的關係,採取懷柔政策使北方和西北方的草原遊牧部落紛紛歸附明朝,所以整個西比邊境平靜無事。何福還抽調一部分邊境軍進行軍事電田,儲備軍糧。委派一些將領專門負責,根據屯田的成績給予他們相應的獎罰,以此作爲防衛邊境的長期政策。有人嚮明成祖進讒言,攻擊何福的邊防政策,成祖不聽信讒言,還派人前往寧夏褒獎慰問何福。

永樂五年,何福被調往甘肅鎮守。何福治軍嚴厲,部下有些人對他很忌恨。明成祖祕密派遣使者告何福,要注意自我護衛,不要被小人所陷害。第二年,何福請求派遣在京的蒙古將軍來統帥歸降的蒙古軍隊。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消彌一部分人的猜忌,那些人認爲何福兵權過重,而且又不斷地招降塞外的遊牧騎兵,培植個人的勢力,意在圖謀不軌。明成祖理解何福的這種不安心理,就下詔勸慰他說:“你在外面長期統轄蒙、漢族軍隊,害怕兵勢強盛招致讒言。你是沙場老將,對國家的忠誠堅貞不二。我完全信賴你,把你當作社稷大臣,委以邊防重任,你不必有所顧慮”。

不久,何福請求在邊境城鎮與蒙古人進行易貨貿易,用內地生產的布匹交換蒙古人的馬匹。另外挑選一些良馬集中飼養,並委派官員專門管理。不久這批馬羣的數量就急劇增加,何福在甘肅的水昌專門開闢了一塊牧場,放牧馬羣,從此這裏就成爲固定的軍馬放牧場。1409年,東部蒙古的領袖本雅失裏汗聯合阿魯臺,準備進犯明朝邊境,但是他們被西部的瓦刺蒙古軍隊打敗,逃往臚朐河。本雅失裏汗在那裏糾集殘餘,企圖窺視河西走廊。明成祖詔令何福加強戰備,嚴陣以待。迤北部落的王子、國公率本部人馬駐紮在亦集乃(今內蒙古集慶),他們爲逃避本雅失裏汗的進攻,乞降明朝,並遷移到塞內。

盛庸曾多次擊敗朱棣,爲什麼最後會自殺身亡? 第4張

何福將這一消息報告了明成祖,成祖命令大學士楊榮前往甘肅,協助何福籌措受降事宜。何福親自到亦集乃招撫迤北部落,並護送部落酋長到南京。成祖嘉獎了何福,命令楊榮在軍中封何福爲寧遠侯,俸祿一千擔。並且授權何福處理邊鎮軍務可以先斬後奏,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1410年,明成祖率領三十萬大軍出征蒙古,同時詔令何福帶兵隨從出塞。當初,成祖因爲信任何福的軍事千,對他委以重任,並且授予他更多的自由行事的權力,這引起了其他一些將領的不滿。但何福並未倚仗特權,獨斷專行。他總是很小心謹慎地行事,以迴避部下的嫌疑。何福在鎮守甘肅期間,曾經請求明成祖將西平侯沐英家族飼養在甘肅鞏昌的私人馬羣,收歸國家所有,以供應邊鎮成軍對戰馬的需求。明成祖回答說:“先帝時王侯家大都准許養馬,以表示與這些開國功臣們共享富貴。你的建議固然是爲國家邊防着想,但卻不是朝廷對待功臣勳戚的禮儀”。何福的建議未被接受。

結語

但明成祖對於何福的其他建議,往往有求必應,對他非常信任、重用。這次跟隨成祖出征,何福獨立指揮自己屬下的軍隊,他根據戰場上的形勢,經常獨自行動,靈活機動地打擊敵軍,充分顯示了他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但他的獨自行動有時跟主力大軍的戰略計劃不一致,有些大臣就指責他故意違背成祖的命令,不受節制、擅自行事,犯了視君上之罪。何福對這些指控很是不平,不免有所怨言。班師回來之後,都督史陳瑛再次彈効何福,說他對成祖心懷怨恨。這下何福可害怕了,於是自而死,他的爵位也被取消。不久,他的外甥女、趙王的王妃也被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